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处理器博物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3:3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ntel 3101 - 1969         English

Intel 3101 并不是中央处理器晶片(CPU),不过它是全世界第一颗固态记忆体(solid state memory),也是英特尔第一个产品(当初英特尔只是一家生产记忆体的公司而已)。英特尔舍弃了Gold Diffusion Processes,而采用使用了较快的Bipolar Technology来提高生产速度。当初英特尔同时研发两种产品:3101与1101,不过后来3101赢了这场比赛,成为英代尔第一个产品。

3101的容量仅64位元(Bits),等於现在64bit处理器一个位址的大小,也等於八个8bit ASCII字母,或是四个中文本。3101有十六个位址,一个位址的容量为4位元。简单的说,照片上这颗C3101的容量只可以容纳「Intel310」这八个字母而已。

只收集中央处理器的我,本来对非CPU的产品没兴趣,不过因为这是英特尔有史以来第一个产品,具有代表性而且正好有机会,所以得到这颗白陶瓷的Intel C3101。还有一款更珍贵的是白色陶瓷带有灰色花纹(其实是内部线路)的C3101,请叁阅我Intel C4004就可以知道这种灰色花纹长什么样子。

右边这颗的后面并没有印上制造日期(我就懒得照了,反正反面跟我白色的C4004一模一样),这表示这颗3101是英代尔最早期的产品(特徵就是没有制造日期)。



封装:     16-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4 bit任务电压:     --Intel 3002 - 1974         EnglishIntel 3002算是微处理器的雏形。严格来说 Intel 3002也不算是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因为它没有内建指令,他只是一个 2-bit slicer 处理器,实际要运算的时候,是从外部的储存硬体中将所需要的指令读入3002中,也就是说真正的核心只是用来运行一些最基本的逻辑运算。而且当时市面上比较热门的是4-bit slicer,两颗3002才能抵的上一颗4-bit slicer,一样的任务就需要两倍的晶片数量,所以Intel 3002也不是一项热门商品。当然,多颗3002集合起来就可以处理更多位元,比如说,八颗3002可以结合起来一次处理16位元。右边这款Intel 3002是当前最稀有的白陶瓷C3002,而且还是ES(Enginerring Sample)版本,也就是内部流出版。2006年三月eBay上面有一位私人收藏家一次把他父亲的压箱宝一共16颗Intel C3002 ES一起拿出来卖,最后总成交价高达US$4400.00(合新台币约十三万),不过都是被同一位买家买走,而且他拒绝出售任何一颗。



封装:     28-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2 bit任务电压:     5VIntel 4004 - 1971         English英特尔的4004为世界上第一颗商用中央处理器晶片(CPU),也是第一个用於计算机的四位元微处理器,采用10微米制程,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由於性能很差,其市场反应十分不理想。 4004的最高时脉有740kHz,能运行4位运算,支援8位指令集及12位位址集。该款处理器原先是英特尔为一家名为 Busicom 的日本公司而设计,用来生产计算机(141-PF)。右边这颗C4004就是世界上第一颗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这也是当前已知最珍贵的版本:白色陶瓷带有灰色花纹(Grey Traced or C4004 Grey)。这是当前存世量最少的版本,仅在1971至1976前半才有这种封装。这应该也是当前全世界最贵的微处理器(也是最慢的),当前最后一次成交价为US$1425.00(合新台币约五万元),比最新的Pentium 4 EE还贵。右下边纯白色陶瓷的C4004则是一般的C4004(没注明的话都是指纯白色的,因为有灰色花纹的太少了),当前最后一次成交价为US$452.00(合新台币约一万六千元)。当年英特尔的单颗报价则是US$69(不过把通货膨胀也算进去的话,其实也还好)。右下边纯白色的后面并没有印上制造日期,这表示这颗白色C4004是英代尔最早期的产品(特徵就是没有制造日期)。D4004也是跟C4004为同一款,其实内部构造是一样的,不过这是后来量产的版本,最稀少的当然为之前提到的白色陶瓷带有灰色花纹版,次之为纯白色陶瓷版,再来是就是灰色陶瓷无镀金版(D4004),就后还有一种塑胶封装版(P4004)。右下角所展示的P4004还保存在其刚出厂的粉红色塑胶封装里面。其实,F14 CADC(用在F14雄猫战机上)才是全世界第一个微处理器晶片「组」,因为是六颗晶片组成的,不像晚一年(1970)推出的Intel 4004是全部放在一颗微处理器晶片上,不过因为它的存在一直到1998年才被美国军方准许公布(之前为军事机密),所以大家就公认Intel 4004是世界上第一颗微处理器。F14 CADC,由Steve Geller与Ray Holt所设计,拥有 PMU (Parallel Multiplier Unit)、PDU (Parallel Divider Unit)等六颗24 Pin全镀金IC,任务温度为摄氏-55~125度,任务时脉为9.15Khz(0.0089Mhz,一秒钟运算9370次,约Intel 4004速度的千分之一)。其电路设计比Intel 4004简单许多,其指令集也非常简单,只能算一些非常基本的逻辑计算(例如:A如果大於B则选B或是一些加减乘除)。F14 CADC实际上连乘与除都要分开两颗晶片,暂存跟指令也都是在不同晶片。F14 CADC充其量不过是有固定指令的逻辑运算器(ALU)而已,而这种比现在热水瓶微计算机还基本的晶片居然可以当一架F14战斗机的主控计算机,真是非常了不起。


制程:     10 micron P-channel silicon gate MOS technology 2,300 transistors封装:     16-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4 bit任务电压:     15V并没有印上制造日期,这表示这颗白色C4004是英代尔最早Intel 4040 - 1974         EnglishIntel 4040为4004的增强版中央处理器晶片(CPU),虽然他们的速度一样,不过4040拥有双倍的记忆体编址、增加堆叠空间、多了八个四位元暂存器(registers),其中包括了中断功能、还有增加了十四个新的指令。Intel 4040主要还是用在游戏、测试、研究以及机件控制,比如说 Intel iUPP 103 PROM Programmer 里面的控制器就是使用Intel 4040。Intel 4040出现的时间比8008还晚,所以它的存在一直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也是因为如此,市面上很难找到Intel 4040(尤其C4040)。

