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子牙评论:调整人口政策,李克强遗忘的重要工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06:3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子牙评论:侯任总理李克强,尚未转正组阁已被多维名博牛泪先生寄予厚望,认为可能会成为超越朱镕基的一代名相。从李克强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从他最近几年在领导医疗卫生改革中体现的务实精神,从他十八大换届以来在“新四化”和“改革红利”等议题上的系统创新思维分析,李克强的确具有这样的潜质。但,在事关民族前途命运和国民感情福祉的人口政策调整上,分管计生系统李克强却着力并不很多,人口政策的优化调整,这个已经刻不容缓的工作,似乎已成为被决策层遗忘并边缘化搁置处理。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卫生部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人口学家预计,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

与此同时,官方背景的人口政策智囊机构则配合指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已经关注到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失独老人的服务费用来源基本上应该是国家承担。但长期而言是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也包括商业保险。官方评论同时指出,在国家建立服务体系的同时,还必须由社会非盈利组织介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从以上这则新闻,我们可以看出中共官方对改革的认识已经陷入拙于应对的思维误区,也能透视出中国人口政策已被有关当局僵化执行到何种程度。

针对数量激增并将高达千万的失独家庭,官方没有反思政策本身的不足之处,不是透过调整政策来遏制失独家庭激增,而是热衷于围绕政策产生的问题“打补丁”。在这样一种思维支配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完全脱离“本”的轨迹,只能在“末”的环节左支右绌穷于应对。为解决失独老人供养问题,国家想要担起这个责任,但国家担起责任又承担不起费用,就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上打主意,由于单靠保险制度无法解决感情慰藉,又要依赖非盈利组织介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

就这样,应对措施层层累加,旧补丁被打上新补丁,当局投入了大量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设立了多如牛毛的管理机构,出台了应接不暇的法规措施,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失独家庭激增,也解决不了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和感情慰藉。究其原因,因为当局刻意回避问题根本,一直在围绕政策衍生的问题敷衍打转。所谓舍本逐末,穷于应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前朝政府的多项所谓改革,就是这种情况的最真实写照。

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社会改革领域都有同样体现。中国改革之所以越改问题越多,毛病可能就出在这里。中国近年不断涌现的各类问题,责任大多不在改革本身,执政者缺乏系统思维和认知能力,决策层制定政策缺乏动“本”魄力,当局受利益驱使宁肯在细枝末节上瞎费工夫,才是造成问题频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有关当局在人口政策上的肤浅认识,让我们更清楚看透了这个问题。在应对愈发严峻的失独问题上,有关当局将细枝末节的糊弄应付,包装成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改革传统,把在原地不动赶驴拉磨“打补丁”,包装成极富创新精神的勤政亲民举动,冀望以此获得敬仰歌颂。殊不知,这样完全做法,恰恰是在和改革的本质背道而驰!

有关当局必须认识到,在该丢掉的时候,鼓起勇气扔掉那件破烂衣服,真正直面解决问题产生的本质,才是真正体现改革精神,才是真正的勤政亲民举动。

具体到人口政策调整上,这件早该丢掉的破烂衣服,就是在普遍范围被长期僵化实施的一胎化政策。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要求废止的是一胎化政策,而非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国民教育,我们相信大部分中国人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者,计划生育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功劳大于这项政策带来的严重过失。即便中国未来有养活二十亿、三十亿人口的能力,我们也不想有这么多人,特别是我们的后代们,生活在如此拥挤喧闹的国土上。

但大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对历史有深入研究和观察认识的专家学者都坚持认为,中国的一胎化政策,从制定之初开始就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基本人伦价值的。这项政策在文革正酣的1970年因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被仓促推出,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9年被上升为基本国策,在制定之初就带有极其强烈的政治运动色彩,被上升为基本国策后又被打上了文革后当局“矫枉必须过正”的后文革主义粗糙政改印痕。

一胎化政策已经造成了很多极其严重而且非常明显的人文、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性别比例、公民权利、儿童权利、民族增长的平衡性、城镇与农村人口增长的平衡性、独生子女问题、人口素质的逆淘汰效应,人口红利的消退、计生领域的系统性腐败和利益输送等诸多严峻问题,几乎全部是由这个过度僵化的一胎化政策导致,失独群体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取缔一胎化政策,靠“打补丁”的的僵化处理方式,仅失独问题有关当局都无能为力,更遑论其他种种更为复杂尖锐的突出矛盾。

