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战末期德国火箭专家布劳恩投降美军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17:5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rank 于 2014-1-22 17:41 编辑

深山兰


布劳恩为何向美军投降?


布劳恩是谁?二者即将结束时,纳粹向英国伦敦发射了大量V1和V2弹道导弹,炸死了许多百姓。这个行动在军事上,几乎毫无意义的。这个的项目领导人和设计者就是韦纳·冯·布劳恩。


他在年轻时就幻想把人送上月球。在战争期间,他加入了纳粹党,成为了党卫军的一名上尉。


V1和V2最后的发射场在德国易北河河口右岸的Peenemunde 小渔村,在德国靠近波兰的东北角上。在1944年底,当盟军在东西方打入了德国本土,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德国败局已定。苏军正从东面杀来,离Peenemunde不远了。布劳恩必须思考自己的未来如何办。


他想尽快向盟军投降。向谁投降呢?首先,苏联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很简单:许多科学家被关进监狱处死。一位科学家仅仅是离开了苏联,就被缺席审判为死刑。这样的国家,没有任何有头脑的科学家会向往。法国也被立即排除在外。具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几个星期就投降了。法国的男人除了见到女人就发骚外,好像不会干别的。这在严谨的德国人眼中能看起他们吗?英国正遭受了布劳恩制造的导弹的袭击,死了很多的百姓。英国人会正八经高看他们吗?剩下了唯一是美国了。“He said he favored the United Stated because of its intense devotion t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布劳恩也知道,在相同的时代道德水准下,老美对个人的尊重要好一些。他还认为:“在他目前的经历中。我的国家已经失败了两次战争,下一次我想站在胜利的一方。”这是典型德国人的思维!


他还知道,美国才有能力实现他早年的外太空旅行梦。


这是布劳恩决定向美军投降的主要原因。


苏军正在逼近,如果布劳恩安坐不动,被苏军俘虏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他决必须采取行动。他知道美军远在南方。


他利用自己手中有的党卫军的各种文具,伪造了命令,要求把他的整个制造和发射导弹的队伍,共有五千多人,把他们的设备、科学仪器和所有文件都装上汽车、火车和所有能找来的运输工具上。布劳恩自己手持搬迁的“命令”,一路向西南的Harz 山脉移动。


为了躲避盟军强大的空中打击,他们只能在晚间行进。在路上,布劳恩自己在驾车时,睡着了,而把自己的胳膊摔断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达到目的后,他们就四处寻找美军。


1945年5月2日,希特勒已死了。布劳恩自己换上平民的服装,骑上自行车,下山寻找美军。他最终遇到了美国第44步兵师的反坦克巡逻队。他告诉美国大兵,他们是在山里的德国火箭科学家队伍,要向美军投降。最后,他还夸张地要求:他们想“taken to see ‘Ike’ as soon as possible”。“艾克”是艾森豪威尔的昵称。美国大兵认为这是遇到了一个疯子。


当他们和美军方的情报机构沟通后,他们对布劳恩的队伍一无所知。一位士兵认为:他们逮住了“不是第三帝国最大的科学家,就是最大的说谎者。”


美国军方最后找到了布劳恩的队伍,和他们隐藏的成吨关于火箭的文件后,他们宣布:“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和技术宝藏之一已经安全掌握在美国人手中。”据说,斯大林知道消息后,咆哮道:“我们击败了纳粹军队,我们攻占了柏林和Peenemunde,但美国人得到了火箭工程师!”我想,独裁者永远也搞不懂的是:强迫科学家为他们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当布劳恩的队伍被确认后,美军方要求布劳恩推荐名单,他精心选择了五百多名。军方不感冒,他只好重新挑选了127名重要的人物。


为了不惹恼美国的公众,军方于1945年9月把他们秘密地运到波士顿港口,羁留在那里。后来,又运到德克萨斯。


本来,美国在二战后,确定德国的党卫军是犯罪组织,不允许他们的成员进入美国。但对布劳恩是特殊赦免。这大概有点像罗马帝国把有一定技术的奴隶解放,给予自由民的身份。


在美国,布劳恩最终实现了他少年时代要送人去月球的梦想。

  
当某些人轻蔑地声称,美国人是完全靠德国人的技术才实现了太空梦的。但他们搞不明白的是:布劳恩一伙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美军,向他们投降,而不是去寻找别人!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12 02:24 , Processed in 0.0385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