制程:     10 micron P-channel silicon gate MOS technology 2,300 transistors封装:     24-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4 bit任务电压:     15V任务时脉:     0.74 MhzIntel 8008 - 1972         EnglishIntel 8008为世界上第一款八位元中央处理器晶片(CPU)。8008共推出两种速度,0.5 Mhz以及0.8 Mhz,虽然比4004的任务时脉慢,不过因为是八位元处理器(比起4004的四位元),整体效能要比4004好上许多。8008可以支援到16KB的记忆体。Intel 8008原本是英特尔为 Computer Terminal Corporation(CTC)的Datapoint 2200所制造的微处理器(原本叫Intel 1201),不过因为交货延迟而效能又比原本宣称的差,所以惨遭退货,不过CTC允许Intel将8008出售给其他客户。Intel C8008是比较珍贵的紫色陶瓷镀金接角版本(C8008-1为0.8Mhz版),D8008则是后期出的量产版。

制程:     10 micron 3,500 transistors封装:     18-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8 bit任务电压:     5V任务时脉:     0.5 Mhz - 0.8 MhzIntel 8080 - 1974         EnglishIntel 8080为8008的加强版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其运算速度达到2 Mhz,有直接记忆体编址、支援超过七层堆叠、并支援到64KB的记忆体的特点。8080被用於当时一种品牌为Altair(牵牛星,这个名字源於当时电视剧「星际奇航」的企业号太空船的最终目的地)的计算机上。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知名的个人计算机。当时这种计算机的套件售价是395美元,短短数月的时间里面,销售业绩达到了数万部,创造了个人计算机销售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比尔·盖兹(Bill Gates)当初就是在杂志上看到使用Intel 8080当中央处理器晶片(CPU)的Altair 8080计算机才决定来帮这款计算机设计BASIC程式语言,当然后来的微软霸业也就是从这台计算机开始的。Intel C8080A为Intel C8080的改良版。右边这颗紫色陶瓷C8080A为同型号里面最稀有的版本,全世界当前已知仅五颗(都是同一批)。这款紫色陶瓷C8080A的生产日期比一般的白色陶瓷C8080A要晚很多,而且比后来推出的C8080B还要晚,应该是英特尔陶瓷版8080最后一批产品(说不定是因为白色陶瓷封装用完了?)。P8080A为8008的量产版。实际上,由於这款处理器的成功,很多厂商也投入生产这款处理器,包括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波兰都有生产这款微处理器。

制程:     10 micron封装:     40-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8 bit任务电压:     5V任务时脉:     2 MhzIntel 8085 - 1976         English这颗Intel 8085为8080的单一任务电压版(以前的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晶片需要 +5V, -5V, 以及 +12V三种电压才能运作)。Intel 8085与8080兼容,但是因为单一任务电压以及更多周边晶片整合的关系,所以8085完全替换了8080。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8085晶片还是被运用在各种小型计算机上。右边这颗紫色陶瓷的Intel C8085A 是非常少见的版本。这种紫色陶瓷版本来产量就非常少,加上黑色盖子上的银色印刷(有点像是粉笔)非常容易被污损,品相好的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右下边这颗Intel MD8085AH/B为真正的军用中央处理器晶片(CPU),获取并不容易。这颗晶片运来的时候还被放在一个非常特别的抗撞击防静电容器里。其他D字头以及P字头都是量产之后比较便宜的封装。最右下角的P8085AH制造於1998年12月,距离第一颗C8085将近二十一年,这也证明了Intel 8085为英特尔微处理器产品中生命周期最长的一款。

制程:     10 micron封装:     40-pin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8 bit任务电压:     5V任务时脉:     3~6 MhzIntel 8086 - 1978         EnglishIntel 8086 为英特尔x86家族(什么386、486乃至於Penitum 4都是)的元老,也是第一颗十六位元中央处理器晶片(CPU),跟之前英特尔出的微处理器都不兼容。其记忆体定位功能达到1MB,在当时来说是超级大的。8086包含2.9万个晶体管,任务时脉为4.77MHz(8086-2是8Mhz),同时还生产出与之配合的数学辅助运算晶片(Math Co-processor)8087(见最右下角),这两种晶片使用相同的指令集,可以互相配合提升数学运算的效率。 Copyright sdfhl © 2006 MyNikko.com & sdgf Nikko Cheng.当然现在的CPU都内建数学辅助运算器,因此不再需要额外的数学辅助运算晶片,但是七十年代的技术限制,一般只能将数学辅助运算器做成另外一个晶片,供用户选择。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制造的成本,提高了良率,更降低对速度需求不大的用户支出:他们可以暂时不买数学辅助运算器,直到需要的时候买一个回来插到IC插座里即可。 Copyright sdfhl © 2006 MyNikko.com & sdgf Nikko Cheng.右边这颗紫色陶瓷的C8086就是Intel 8086里面的元老,也可以说是英特尔x86霸业的开山始祖。这种封装仅8086刚推出的时候有生产,非常稀少(比Intel C4004还少)。根据官方文档,Intel 8086於1978年6月8日推出,这颗晶片就是在推出的那一个月里制造的。 Copyright sdfhl © 2006 MyNikko.com & sdgf Nikko Cheng.右下边这颗QD8086的Q字头,代表这颗晶片是在出厂前经过一百六十小时的烧机测试(任务温度是摄氏0度至70度),确定无误之后才出货,所以稳定性及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当然价格也就有「一定的保证」啦。Intel P8086-2 为量产版本。这款也是各家制造商争相制造的对象,一直到今天,与x86兼容的微处理器都还保有当时8086的指令集。 Copyright sdfhl © 2006 MyNikko.com & sdgf Nikko Cheng.