根据国家计生委辩解提供的数字,在中国现有汉族人口政策中,尚有35.9%的还在适用一胎政策,52.9%的适用一胎半政策。两者合计,也就是有超过88.8%的汉族人口如果生育二胎就是违法行为,就要缴纳超生罚款或失掉工作机会。这是极不妥当、也极不人道的行为,是在错误的道路上顽固坚持,是在继续制造失独人群。

李克强在今年3月转正赴任后,必须要体现担当精神,要拿出副总理期间主抓医疗改革的务实精神,立刻对这项政策进行深入调整,要鼓足勇气取缔一胎政策,把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作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主体内容改进实施。这项政策越早实施,对中国的未来就越有意义。

李克强总理不能因为自己只有一个孩子,就认为普通人只有一个孩子也完全可应对自如。老百姓没有政治局委员的政治觉悟,也不可能享受到政治局委员的生活待遇。必须认识到,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还必须靠子女亲情来维系家庭结构稳定和老年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对失独老人来说,再完善的救助机制,也无法替代儿女于膝下抚慰带来的亲情。

李克强总理还必须认识到,从2002年到2011年十年时间内,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过去的十年内,中国14岁以下人口比例已经从22.4%急剧下降到16.5%;相应的,14岁到65岁则分别从70.3%上升到74.4%,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从7.3%上升到9.1%。如果再不及时的调整人口政策,不取缔僵化过时的一胎化政策,整个中华民族的结构性人口灾难可能会比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早一步到来!

除此之外,李克强总理还必须在制度设计上细工夫。要取缔一些原本就没必要的生育前置申请制度,如准生证制度,要将前置生育申请改为后置生育登记,以减少人口大迁徙背景下人民群众往返办证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浪费。

取缔一胎化政策的决策形成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在中国政府的机构设计上,国家计生委掌管着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与调整,民政、公安、劳动人事等部门予以辅助。国家计生委主任对分管副总理汇报工作,由国务院归口管理,下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乡(镇、街道)等都层层设立对口部门,由政府副职分工管理。据官方2005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乡(镇、街道)一级,就设立了超过4万个计生办,此外还有3万多个计生服务站和超过5000个站办合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每年有超过200亿的超生罚款去向不明。

所以,靠国家计生委去牵头主导推动人口政策调整是与虎谋皮。计生委是现有僵化人口政策的最大既得利益部门,从现有人口政策中获得最直接的收益,只能给调整人口政策和一胎化政策取缔施加阻力。人口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特别是一胎化政策的取缔,相当于部分剥夺了计生委的权力,影响到这个部门从上到下的整体现实利益。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想象出来的利益格局,聪明的决策者不应该再相信这个部门的改革诚意。

因为这项改革的难度,靠分管副总理来推动落实恐怕无能为力。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相关政策调整事关政府机构框架设计,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福祉,牵扯到全国5000多万计生系统工作人员、1000多万已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和全国计生协会将近1200万专职干部的切身利益。无论是从政策的高度,还是从改革实施的可能性上,都需要新一届领导集体关注,需要形成国家意志,由手习近平、李克强等亲自拍板才能实施下去。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才将担子压到李克强肩上,提出由李克强来拍板改变人口政策,废止老旧僵化的一胎化政策。这对即将上任的李克强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但事在人为,就好像医疗体系改革这样艰巨的任务,李克强都能举重若轻的妥善处理。只是不知道这位被多维名博牛泪先生寄望为可能超越朱镕基的侯任总理,在取消一胎化政策上,是否还具有这样的超常魄力。

我们记得,在2011年12月2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曼谷出席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并致辞时提到:“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2年5月1日,身为国家副总理的李克强在访问欧洲会见比利时副首相雷恩代尔也提到:“中国将……将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希望习近平、李克强等人能不负时代重托,尽快兑现这个承诺,终结不合时宜的一胎化政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7 11:29 , Processed in 0.0553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