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夜谈
明朝在内部农民军和外部满蒙联合的夹击下陷入为难境地 ,在天灾人祸的共同夹击之下明朝灭亡 。对于明末的历史 ,上天给了明朝很多机会 ,但可惜的是都没有被崇祯抓住 。对于迁都之事崇祯变不愿意承担将祖宗之地让与后金、农民军的包袱不愿力王狂澜 ,内心期盼着会有奇迹发生 ,而退而求其次的将太子送往南京的提议也一并搁置将明朝亲手逼向绝路 ,那么崇祯为何对太子迁都十分忌惮的 ,崇祯在最后时刻到底在怕什么?
如果太子出逃成功 ,南明就会有人整合各方势力 ,即便太子没有能力 ,本身的正统号召力也毋庸置疑 ,不会引发后来南明的严重内斗 。但崇祯就是没有下这个决定 ,其实历史上并非仅此一例 ,面对国破家亡的危亡境地 ,曾经的华夏统治者就做出过决定 ,但最终皇帝被架空 ,国家混乱不堪 。这就是安史之乱时期肃宗与玄宗之间的纠葛 。内乱之前唐朝的繁华是在李隆基手中实现的作为当时最强盛王朝最辉煌的时代给后人无限遐想 。
但由于本身后期骄奢淫逸的问题 ,酿成内乱葬送了繁华盛世 ,在马嵬驿肃宗联合陈玄礼发动士兵病变 ,之后两人分道扬镳 ,李隆基继续入川 ,肃宗正式登基带领军队平底叛乱 ,李隆基因此被架空 ,失去了对于整个帝国的控制 。对于明朝来说 ,唐朝的前车之鉴是无法忽视的 ,面对当时京城的危机形势 ,曾经有人提出既然不可迁都 ,太子应给辅国 ,南下为了避免最后的结局 ,校法宋徽宗故事 ,可以说明朝的危亡食科还是有明白人的 。
但明朝内部的党争从来都没有断过 ,这一想法已经提出便引来其他诸班大臣的口诛笔伐 ,将其比作效法唐肃宗取而代之的历史 。这一提议很快被反对的大臣以所谓的政治正确否决 ,却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仅有的几天时间里 ,朝堂之上相互指责 ,哭穷装可怜 ,每一个人都将自己掩饰为为国身死的壮烈之士 ,与叛军同归于尽 ,但也只是做做样子 。崇祯对于这一建议是如何想的呢 ?
首先 ,崇祯是支持太子南迁的 ,甚至自己南迁也是同意的 ,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使得他不愿意担当转折点的关键人物 ,每当有人提议一些新想法时 ,他都是支持的 。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件提议负责 ,出了事砍你的脑袋 。再加上朝臣为了反对而反对 ,相互倾轧相互拆台 ,总是用道德的高标鄙视对方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商讨的最后总是执行不了 。当然不是真的执行不了 ,而是道德正义、伦理正义、礼仪正义、代替了国家存亡 。
再加上所有人都知道崇祯的脾气 ,都不愿意充当牺牲品 。皇帝不远承担遇到事情总希望找替罪羊 ,使得大臣避之不及 ,何谈为国分忧 ,除了讲一些看似正义的话外别无选择 ,讲假话会活命 ,讲真话还要替皇帝背锅 ,谁愿意呢?做后谁也没有走了 ,当南明建立时由于没有合法继承人 ,大臣们之间的倾轧更严重了 ,大明由此葬送了最后的存在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