制程:     3 micron N-channel, depletion load, silicon gate technology (HMOS) 29,000 transistors封装:     40-pin side-brazed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16 bit任务电压:     5V任务时脉:     5 Mhz - 10 MhzIntel 8088 - 1979         English以技术的观点来看,8088其实是8086的简化版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其内部指令是十六位元,但是外部数据频宽缩减为八位元;比起8086内部数据频宽、外部数据频宽均为16位元,编址频宽为二十位元,记忆体定位功能达到1MB的规格来说,是稍差了一点,但是已经足以胜任DOS系统和当时的应用程式了(也便宜多了)。这也是IBM第一款个人计算机PC XT所采用的微处理器。这颗Intel P8088-2 为8088的量产版,-2字尾代表它是8 Mhz。

制程:     3 micron N-channel, depletion load, silicon gate technology (HMOS) 29,000 transistors封装:     40-pin side-brazed ceramic DIP数据频宽:     8 bit任务电压:     5V任务时脉:     5 MhzIntel 80186 - 1982         EnglishIntel 80186(简称186)其实就是8086的更新版,所以其外部频宽为十六位元,而且它一样需要80187辅助运算器(Co-Processor)来提高运算速度。当初仅少数个人计算机采用80186当作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其中包括了西门子(Siemens)所生产的第一台个人Siemens PC-D(采用MS-DOS 2.11) 以及一些学校教学用计算机(瑞典、英国以及加拿大)。但从时间上看,就在80186刚推出没几周,80286就出现了,所以它并不像80286一样造成个人计算机界的旋风。 不过在工业界,由於80186大量减少了对周边晶片的需求(内建了记忆体存取、计时器、计数器),所以它被当成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or)地被广泛地运用。C80186为第一代产品。右边第二颗则是少见的军用版本。由於80186被工业界被广泛地运用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航太以及军用设备采用80186当作微处理器,不过后来已经逐渐被80386以及80486替换。不过请注意最下面的FA80C186CP为业界样本,并没有在外面流通过,算是比较特别的一款。80C186是80186系列的二代(可是不是80286喔),其运行速度提高了两倍,可是耗电量却不到第一代产品的四分之一。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3:33:45 | 只看该作者

2


制程:     --
封装:     68-pin ceramic LCC
数据频宽:     16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3MHz - 20MHz

Intel 80188 - 1982         English

Intel 80188(简称188)为80186的简化版,其外部频宽从原本的十六位元缩减到八位元来减少周边设备的成本(如同8088之於8086)。80188的记忆体编址功能与8086/8088一样为1MB。跟80186一样,80188通常是拿来作为机件控制,而比较少用来当作个人计算机用中央处理器晶片(CPU)。

制程:     --
封装:     68-pin ceramic LCC
数据频宽:     8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3MHz - 20MHz

Intel 80286 - 1982         English

80286(简称286)就是造成个人计算机风行的一款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在发布后的六年中,全球286的个人计算机一共出货了一千五百万台。它除了改善了一些指令的运行速度,同时也增加最大记忆体支援到16MB。当初预计这种记忆体支援大概在十年之内都不会需要再增加了。

80286晶片含有十三万四千个晶体管、十六位元频宽,任务时脉由最初的4MHz逐步提高到25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频宽皆为十六位元,记忆体定位频宽为二十四位元。与8086相比,80286记忆体定位功能达到了16MB,并可以使用虚拟记忆体模拟大量记忆空间,因而大大扩展了80286的任务范围,还能通过多工处理器在各线程间来回快速切换,以同时运算多个线程,其速度比8086提高了5倍甚至更多。IBM公司将80286用在技术更为先进AT机中,与IBM PC XT机相比,AT机记忆体一般可扩展到16MB,可支援更大的硬碟,支援VGA显示系统,比PC XT机在性能上有了重大的进步。

同场加映C80287XL数学辅助运算晶片。

制程:     1.5 micron, 134,000 transistors
封装:     68-pin ceramic LCC
数据频宽:     16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4MHz - 25MHz

Intel 80386 - 1985         English

Intel 80386(简称386或是i386)是第一款用於个人计算机的32位元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并增加记忆体定位能力到4GB!!不过386有两种版本,其中SX版的外部数据频宽仅16位元而且只支援16MB记忆体,DX才是32位元。Intel 80386推出没多久居然发现其中有些晶片在运行32位元程式的时候会产生当机的情形,所以英特尔只好把那些库存里已经封装好的晶片再进行多一项测试,并在有问题的386封装上面打上『16 BITS S/W ONLY』,表示此款386只可以用来运行16位元程式,而没有问题的晶片则被打上『ΣΣ』的符号。当然,没有人会愿意花一样的钱买一个有问题的晶片,所以数量上,拥有『16 BIT S/W ONLY』字样的80386极为稀少(在右边第二颗就是)。

SL是给笔记型计算机使用的低耗电版本,拥有16位元外部数据频宽以及24位元外部编址能力。由於386并没有内建浮点运算器,所以需要大量数学运算的使用者得添购Intel i387数学辅助运算晶片。80386还可以直接运行8086的程式喔!

