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乾隆禁书禁掉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04:3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ID:ipress   在一个因为恐惧而不敢冒昧下笔的时代,写作者的自我审查,经过历次文字大案的摩荡,已发展为一种自我压抑自我禁制。

  ▍一这个叫王锡侯的读书人,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与公卿们如此这般相对。作为在盛世中长大的人,这位江西新昌(今宜丰)的才子,早岁聪慧,被寄予厚望,而他也极为勤奋,据说他曾经住在王氏祠堂里苦读,三餐皆由家人从小窟窿里递到室内。在这条拥挤的狭路上数次应考,王锡侯终于在三十七岁那年中举。此后他连续九次出入场屋,却始终没能成为一名进士。帝国最高统治者认定王锡侯大逆不道,实在是欲加之罪。王氏族谱记录了王锡侯的两首诗,其中有“霖雨酝蒸扬圣泽,泰皆万里仰升平”这样的颂圣诗句。仰慕圣恩,祈祷升平,这是读书人祈望进入仕途、最为平常的愿望与心迹。在他的供词中,“还有什么辩处”,“还有何说”,“还有什么说处”这样的语句,出现在回答审案官员的问题之后,令人感觉到对自己的命运,王锡侯已经完全不抱希望。此后他被查禁的十数种“悖妄”书籍,也并未检点出什么过激之语。以至于百多年后,周作人说他的著述“实在都是无聊的东西,不值得去看”。(《苦竹杂记·读禁书》)然而,这些在后人看来不值得一读的“东西”,在18世纪之帝国,却可以成为令普通人人头落地的罪证。发生在1777年的“自贯案”正是这样的一起文字狱。王锡侯放弃了科考之后,长居乡里,成为地方上的一位士绅。像许多仕途走不通的读书人那样,他试图通过著述,获得声名,也许还有财富。在他后来的供词里,他自陈心迹:“我著书初心不过指望得名,并图书籍刻成发卖亦可觅利。”这位安静的读书人,数十年过着典型的寒微学者生活,读书、写作,在苛薄生活中磨砺,直到1777年十月灾祸降临。族人王泷南,和王锡侯因祖坟纠纷而结仇,又恼恨他曾举报自己逃归乡里(王泷南曾因唆使人打官司被发配),于是向官府举报王锡侯删改钦定的《康熙字典》,另刻《字贯》,序言里有“然而穿贯之难也”这样的悖逆之语。

  

  那么,王锡侯为何要删改《康熙字典》呢?实在是原书卷帙浩繁,检阅不便。于是,他把《康熙字典》的字解散,按照《尔雅》的体例重新编排,方便后学者查找,其动机绝对是出于至诚,作为学者也堪称是眼光敏锐。1774年,《字贯》在朋友的资助下刻印出版。江西巡抚海成接到汇报后,迅速上报,连同《字贯》原书呈给乾隆皇帝。海成认为王泷南是挟私报复,《字贯》并无悖逆,属于狂妄不法,只需将王锡侯革去举人作为处罚。乾隆起先也认为是又一例“狂妄之徒”著书立说,及至看到原书序文的“凡例”中,把康熙、雍正和自己的御名开列,龙颜大怒,“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应该以大逆论处。尽管王锡侯的本意是教人如何避讳,其方法完全按照官方规定。十一月十二日,王锡侯和连坐的家人共二十一人被押解到了京城。他的著述名单亦被详细列出,全部家产,瓦房十间半、空地一块、小猪一头小鸡五只,折合银两不足六十两。除了王锡侯本人被斩首(原判凌迟处死,皇帝开恩改为斩立决),儿子三人、孙子四人也一并斩监候。女性家属和幼童被配给功臣之家为奴。如今再读当年的档案,王锡侯的性格、眼光和社会处境宛然若出。作为蹭蹬于乡间的穷儒生,他可能反映出未入仕途读书人的精神世界。在功名上找不到出路,著述扬名较为容易,设若顺利,还可得些利益,解脱贫寒之苦。于是,一生消磨在冷板凳上,生活寡淡,却无法淡于荣利。当主审官问他因何将家谱附会周朝列王直至黄帝认作远祖,他回答因“攀附帝王后裔觉得家世体面”。 历史学家孟森评价他“锡侯之为人,盖亦一头巾气极重腐儒,与戴名世略同,断非有菲薄清廷之意”。(孟森《心史丛刊》)然而,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读书人,也仍然无法自免于18世纪的风狂雨骤。

  

