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航母战斗群频繁出现在第二岛链演练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5 01:5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58机床网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些年,中国航母的远洋训练,突然多了起来?

2012年辽宁舰服役,但一直到2016年,才第一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

然后到2019年,辽宁舰才第二次穿越宫古海峡。

由此来看,航母进行远海训练基本上是3年一次。

但是进入2021年之后,中国航母的远洋行动突然增加了。

——2021年12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向西太平洋航渡,且连续转战西太平洋多个训练海域。

——2022年5月,辽宁舰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

——2023年4月,山东舰航母编队穿越菲律宾与台湾之间的巴士海峡。

——2023年9月,山东舰航母编队穿越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海域。

——2025年5-6月:辽宁舰和山东舰分别穿越宫古海峡,这是中国海军双航母编队首次同时出现在第一岛链外的太平洋方向。

原来是3年一次,现在基本上是1年一次了,甚至从单航母变成双航母了!

这是为啥?

因为中国的体系作战能力,增强了。



1 体系作战

啥叫体系作战?

官方解释是指在联合全域作战中,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体系的核心支撑作用,将分散部署在陆海空天电网各作战域的作战力量、作战要素、作战单元融合成为联合作战体系,形成整体优势,以体系为单位进行一系列作战活动。

是不是听着挺难以理解的?

没关系,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我们都记得去年12月4日,美国联合健康保险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汤普森被凶手路易吉枪杀。

凶手作案非常完美,如果不是后来被麦当劳员工发现并举报的话,路易吉恐怕此刻正逍遥法外呢。

不过,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中国警方会怎么调查呢?

——刑警调出天网监控,人脸识别,综合布控,确定人员身份。

——交警调出交通管理监控,通过车牌AI查询,确定路易吉逃走时乘坐的出租车。

——出租车公司通过系统定位车辆位置,调度系统告知司机你车上有枪手,让司机按照出租车后台调度路线行驶。

——警方迅速在枪手目的地附近安排一个伏击区域,特警狙击手就位,武警就位,特警小分队做好突击准备。

——电信基站监听手机通话,消防队待命,救护车待命,民政部门、社区负责疏散附近群众。

——出租车公司制造一起堵车,然后后台联系枪手说因为交通原因,车辆无法按时抵达目的地,愿意取消订单并给20元优惠券补偿。

——然后枪手下车,一下车就被旁边伪装成路人的特警给摁了,连掏枪的机会都没有。

你看,这就是中国式的体系作战。

同样的道理,体系作战在军事领域,也是围绕一个作战目标,以军事信息网络为纽带,将各作战力量、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以及作战支援系统和军队各业务系统等无缝连接、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高效的作战体系。

再举个军事上的例子吧。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士兵碰上敌人的碉堡,其实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只能用手榴弹炸出烟尘,爆破手想办法接近碉堡,用炸药包把碉堡炸掉。

当然,去炸碉堡的路上九死一生,伤亡实在太大了。

但是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就不这么玩了。

我们会先用步话机呼叫后方炮兵:我前方XX位置有一个敌碉堡,把它敲掉!然后炮兵开炮,炸掉碉堡。

这就是体系化作战的最初阶段,实现炮兵、步兵(侦察兵)的体系化作战。

到2020年代,解放军再碰上这种碉堡,手段就多了。

——如果是侦察行动没有必要炸碉堡的话,可以通过天基卫星查看近期碉堡动向,看看有没有小路可以绕过去。

——可以通知后方的无人机操作手,起飞一架FPV无人机,带着炸弹钻到碉堡的射击孔里面去。

——可以直接通过手持终端呼叫附近的空军战斗机或者武装直升机,用编码激光照射目标,然后一枚从天而降的导弹直接把碉堡掀了。

——如果发现碉堡里有敌方将领视察的话,也可以直接呼叫火箭军直接发射一枚巡航导弹,把敌方将领炸成渣渣。

你看,这就是体系作战的威力。

各个军兵种,各个作战力量能够在一个体系下协同作战,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了解了体系作战的原理,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前些年航母很少出远海,而这几年航母频繁出海的真正原因。

比如2013年中国航母刚服役的时候,就算航母开出去,也没有体系搭配,航母就是孤零零的一艘航母。

因为没有舰载预警机,防御圈可能也就200公里,打击范围更是小得可怜。

因为地球曲率的原因,很难像美国航母那样进行防区外纵深攻击。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些年一直没停,在进行航母作战的体系建设。