右边第一款为英特尔军用386的机械样本(M代表军用标准温度、G代表PGA封装),军用微处理器的运作标准温度为摄氏零下55度至125度。虽然386听起来已经是非常老旧的产品,不过实际上,美国航太工业的最高标准(比如说美国太空总署,NASA)规定各种晶片需要有一定年数(我记得好像是十年)的使用记录才可以使用,以确定其技术的稳定性以及可预期的错误有哪些。加上严苛的运作温度要求,最新的微处理器通常不会出现在战略系统上面。美国战斧巡弋飞弹(Tomahawk Cruise Missile)就是使用80386来当作其中央处理器。

KU80386SLB1A-25则是我买了一台旧型笔记型计算机拆出来的喔!顺便附上Intel 80387数学辅助运算晶片。

制程:     1 micron, High Speed CHMOS IV Technology 275,000 transistors
封装:     132-pin ceramic PGA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16MHz - 40MHz

Intel 80376 - 1989         English

Intel 80376为英特尔专门为嵌入式系统所推出的低价位中央处理器。严格说起来,Intel 376其实为80386 SX的变种。80386当初设计的时候拥有三种运行模式:真实模式、保护模式(80286与80386)以及运行8086程式的虚拟模式。Intel 80376只剩下UNIX常用的386保护模式,并且不支援记忆体分页。跟386SX一样,Intel 376的外部数据频宽仅16位元而且只支援16MB记忆体,其内部频宽还是32位元。Intel 80376与80386保持高度的兼容性,两者的程式几乎可以互通(32位元程式),除了某些需要用到记忆体分页的程式。事实上,开发376的软件非常简便,只需要使用现成的386个人计算机就可以直接撰写并测试程式。Intel 80376一直被工业界大量运用到1994年,才逐渐被后来推出的386EX淘汰掉,并於2001年停产。

Intel 80376仅两种封装,一种就是如右边所展示的陶瓷封装,另一种就是黑色塑胶的QFP(Quad Flat-Pack)封装。以数量上来说,Intel 80376实在一点都称不上稀少。尤其在工业界大量被运用的结果,存世量应该很多。不过奇怪的是,很少收集中央微处理器的人会去注意到376,尽管x86 CPU算是收集界的热门产品。不知道是不熟悉还是因为它的命名让大家把它跟82385缓存控制晶片搞混了。市面上要找到80376还真的是不大容易的事。

制程:     1 micron, High Speed CHMOS IV Technology 275,000 transistors
封装:     88-pin ceramic PGA
数据频宽:     16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16MHz - 20MHz

Intel RapidCAD - 1989         English

Intel RapidCAD是英特尔有史以来第一款为旧款个人计算机所提供的升级套件(也就是OverDrive的始祖)。原386的使用者不需要更换主机板,只要把RapidCAD买回来将主机板上旧有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替换掉,就可以享受接近486的运算能力。RapidCAD其实就是把486 DX晶片去掉内部缓存记忆体然后装入386的封装里面,RapidCAD也不支援486增加的新指令。不过由於386封装的频宽限制,RapidCAD对整体的效能提升比不上直接升级到486 DX。相同时脉下,486 DX可以有比386/387快上两倍的速度,而RapidCAD在整数运算方面最多只能提升35%,在浮点运算方面,则可以提升将近70%。

Intel RapidCAD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两颗晶片组成,缺一不可。这归咎於486 DX内建浮点运算器(FPU),而386则是将浮点运算器分开(就是387)。由於RapidCAD-1本身就含有浮点运算器(因为它就是486 DX阉割版),根本不需要387,所以RapidCAD-2就是用来替代原来主机板上的387晶片。RapidCAD-1负责所有的运算,而RapidCAD-2则是负责假装浮点运算器,以防止旧有主机板以为没有安装浮点运算功能(尤其在运行286/287的程式时)。市面上有时候把RapidCAD-1与RapidCAD-2分开卖,这是就是不了解RapidCAD运作方式的结果。

制程:     0.8 micron CHMOS IV, 800,000 transistors
封装:     132-pin ceramic PGA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25MHz - 33MHz

Intel 80486 - 1989         English

80486(简称486或是i486)是英特尔第一个内部包含浮点运算器(FPU)的中央处理器晶片(DX版CPU),并在x86系列中首次使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从而提升了每周期运行指令的速度。486还采用了更进步的数据汇流排,大大提高了处理器与记忆体的数据交换速度。由於这些改进,同样速度的i486DX的性能比拥有80387数学辅助运算器的80386快了两倍有余。不过486SX早期的产品反而比80386高端的产品还慢。

从80486 DX开始,浮点运算器开始内建於微处理器中,并开始使用倍频,所以微处理器可以以比主机板更高的频率运作。好笑的是,SX往往就是浮点运算器有问题的DX,英特尔把其浮点运算器关闭后拿来当SX卖。当时486也是一堆公司争相仿冒的对象。当时对於数学运算比较不注重(或是想省钱)的用户,都会选择比较便宜的SX,可是当发现其运算能力不足的时候则需要添购80487浮点运算器,这样花费反而不划算。可是其实较早推出的80486 DX早就内建了浮点运算器,所以这种情况很少会发生,当然80487也变成非常少见的产品。

右边的 486SX 16Mhz 就是80486里面最慢的产品,数量很少,而其下面80486DX ES则是486的工程版,为486正式推出之前的样本,也是鲜少见到的产品。

制程:     1,185,000 transistors (1 micron) and 900,000 transistors (0.8 micron)
封装:     168-pin Pin Grid Array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16MHz - 100MHz

Intel 80486 OverDrive - 1991         English

Intel 486 OverDrive是提供80486使用者升级选择(不过还是升级到80486等级)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基本上其作用原理就是比原来使用更高的倍频。ODP需要使用特殊的转接插座,而ODPR则是将原来的处理器直接换掉(所以针角数是一样的)。Intel 486 OverDrive 早期的命名是以内频为命名基准,所以以ODPR486DX-25来说,其速度为 50 Mhz,后来 Intel 才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右下的Intel OverDriver DX4 100Mhz Mechanical Sample也是非常少见的藏品,不过以它连任务时脉都标上去了的情况来看,这颗机械样品应该是可以运作的。

制程:     1,185,000 transistors (1 micron) and 900,000 transistors (0.8 micron)
封装:     168-pin Pin Grid Array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5V
任务时脉:     50MHz - 100MHz