  ▍二王锡侯的最大悲剧,在于他生存于18世纪的清帝国。但在《字贯》一案中,有一个人的命运比他的故事更具戏剧性。当乾隆发现王锡侯在凡例里的“悖逆”之后,江西巡抚海成的命运陡转。海成一度是乾隆的宠臣。某种程度上说,在1777年之前,他的命运已经以某种方式与王锡侯联系在一起。1772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以文治武功自诩的乾隆帝,下旨命令地方督抚搜访民间藏书。早在他继位之初的1741年,就曾下旨要求地方官员们采买书籍,但效果不佳,于是他再次要求各地督抚学政征书。1774年的一道谕旨,透露了这位帝王内心的真实想法:“明季末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从初始充实内府藏书,到禁毁书籍,乾隆步步为营。在此前的一道谕旨里,他宽慰各地官员,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自己断不会因为书中有敏感文字,而罪及收藏者。各地官员也才大量呈送书籍。此后的一系列文字狱表明,这不过是皇帝设好的一个文网而已,至1774年,更藉由编篡《四库全书》之机,开始了一场浩大的禁书运动。满洲人海成正是乾隆树起来的查缴书籍的典型。此时,帝国并没有完善的出版审查政策。从明代以来,在中国境内,书籍出版流通有关三种:一为官刻,也就是政府出版;一为家刻,即私人出版,刻好在亲友之间流传、抄录;一为坊刻,书铺书商既卖书又出书。在江南一带,尚有“书舶”,即专门卖书的船。比如乾隆时期,浙江湖州有不少书船,往来各处州县,从藏书家那里收购书籍,然后兑卖。帝国的出版可谓具有相当的自由度。海成被委任巡抚出版藏书大省江西,主导这场运动。他不负所望,提出了一套方案。他的办法就是“传集地保,令其逐户宣谕”。也就是利用官府在基层的合作者或者说代理人,将查禁范围深入到家族和家庭等私空间,而此前的征书范围多局限于藏书楼、书铺等公共流通领域。海成在奏折里谈到自己的心得,一般士绅对于查缴书籍比较配合,那些乡野不识字之人或是败落的旧家子孙,家藏遗书残书,往往逃脱官府的监控。乾隆对此深为赞许,他下令各省督抚都要照海成的法子办。1776年,乾隆特别表彰海成,以激励其他官员:“看来查办遗书一事,惟海成最为认真,故前后购获应行毁禁书籍,较江浙两省尤多。”帝国大员们觉察到了皇帝的用心,他们不敢不行动起来。他们非常卖力,动员帝国下层的官吏都介入了这项运动。学政,被选出来的士绅,闲职人员,都被派到本地四乡,代为清查书籍。各人皆有负责的地区,清查后要取印结,此后如果在该地查出禁书,该人必须负责。到1776年底,江西一省查缴禁书多达八千部,巡抚海成成为一位禁书楷模。然而,他这位急先锋,居然成为查禁运动中第一个倒下的高级官员。当乾隆在《字贯》序文凡例中发现所谓的“大逆不法”时,他申饬海成,将如此严重的案子“委之劣幕”。皇帝目光如炬,指出海成自己曾不仔细查看,而是交给无能幕僚随意粘签,可说是“天良尽昧”。接着,这位曾经的“能吏”被革职交刑部治罪,最后竟落得与王锡侯子孙相同的结局,斩监候秋后处决。无疑,海成的脑袋是被乾隆“借来”一用。皇帝的宠臣办事不力也难逃一死,总督被降级,自然对其他官员形成一种绝大的压力。同时,对县府一级官员则没有革职治罪。但在上谕里,皇帝警示广大官吏“倘所属内或有不法书籍刊布流传”,那么就要严查重治,否则一旦被发现则从重办理。这种恩威并施的权术,对各地官员们的心灵有极大的震撼和警策作用。从此,查办禁书狂潮迭起。

  

  

  ▍三《字贯》一案在整个禁书运动(1774—1793)中,案虽小,却是一个节点。康熙时期,触犯禁讳的书籍多为涉及满洲人政治合法性的历史著述,雍正朝不少涉案人则与当时的朋党之争有关联,至乾隆一朝,那些远离权力场的社会下层,可能因为几句颂圣诗,或仅仅较为关注地方事宜,提出一些建议,就沦为皇帝忌讳的“笔墨妄议之事”,身首异处不说,还累及妻子兄弟。可以说王锡侯无意中撬动了一块皇帝早想落下的砖头。如果说此前的查禁,还主要是查是否对满人统治不满、思想是否出轨、是否违背学术传统等面向,此后则进入知识是否正确的广大领域。于是,查禁的范围,从前代遗书进入时文著述,从藏书楼书铺到个人家藏,从经史子集到族谱地方志,乃至戏曲剧本乐谱,最后连各地名胜古迹的题咏、碑文门匾,皆被严格审查。是时,帝国到处都有人在摩碑,盛京将军福康安汇报说,他派遣干将到锦州府(清代府名,地处今辽宁省西部),由地方官员监督,将可能具有妨碍清朝的字样磨毁殆尽。无疑,政府权力在禁书过程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在十九年的运动中,从朝廷到地方都系统组织了大批的稽查人员,设置查办机构。按禁书来源,朝廷有三处办理相关事宜:一是红本处,专门处理内阁固有藏书;二是办理四库全书处,查办各省采买的遗书;三是军机处,办理各省督抚进呈的违碍书籍。地方上也在省、府、州、县各级衙门设立收书局,负责查办本地区的书籍。清查禁书的工作流程,一般由收书局送交布政使司,转呈给本省督抚,督抚审定之后,如列为应禁毁书之后,即开单进呈,送军机处转办理四库全书处查核,由总编篡纪昀等协同承办,乾隆也会亲自披览。办理四库全书的工作人员在书籍违碍之处,写成黄签贴在书眉处,然后写成详细的汇褶上奏,请旨销毁。这些被查禁出来的书籍,大部分被销毁,少数经过删改后保存下来。除了朝廷汇总的查办禁书目录,各省也刻有简明的《违碍书目》。在查办禁书结束之后,各省督抚又将这个书目单收回销毁。直至清末,收藏家姚觐元得到四库馆一册《销毁抽毁书目》,才翻刻印行,公之于众,此后陆续有其他研究者增补书目。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8 07:21 , Processed in 0.0565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