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的这首冷门宋词,美得心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08:2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心词韵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落在书页上,细碎的尘埃在光束中缓缓浮动,远处的山影朦胧,偶有飞鸟掠过,划破天空的寂静。

这样的时刻,仿佛时光也放慢了脚步,让人忍不住想停下匆忙的心,偷得浮生半日闲。

耳机里传来周传雄的《黄昏》:“过完整个夏天,忧伤并没有好一些……”歌声温柔,却带着淡淡的释然。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白居易道:“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陶渊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清照叹:“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林语堂曾说:“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浮生若梦,能偷得半日清欢,已是人间至味。

而苏轼,是北宋文坛的巨擘,诗词书画无一不精,更难得的是,他总能在命运的跌宕里保持豁达。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世界。




native advertising



他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三年,政治上的打击与生活的困顿使他时常感到悲凉,却也让他更加珍惜自然的馈赠。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词中不见愤懑,只有温柔的接纳与淡淡的喜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林木断续处,远山轮廓分明,翠竹掩映着矮墙,蝉声杂乱,秋草微黄,一汪小池塘静静卧在眼前。

苏轼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夏末秋初的乡野图景,既有疏朗的远山,又有细腻的近物。

“林断”二字,仿佛视线穿过疏落的树影,远处的山色忽然明朗;“竹隐墙”则透着幽静,竹影婆娑,半遮半掩,平添几分含蓄之美。

“乱蝉”与“衰草”点明时节已近秋凉,蝉鸣不再清越,而是带着几分嘈杂,草色亦渐枯黄,可这般景象非但不显萧瑟,反而因“小池塘”的存在而显得生动可爱。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白鸟振翅,时而掠过晴空,划出一道自由的弧线;红荷映水,悄然绽放,散发着若有若无的幽香。

“翻空”二字极妙,既写出鸟儿的轻盈,又暗含词人仰望时的悠然心境。

“照水红蕖”更是神来之笔,荷花本就清丽,倒映水中,更添朦胧之美,而“细细香”则似有若无,需静心才能察觉,恰如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欢愉,往往被匆忙的心忽略。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词人拄着藜杖,漫步于村舍之外、古城之畔,看夕阳缓缓西沉。

“杖藜”是隐士的象征,苏轼此时虽在贬谪中,却俨然一副闲适隐者的姿态。






“徐步”二字尤其耐人寻味,他不急不躁,只是任由斜阳将身影拉长,与时光共老。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笔锋一转,将前文的闲适推向更深层的感悟。

昨夜的雨来得殷勤,仿佛特意为人间送上一份清凉,而词人则欣然接受这份馈赠,感叹自己“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里的“凉”不仅是天气的凉爽,更是心境的宁静,苏轼在困顿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甚至对一场夜雨心怀感激,这份豁达,正是他灵魂的底色。

张爱玲曾写道:“人生在世,无非是让别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都是时光里的旅人,带着各自的悲欢,走过山川湖海。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 08:18 , Processed in 0.0635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