Intel Pentium - 1993         English

1993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台湾俗称586)中央处理器晶片(CPU)。本来按照惯常的命名规律是80586,但是因为实际上「586」这样的数字不能注册成为商标使用,因此任何竞争对手都可以用586来扰乱消费市场。事实上在486发展末期,就已经有公司将486等级的产品标识成586来销售了。因此英特尔决定使用自创的品牌来作为新产品的商标—Pentium。第一代Pentium(50~60Mhz)的任务电压仍然是5V,并使用Socket 4插槽介面。第二代Pentium(75Mhz~)则把十年未变的任务电压降至3.3V,并使用Socket 5插槽介面。这也是英特尔第一次在同一产品线使用两种不同的插槽介面,当然这也造成旧插槽使用者升级的不便。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晶体管数大幅提高并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不过Pentium刚推出的时候拥有浮点数除法不正确的错误(FDIV Bug),导致英特尔大量回收第一代产品(1994年十二月之前的产品)。Pentium 50Mhz也有这个FDIV错误,不过 A80501-50 只是业界样本,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出现过。

Pentium刚开始的开发代号为P5,而右边第一款Pentium Q0335 工程版应该是英特尔决定将P5命名为Pentium之后所制造的工程样品。这颗Pentium工程样品非常特殊,其左下角的小点居然是金色的(一般都是打磨出一个洞而已),甚至还没有A80501的字样。唯一在英特尔官方记录里有记载的Pentium 50Mhz的生产批号(Specification Number)为Q0399,而这颗Pentium Q0335工程样品的生产批号比Q0399还小。右边第二款Intel Pentium 60Mhz为当前世界上有在英特尔官方纪录里最早的Pentium CPU(Q0352,也含有 Bug FDIV),也是当前世界上已知仅存的一颗。Pentium正式推出的日期为1993年3月22日,而右边第二款Pentium 60Mhz (A80501-60 Q0352)的制造日期正好就是Pentium正式推出的前一个月左右。用日期往回推,右边第一款Pentium Q0335工程样品的制造日期为1992年12月,所以这颗工程样品非常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Pentium 50Mhz。

下面还有有几款不常见的Pentium版本。其中,PCPU5V60是早期的盒装零售版,其中的PCPU字头代表:「Pentium 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是盒装的意思,后来英特尔才把盒装型号改成BP字头:「Boxed Pentium」。而另一颗Pentium 75Mhz 2.9V(伏特)则是奇怪的陶瓷封装的笔记型计算机版,任务电压比一般的桌上型的3.3V低了一些。金色散热版的Pentium 100Mhz (SX962)为Pentium里面最快也是最后一款拥有金色散热版的版本,其数量也是相当少。

右边中间仔细看(或是从下面的列表点取)可以看到一颗少见的Pentium 120Mhz的工程版喔!

制程:     0.6 micron, 3.2 million transistors
封装:     296-pin Staggered Ceramic Pin Grid Array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3.3V

Intel Pentium MMX - 1997         English

Pentium MMX 等於是 Pentium的加强版中央处理器晶片(CPU),除了增加67个MMX(Multi-Media eXtension)指令以及64位元数据型态之外之外,也将内建指令及数据暂存(Cache)从之前的8KB增加到16KB,内部任务电压降到2.8V。而英特尔之后的桌上型中央处理器皆包含了MMX指令。

所有的英特尔官方文档都指出,Pentium MMX的任务时脉是166MHz - 233MHz,可是,各位看倌有注意到吗?我的收藏里面有Pentium MMX 133Mhz、150Mhz以及266Mhz,这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266Mhz那款应该是代号Tillamook的笔记型计算机用版本(133Mhz和150Mhz那就不知道了)。右下角的TT300其实就是TT80503300的笔电版,也是整个Pentium速度最快的版本,市面上并不常有。且不论它的市场价值,光光就外观而言,我觉得这是我收集里面最漂亮的晶片之一。

制程:     0.35 micron, 4.5 million transistors
封装:     296-pin Staggered Ceramic Pin Grid Array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2.8V
任务时脉:     166 MHz - 300 MHz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 1997         English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又是一项英特尔造福旧计算机使用者的升级选择。Pentium OverDrive 有四种:最早一款,Pentium OverDrive for Socket 2/3 (5V, 32-bit bus, 32KB L1),给较晚期486主机板升级。第二种,Pentium OverDrive for Socket 4 (5V),给P5(60/66)专用主机板升级,这种OverDrive仅一款在市面上,并不常见(右边展示的第一款就是,还是全新没拆封的喔!),因为本身买Socket 4 Pentium的人就不多。第三种为Pentium OverDrive for Socket 5/7 (3.3V),给倍频定死的P54C专用主机板升级。第四种就是Pentium MMX OverDrive for Socket 5/7 (3.3V, MMX),给没有双电压的P54C专用主机板升级用的。



制程:     0.35 micron CMOS process
封装:     237-pin Ceremic PGA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5V/3.3V
任务时脉:     60MHz - 200MHz

Intel Pentium Pro - 1995         English

Pentium Pro等於是介於 Pentium跟 Pentium II 之间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其架构等於是没有MMX的Pentium II。Pentium Pro除了内建L2 Cache以外,也支援多处理器架构,唯一缺点就是必须要用同一制程的Pentium Pro才能使用多处理器架构。Pentium Pro针对32位元程式做了最佳化,所以其跑16位元程式效果反而不佳。从这一代开始(P6),英特尔也开始将为处理器的核心添加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RISC,精简指令集)的架构设计,所以以后的英特尔x86处理器虽然是使用复杂指令集(CISC),但是核心部分开始逐渐采用RISC的架构。

Pentium Pro推出的时候市面上32位元作业系统根本还没变成主流,我第一台英特尔主机就是用Pentium Pro 150Mhz,不过它还没有机会跑过32位元作业系统就被我升级掉了。

