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悟因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5 09:5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悟因果

万民草


  时常总是想起一句很熟悉的话:要随性而动。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的确如果事事能做到随性而动是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我也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够随性而动。可是要做到随性而动,不容易呀,是有前提的呀。问题就在于随性而动的前提,要随性而动,它的前提是要明心见性,如果不明白心为何物,性在何处,那这个性应该怎么样来随呢?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要奢谈随性而动,恐怕是镜中寻花,水里捞月。所谓“迷时师度,觉时自度”大家在还没有彻底破除迷惑之前,还是好好地跟着导游哥哥走比较好。明心见性是因,随性而动是果。

  万民草是个很小心眼的人,不喜欢夸奖别人,可是对于导游哥哥和禅院草,万民草完全服气,只能称扬赞叹。所谓三世因果真实不虚,因果是整个宇宙的根本律,如果因果律没有了,那么整个宇宙的能量将回到无极混沌的状态。(具体原理请参考禅院文集和乾坤草文集)万民草曾经遇到过一些朋友,他们不信因果。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见,就说没有三世因果呀,这本身就是一个因果呀,因为没看见,所以不相信。在说不信因果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开了天眼吗,开了慧眼,法眼,佛眼吗?如果没有,那又凭什么来否定因果呢?

  好,不扯远了,现在来说一说,我要称扬赞叹导游和禅院草的因果。以前很多时候,总是会觉得导游哥哥有点不务正业,不是谈情说爱,就是打情骂俏,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不写,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不知道在搞什么。直到有一天,忽然领悟到自性自度(六祖慧能: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无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的时候,一下豁然开朗,原来导游哥哥只能用各种方便法门来引导,并不能代替你破迷开悟。就好像小时候在农村放牛,我可以把牛拉到河边,但是我没有办法让牛喝水,牛喝不喝水要看它自己了。这个比喻是不太贴切,希望它能够说明问题。原来导游哥哥打情骂俏的实质是让大家的意识快乐起来,让大家能做到事来心现,事去心空。最要紧的是让大家用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心态和气魄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麻烦,从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其实导游哥哥从来就没有隐藏什么,也没有任何保留,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为大家种下解脱的种子。导游哥哥才是真正领悟了《金钢经》的精髓,不但自己悟了,还发大乘心愿,最上乘心愿,用各种不同的方便法门,来引导和帮助大家转换意识。一旦有了禅机,导游哥哥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家从这个禅机去领悟禅理。当通过禅机对禅理心领神会的时候,就能体会捻花微笑的意境,就知道什么是“一笑廖廖空万古”。以前的万民草是被自己生出来的法相所困,不能理解和明白导游哥哥。

  曾经万民草一度特别追求感应,有一些密咒和经文总是能引发共鸣,当导游哥哥教导我明白平常是道之后,就不太执着感应和境界了。每当颂经持咒的时候,即使出现了感应和境界,也不会太在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让那些感应和境界自来自去。所谓禅修,密修,禅院的转换意识,其实质是殊途同归,都是方便法门。密宗修持讲究观想,持咒和打手印,先用一相代万相,等到了高级阶段的大手印,就是无印之印。禅宗的戒,定,慧到最后也是如来大定,不定而定,随时随地都在定中。本体如如不动,相和用随性而动。《金钢经》一语道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当我们不断地转化意识,用“事如春梦了无痕”来代替“觉时恋梦梦恋醒”,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时候,就离法身无相,法眼无碍不远了。(注:本人不是佛教弟子,如有误解佛法之处,还请各位大德敲打指正。)

  作为佛弟子,学佛的目的就是成佛。可是我遇到了好多学佛的朋友,都觉得成佛太难,不大可能。这时候我就觉得奇怪,如果不想成佛,那么学佛干什么。导游哥哥说得很对,成佛的关键就在明心见性,只要认清了生命这个灵性的反物质结构,就是佛了。我就拿水来打比方,水的相和用有很多,水可以变成冰,也可以成云;水可以用来泡茶,也可以用来洗脚。但是无论水的相和用如何变化,水分子的结构是H2O。这个结构就是体,看不到也摸不着(法身无相),可是恰恰这个结构决定了水的性质。只要知道这个结构,就掌握了水的相和用(法眼无碍)。所以毫无疑问导游哥哥是佛,佛山院长是佛,太级站长是佛,乾坤校长是佛,南极教授是佛,沧海大师是佛,与生命禅院有大因缘的都是佛。现在是因地上的佛,通过正精进,福慧双修,有朝一日必得正等正觉。当然了,如我解佛所说义,福慧双修即非福慧双修,是名福慧双修;正等正觉即非正等正觉,是名正等正觉。那些听到,看到禅院里出了一尊又一尊佛而大惊小怪的朋友,其实是著了自己生出的法相和文字相。有两句诗希望可以帮到你们:“紧握幻有有非有,见了真空空不空。”

  最近有个特别要好的密友在学习宽恕,因为我没有读过《奇迹课程》和《告别娑婆》,只是知道佛学里有一个偈子,不知道这位朋友能否从中引发共鸣。

  面上无嗔是供养

  嘴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

  不断不灭是真常

  这偈子同时也揭示出了修行中不同的阶段和境界,我们可以一一对照。

  在此祝愿每一株小草因为生命禅院的因缘,最终能够三身成就:清静法身,圆满报身,千万化身。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4:17 , Processed in 0.0558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