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克强去世引政治地震?学者:不会 中国人口结构太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1 08:3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新闻网






位于安徽合肥的李克强故居,27日以来就不断有各地民众前来致哀。(取材自微博)





中国前总理李克强27日猝死引发各地民众自发悼念,外界关注这会否导致第三次天安门事件的发生?对此,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研究员易富贤31日在美国之音发表分析文章断言,「李克强去世不会引发政治地震」。因为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已经太老了。他认为,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今后将是「小乱不断,大乱没有」。

易富贤表示,1976年周恩来去世,引发「四五天安门事件」,1989年胡耀邦的猝逝也成为「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导火线。由于这些历史的记忆,一些人期待对李克强的悼念活动将点燃另一场政治运动,但中国的人口、经济结构和政治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

文章称,15-29岁的青年最有生殖力和经济活力,最有政治热情,最具战斗力。15-29岁人口比率超过28%可称为「青年潮」。

台湾和韩国的青年比率从1966年的25%上升到1980年代初的32%、31%的高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65%以上,民间力量活跃。经济高速增长,民主热情高涨,民运、学运此起彼伏,两地在1987年完成政治转型,中位年龄只有25岁、26岁。

1989年中国青年比率高达31%,中位年龄不到25岁,当年也发生了「六四事件」。但1989年新疆没有青年潮,社会相对稳定。直到2009年新疆出现「青年潮」,青年比率达到32%,中位年龄不到26岁,当年就爆发了「七五事件」。

易富贤指出,几十年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政治家「刻舟求剑」式地期望中国重现1989年那样的民主运动。然而,事与愿违。2022年11月抗议新冠清零政策的「白纸运动」也只是半月而止。



中国前总理李克强位于安徽定远的祖屋前,近日也涌入大批民众前往吊唁。(取材自微博)

native advertising



他认为,中国社会愈来愈僵化,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

一、1996年「青年潮」就已退潮,2023年中国青年比率只有17%,中位年龄超过42岁,2040将达到52岁;

二、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率从1983年的62%降至现在的43%(国际社会占60-70%),政府越来越大,社会散沙化;

三、中国政府杯弓蛇影,将一切「小乱」提高到政权安全的高度。

文章称,「就像45岁以上的妇女难怀孕一样,中位年龄超过40岁、青年比率低于20%的社会是很难实现政治转型的。2019年200万人参加的香港『反送中』运动以失败而告终,部分是因为中位年龄超过44岁,青年比率不到16%,已进入『政治更年期』。」

易富贤表示,青年的下降本身就降低民主热情,而缺乏挑战权威精神的独生子女一代,还需要更多考虑家庭安全,在政府和父母的引导下,成为 「小粉红」。老人则安于现状,独生子女的父母还不得不依赖强大的政府提供安全、社保、医保。

因此近年中国涌现出一批诸如「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拥护政府的群众组织。易富贤形容,1989年的学生民运组织是「青春痘」,是可以孕育新生命的标志;而「朝阳群众」、 「西城大妈」等组织是「老年斑」。「青春痘不再,老年斑长在」。

易富贤指出,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东北,最拥护政府,「东北的今天将是全国的明天」。即便中国真出现1990年代俄罗斯那种动荡,庞大的老人很快会拥戴一个普亭式的强人来稳定社会。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并不必然导致政治崩溃。藏族人口在8世纪就开始减少,但其政治制度还延续了1,000多年。

易富贤认为,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今后将是「小乱不断,大乱没有」。对中国政府来说,需要担心的不是政权安全,而是老龄化和青年比率下降导致的社会僵化和活力丧失。因此中国当局应该有足够的政治安全感,放松社会管控以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提升生育率。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2:55 , Processed in 0.0535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