右边第一颗Pentium Pro微处理器为 133Mhz,很多人不知道 Pentium Pro 有出过这么一款。实际上,这款微处理器还只是业界原型而已,所以当初连 Pentium Pro字样都没有打上去。这款微处理器(而且品相很好)由於从来没有在市场上出现过,所以非常难得。百万人中,听过 Pentium Pro的人可能不到十万人,知道 Pentium Pro 有出过这款的人大概不会超过一千人,而之中真正接触过的人可能不到一人。话说回来,百万人中会在意这件事的大概也仅那一人吧,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3:35:42 | 只看该作者
制程:     0.6 and 0.35 micron, 5.5 million transistors
封装:     387-pin Modified Staggered Ceramic Pin Grid Array with gold plated heat spreader
数据频宽:     32 bit
任务电压:     3.3V
任务时脉:     133 MHz - 200 MHz

Intel Pentium II - 1997         English

Pentium II是给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除了内建L2 Cache以外,也支援双处理器架构(就是 Pentium Pro MMX Edition)。英特尔也正式推广新的插卡式介面。

Pentium II Mobile是给笔记型计算机用,而后来推出的 Pentium II Xeon 则是用来替换 Pentium Pro的伺服器微处理器(支援多处理器架构)。Pentium II Celeron则是被简化的 Pentium II,英特尔故意减低其L2 Cache的大小来达到减低其效能的目的,其目标市场则是低价计算机,不过期初期的产品由於效能太差(完全没有L2 Cache)而导致被使用者诟病。英特尔於是就调整战略:将Celeron处理器的L2 Cache设定为仅Pentium II的一半(也就是128KB),这样既有合理的效能,又有相对低廉的售价(有A字尾的);这样的策略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很快有人发现,使用双Celeron的系统与双Pentium II的系统差距不大,而价格却便宜很多,结果造成了Celeron冲击高端市场的局面。后来英特尔决定取消Celeron处理器的SMP功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Intel Pentium II Celeron 300MhzA是这里Celeron中唯一有L2 Cache的(128KB)。仔细看,这边也有一颗Celeron工程版喔。

最右下角的Pentium II Xeon ES Intel Confidential(看到英特尔机密了没?)虽然是工程版,可是因为Pentium II Xoen本身是给业界大厂使用,所以存世量还不少,虽然说现在贸然要找还是很不容易,但是拍卖市场价格并不高(因为大部分收藏家都有了)。




制程:     0.35 micron, 7.5 million transistors封装:     Single Edge Contact Cartridge数据频宽:     32 bit任务电压:     2.8V任务时脉:     233MHz - 450MHzIntel Pentium II OverDrive - 1998         EnglishIntel Pentium II OverDrive 是专门给 Pentium Pro 主机升级用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PPro 150Mhz与180Mhz主机可以升级到PII 300Mhz,PPro 166Mhz与200Mhz主机可以升级到PII 333Mhz(PPro 133Mhz不知道怎么办)。不过这产品其实并不常见,因为Pentium Pro本身是给伺服器用的比较多,个人使用者当时也已经有Pentium III可以选择了。我当初的Pentium Pro 150Mhz(后来超频到180Mhz)也是直接升级到 Pentium II 450Mhz。不过这颗CPU也支援双微处理器架构喔。

制程:     0.25 Micron, 7.5 million transistors封装:     387-pin Modified SCPGA数据频宽:     32 bit任务电压:     1.11V任务时脉:     300MHz - 333MHzIntel Pentium III - 1998         EnglishPentium III是给桌上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等於是 Pentium II的加强版,新建七十条新指令(SIMD,SSE)。Pentium III与Pentium II一样有 Mobile、Xeon以及Cerelon等不同的版本。特别的是,Pentium III光光是桌上型就拥有Katmai Slot 1 、Coppermine Slot 1以及Coppermine Socket 370等三种不同的系列。到后期,英特尔放弃插卡式介面而又回归到插槽介面(Socket 370)。这里也有一颗Intel Pentium III Mobile 1000Mhz的工程版。要不是从源知道这是一颗1 Ghz的晶片,光光从上面的字是不可能瞧出端倪的(也没有主机板可测,因为后面都是用锡球焊接的)。这里面的xBox CPU是比较特别的 Pentium III Coppermine,因为它其实是介於Pentium III(可是仅128KB Cache)跟 Cerelon(却有8-way set associative L2 cache,一般Cerelon仅 4-way)之间,可是因为它比一般Cerelon 733Mhz效能多了大约10%,而价钱又便宜,所以英特尔(Intel)打败超微(AMD)成为Microsoft xBox的合作对象。