——比如,对远洋海域的军舰识别、跟踪天基体系。

各类侦察卫星在数千公里、上万公里甚至全球范围内,跟踪监视目标航母。

在全球范围小时级、西太地区10分钟级的卫星重访率下,以航母的航速和侦察卫星的侦察范围,可以做到全天候监视行踪。

如果再需要精确定位,空军的无侦8高空高速侦察机,以4倍音速和4万米的飞行高度可以安全飞临美国航母上空进行侦察。

这些来自不同军种的情报信息将汇总到战区级或者更高级别的联合指挥机构。

这样一来,无论是航母编队前去组织拦截,还是设定预设阵地予以打击,或是安排火箭军反舰弹道导弹进行反航母打击,都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时间。

——比如,建成了一支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航母编队。

说起来,中国航母的战术,其实和美国航母战术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打击核心是航母,其他军舰为航母提供防空保护伞。

中国的打击核心其实是编队舰艇,防空保护伞由航母上的预警机和舰载战斗机提供。

为啥不一样呢?

因为这样打的范围更远,防空圈也更大。

从2025年6月中国进入西太的航母战斗群来看,除了两艘航母,还有4艘055大型驱逐舰、4艘052D型驱逐舰、4艘054A型护卫舰、3艘舰队补给舰,一共有起码17艘水面舰艇和数量不明的潜艇。

这么算起来,光垂发就有1000多个!其中为数不少都是射程能达到1500公里的鹰击21导弹!

众所周知,美国的航母攻击距离,是达不到1500公里的。

中国航母战斗群,可以在1500公里外就对美国航母发起攻击。

就算美国航母回击,以美国航母1000公里的打击范围,也很难对中国航母构成威胁。

反而会被空警600提前发现,被歼35在途中击落。

所以这些年中国卧薪尝胆,其实就是在为航母搭配一支强大的远程打击力量,航母也只是这个体系的一环罢了。

更关键的是,这一套作战体系并不是完整版,目前还在通过航母的不断出海演练进行进一步测试和打磨。

比如卫星通讯带宽够不够?卫星图像能否及时上传下达?

原本的补给舰补给路径是不是最优的?远程反舰力量够不够?舰队防空力量够不够?

周边的岸基航空兵和补给节点能不能满足支援需求?一旦航母战损附近有没有友好国家进行救援?等等等等。

这些发现的短板和需求,都会变成一个个指标,进而成为体系作战的一个个能力。

这就是近些年中国航母出海次数明显增加,其背后潜藏的真实意图。



2 新质战斗力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这种体系作战能力,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呢?



第一,这就要感谢我们这次史上最牛军改了。

在军改之前,解放军实行的是四总部、军种加大军区制度。

这种制度运转了几十年,应该说是为国防事业立有大功的。

但是随着新形势新变化,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变化了。

最简单的一条就是,条块划分的组织模式,极大增加了各部队的协调难度。

举个例子,在过去的陆军中,有步兵师、炮兵师,坦克师等,可一旦打仗,步兵能不能很好和坦克协同?坦克会不会压到步兵?远程炮兵会不会把炮弹砸到自己的步兵和坦克兵头上?

为了搞好协同,陆军在历史上做了很多工作,才基本实现了陆军各作战单元协同。

但问题来了,这只是陆军内部的协同,还算好协调,如果涉及其他军兵种,就比较麻烦了。

——军区和空海军是平级单位(有的甚至还要低一级),对空海军只有请求权,没有指挥权。

——各军种独立发展、协同作战的年代,通信和信息系统是独立建设的。

也就是说,海军的电台和陆军的加密方式不一样,通不了,空军和二炮的指挥系统建设也是独立的,也没有互通接口。

——陆军军官没有经历过空军、海军专业知识的训练,就算请求空海军支援,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请求支援。

比如,当陆军发现对面有个山头阵地打不下来,需要空军支援时,连报到营,营报到团,团报到师,师报到军,军报到总参,总参去找空军机关,空军机关再就近找飞行师、飞行团,制定作战计划,才能起飞飞机去空炸。

但是问题来了,陆军距离这个阵地有多远?飞机投弹会不会造成误伤?炸得准不准?毁伤效果怎么评估?要不要来第二次轰炸?飞机和地面部队有没有通联方式?在轰炸目标选择上,是听陆军的,还是听空军的?

这一套协调下来,成本太高了,时间也太长了。

可能等空军的飞机飞过来,黄花菜都凉了,打击效果也不一定好。

所以,这次军改,改的就是这一套军兵种隔离和合成化不足的痼疾。

https://www.158jixie.com/news-detail/294/294193.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7-25 01:56:24 | 只看该作者
楼下那个傻缺殖蛙猪头又钻出来骗蛙骗己来了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1:57 , Processed in 0.0554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