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宋最无耻文人,写下一句诗流传千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19: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心词韵





晨曦初破,薄雾轻绕于古老的城垣之上,大宋的江山在晨光中缓缓苏醒。

碧空如洗,几朵闲云悠然飘过,仿佛历史的尘埃也被这清风一一拂去,留下一片澄净与深邃。

在这样的景致下,不禁让人想起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它们如同散落人间的珍珠,即便只拾得半句,也足以熠熠生辉,引人遐想。

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深情款款,却不知纳兰性德笔下完整的哀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凄美绝伦,却忘了李商隐《锦瑟》中的千回百转;

“衣带渐宽终不悔”,痴情一片,却鲜有人知柳永《蝶恋花》中的全篇柔情。

而今,我们要说的,是一位大宋文人,他以一句诗名扬四海,却因品行而饱受争议——陶谷,那句“依样画葫芦”,便是他留给后世的复杂印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陶谷之名,常与“无耻”、“卑鄙”相连。

翻开《宋史》,字里行间,不难窥见这位文人的斑斑劣迹。

《东轩笔录》中记载,陶谷为人倾险狠媚,多次凭借机巧逢迎,博取帝王宠信,其行事作风,颇为人所不齿。




native advertising



《资治通鉴》亦提及其“多忌好名”,为求功名,不惜手段,排挤同僚,令人唏嘘。

《宋史·陶谷传》更是直言不讳,称其“性险躁狡狯多端”,这些典籍中的点滴记录,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陶谷那颗被权欲腐蚀的心。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被后世诟病的文人,却写下了一首《自嘲》。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宋·陶谷《自嘲》

四句,字字见血,句句戳心,道尽了自己仕途的无奈与讽刺。

首句“官职须由生处有”,透露出官场之中,晋升之路往往不靠才能,而是依赖背景与关系的无奈现实;

次句“才能不管用时无”,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深刻批判,才华横溢者往往被埋没,而庸碌之辈却能凭借关系平步青云。

第三、四句,陶谷以自嘲的方式,将自己比作那个年复一年只会“依样画葫芦”的翰林学士。

讽刺自己虽身居高位,却只能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做法,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也暗含了对整个官僚体系僵化、不思进取的愤慨。




那陶谷为什么要做这首诗呢?

陶谷一生历侍三朝:后晋、后周、北宋。

对李崧的以德报怨,初时陶谷得到李崧提携,李崧遇害后,陶谷更是口出恬不知耻之语:“李崧遇害,我出过力。”

陶谷出使南唐,给秦淮名妓赠艳词:“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打脸了陶谷之前假装正经时写的“独眠孤馆”题词:“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

正因陶谷的所作所为,为人所不耻,才有了“历侍三朝,倾险狠媚、多忌好名”。

北宋年间,陶谷自认为已经在翰林院任职很久,资历高,功不可没。

于是指使党羽侧面向皇帝赵匡胤举荐自己,希望能有机会升任宰相一职。

怎料本就看不起陶谷的赵匡胤嘲讽道:“吾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率由旧章,改换词语,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3 23:55 , Processed in 0.0642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