制程:     0.25 micron 9.5 million transistors封装:     Single Edge Contact Cartridge 2 (SECC2)数据频宽:     32 bit任务电压:     2V任务时脉:     400 MHz - 1400 MHzIntel Timna - 1999         EnglishIntel Timna 为英特尔於1999年三月公开的整合型晶片计画名称。这是英特尔首次尝试将中央处理器晶片核心、S3的Savage 4绘图晶片以及 Intel I/O 控制晶片 (ICH2)整合至同一晶片上。该晶片是针对行动及低价计算机所设计。这计画是由位於以色列的实验室所进行,所以该晶片的研发代号「Timna」实际上是以色列一个小城市名。Timna的中央处理器核心实际上是建构於之前的PentiumIII Katmai核心。相较於Celeron与810晶片组所消耗的19.8瓦,Timna仅使用15.2瓦的电力。其记忆体控制晶片原本是针对Rambus记忆体(RDRAM)所设计的。相较於SD记忆体(SDRAM),Rambus记忆体的价格高出许多且产量较低,所以英特尔之后决定为Timna加上记忆编译器(Memory Translator Hub,之后更名为记忆通讯协定编译器),一个让Timna可以与SDRAM沟通的小晶片。增加了这个记忆编译器也意味著Timna处理器与记忆体之间的沟通会因为多了一道翻译以及解译的操作而拖慢整个传输速度,甚至比Celeron还慢。不久之后,英代尔发现在电讯噪音、电压以及温度的交互影响下会导致该记忆编译器产生严重的电路错误,而英代尔一直无法找出设计上的错误并更正。不仅如此,Timna 的绘图部分也缺少了一些像是选项显示暂存等功能而影响到整个3D绘图效率。按照原本的计画,Timna预计可以为代工厂省下约美金三十元的成本。不过另一方面,如果Timna如期推出,该晶片的售价却会比同时脉的Celeron高出美金二十至三十元。计算机厂商也担心这种整合型晶片会导致厂商的产品走向单一化。Celeron处理器、810晶片组加上整合绘图晶片反而给予计算机厂商更多的空间来设计出不同的产品线以及更长的产品周期,而制造成本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实际上由於主机板越做越小而且更多晶片组已经有整合绘图晶片,所以使用Celeron的生产成本已经下降许多。没有了价格优势,Timna的低效能、无法更改的系统配备(全部都在一块晶片上)以及不断延期,导致Timna在计算机厂商间已经变成了烫手山芋。除了记忆编译器以及计算机厂商的反弹之外还有另一个大问题:把所有晶片整合在一起会使得晶片面积变大,这也就意味著生产量将会降低。在0.18-micro制程,Timna将会比Celeron消耗掉更多晶圆。当然这问题可以藉著将Timna推向0.13-micro制程而解决,但是这仍旧意味著英特尔会将较多的晶圆消耗在他们最低价的产品在线。基於这些理由,英特尔终於在2000年九月二十九日宣布中止Timna计画。Intel Timna 的研发周期极为短暂(不到两年)而且还没推出就胎死腹中,所以要在市面上找到Timna非常困难,连Timna的主机板都很难找(除了2000年台北计算机展的那些样品)。实际上很少收集家知道TImna的存在(更不要说一般使用者了)。在右边的这个 Timna是一个来自以色列的 667Mhz 工程样品。当前同制程的产品仅大约五个现世。当前唯一有机会找到Timna的地方应该就是台湾跟以色列,尤其台湾主机板厂商在2000年已经有Timna的主机板展出,表示应该还有一些Timna锁在台湾研发部门的某个柜子里。

制程:     0.18 micron封装:     Flip-Chip Pin Grid Array (FC-PGA) on 370-pin interposer (PGA370S)数据频宽:     32 bit任务电压:     1.65V任务时脉:     533MHz - 700MHzIntel Pentium IV - 2000         EnglishPentium 4 (IV)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是英代尔市场策略进入新纪元的开始。从P4开始,Intel已经不再每一两年就推出全新命名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反而一再使用 Pentium IV这个名字,这个作法,导致 Pentium IV这个家族有一堆兄弟姊妹,而且这个P4家族延续了五年,这英特尔的市场策略是前所未见的。Pentium IV耗电量非常惊人(从刚开始的72W到后来一百多瓦),所以从P4开始,英特尔在晶片上开始使用热监控(Thermal Monitor)。此技术可以让CPU 根据温度调整时脉周期,及防止散热不足情况下所造成的伤害。Penitum IV有分许多制程,Willamette 为P4最早的产品,其中还包括 Socket 423这个跟之后都不兼容的封装(因为接脚数不同嘛),不过正是因为不能升级而且只能使用Rambus这个怪物记忆体规格(贵到死),所以此款销售奇差无比。后来Intel采用Socket 478,刚开始仍然是沿用Willamette为核心,不过应市场要求,英特尔也开始推出较低价的支援SD-RAM(以及稍后的DDR RAM)的晶片组。Northwood是第二代产品,采用0.13微米制程,具有电压低、体积小、温度低的优点。再来就是Prescott(0.09微米),虽然这技术很新,不过由於效能提升并不明显,而且有过热的问题。后来英特尔又推出Hyper Threading技术,大大增加任务效率,让P4又成为市场宠儿。英特尔之后又推出Extreme Edition(一颗美金一千)、含有Prestonia(原本给伺服器用的Xeon核心)以及Gallatin(0.13微米Northwood外频提升改良版)核心的CPU。现在市场上的高端Pentium IV则是 Socket LGA 775的 Prescott为主。右边这颗无字的晶片据信就是英特尔早期的Socket 423 Mechanical Sample。这颗与后来推出的Intel Pentium IV 1.2Ghz Engineering Sample(注意是1.2Ghz喔,比正式推出的1.3Ghz慢)还有后来所有后来推出的 Pentium 4 Socket 423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第一,就是正面棕色电路版与绿色电路版角落的金色三角形是指向同一方向的(正式版是呈九十度角)。第二,背面的IC是正式版的一半(电路版纹路也完全不一样)。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右边正式版的照片得到印证。这颗晶片费了我不少功夫才查证到它的来历,最后在Intel於2000年初所发布的Mechanical Sample得到印证。

制程:     0.18 micron封装:     Organic Land Grid Array (OLGA) package with Integrated Heat Spreader (IHS) on 423-pin interposer数据频宽:     32 bit任务电压:     1.75V任务时脉:     1300MHz - 3800MHzIntel Xeon - 2001         English自2001年开始,英特尔决定将Xeon这产品线独立出来,结束之前将Pentium字样放在产品名称里的习惯。不过实际上,这条於2001年开始的产品线实际上就是 Pentium 4 Xeon。我也挣扎了许久,到底要把这款处理器编在Pentium 4下面,还是另辟一页。基於Intel本身的市场策略,我还是决定将其与Pentium 4分开来。Xeon第一款代号为Foster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使用Willamette核心,由於伺服器效能比Pentium III Xeon 2MB还差,而且要需要使用Rambus记忆体(非常昂贵),所以其销售量很差。Foster只支援到双处理器(称为Foster DP),所以后来英特尔又推出了支援多处理器(最多到八个)版本的Foster,称为Foster MP。之后,英特尔又陆续推出Prestonia(使用Northwood核心)、Gallatin(Prestonia MP)及Nocona(64位元版本)的Xeon处理器。

制程:     0.18 micron封装:     FC-BGA package mounted on 603-pin interposer - 5.33 cm x 5.33 cm数据频宽:     32 bit, 64 bit任务电压:     1.75V任务时脉:     1000 MHz - 3600 MHzIntel Itanium - 2001         English英特尔当初与惠普(HP)自1989年开始便计画合作推出伺服器用中央处理器晶片(CPU)。Itanium处理器是1995年开始惠普与英特尔合作开发的64位元高端处理器。根据当初的设计,Itanium将拥有非常多的管线设计和估计达6GFLOPS(6亿浮点)的浮点运算表现。Itanium并不是使用一般伺服微处理器所使用的RISC架构,而是第一个使用明确平行指令码架构(EPIC, 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ing)的处理器。当初的构想是让Itanium兼容於惠普的系统以及X86架构,使其能够运行IA-64和X86程式,并预计它能够成为伺服器、任务站、甚至个人计算机的主流,并把多年尾大不掉的X86架构慢慢淘汰掉。也因此,自英特尔推出Itanium处理器以来,惠普一直是最支持该平台的伺服器大厂。经过多年研究(真的是非常久),这个当初研发代号为Merced的晶片终於千呼万唤始出来地在2001年六月上市。当初有733Mhz及800Mhz两种任务频率,并有2MB及4MB两种L3 Cache大小,单颗报价为US$1200到超过美金四千元。不过这款Itanium却是业界一大笑话之一,其效能奇差无比,IA-64模式下只比旧有x86架构快一点点,而其运行x86程式居然是同样速度的x86处理器的八分之一不到,用软件来模拟都还快一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Itanium的 L1 Cahce (32KB)跟 L2 Cache (96KB)太小,而L3 Cache虽然大,可是存取时间较长。其实,Itanium大致上有达到当初所设计的效能,可是由於研发时间过长,导致其还没上市的时候,就已经沦为过时产品。Itanium 算是满新的产品,但是因为获取并不是很容易。因为Itanium实际销售数量很少,被淘汰掉的几乎没有,而新品又是贵到不行。其正式发行的速度是从733Mhz开始,可是实际上因为研发时间很长,其工程样品是从400Mhz起跳,我这边这款样品则是533Mhz.

制程:     0.18 micron封装:     418-pin array cartridge (PAC418 package) - 12.95 cm x 7.27 cm数据频宽:     64 bit任务电压:     1.25V任务时脉:     700MHz - 800MHzIntel Itanium 2 - 2002         EnglishItanium 2,顾名思义就是Itanium加强版,为英特尔旗下的64位元高端伺服器中央处理器晶片(CPU)。自1995年起,英特尔与惠普(HP)便开始共同开发这条伺服器处理器产品线,除了希望替换当前最普及的x86处理器,还希望一举替换在高端伺服器常见的RISC处理器,例如IBM Power处理器或Sun UltraSPARC。跟Itanium一样,Itanium 2使用明确平行指令码架构(EPIC, 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ing)。原本预估在同一时脉下,使用EPIC的效能可以比传统CISC及RISC微处理器多上八倍。但Itanium 2并不如两家公司预期,除了面临效能上的问题,还一度延后发表产品,后来又受到64位元x86处理器市场的侵蚀。 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超微(AMD)在2003年首度发表x86 64位元的Opteron处理器,英特尔虽然一开始并未推出x86 64位元产品,但最终还是在市场需求之下,於2004年推出64位元的Xeon及Pentium处理器。为了让Itanium 2与当前大部分32位元的伺服器应用软件接轨,英特尔曾为Itanium 2推出一项向下兼容的32位元模拟软件32位元运行层(IA-32 Execution Layer)。 英特尔表示,IA-32 EL将比硬体电路支援让Itanium 2在32位元应用软件上具有更高的效能与弹性。不过即使Itanium 2可以运作32位元程式,这些透过模拟的程式效能并不如64位元程式。后来英特尔又决定将这功能取消。Itanium 2最大的支持者仍是HP,该公司已经计画将高端Unix伺服器全数转移至Itanium 2上;其他支援者还包括视算科技(Silicon Graphics Inc)、NEC、Unisys等,利用Itanium 2打造高效能伺服器。 Itanium 2软件方面的盟友则有微软、SAP等;不过在一线伺服器厂商中,仅存HP仍继续销售Itanium伺服器;例如Dell、IBM、Sun都已经停产Itanium 伺服器。右边的Itanium 2为Madison核心的Qualification Sample(QS,验证样品)及Engineering Sample(ES,工程样品)。其中那颗Intel Itanium 2 1.6Ghz 9M ES是当前英特尔有史以来所推出过内建最大缓存容量的微处理器。之后推出的新产品反而没有这么大容量的版本(这个记录被2005年Intel Developer Forum上发表的代号「Montecito」微处理器所击败)。

制程:     0.18 micron封装:     611pins FCPGA数据频宽:     64 bit任务电压:     0.95V任务时脉:     900MHz - 1600MHzIntel Pentium M - 2003         EnglishIntel Pentium M 中央处理器晶片(CPU)於2003年三月正式上市。Pentium M有非常多有趣而且有违英特尔常理的事迹。Pentium M并不是Pentium 4的低耗电量版本,而是由Pentium III Tualatin 核心修改而来,而Tualatin又是从Pentium Pro的设计而来。这种科技开倒车的情况还是英特尔有史以来第一遭,可是实际上由於Pentium 4的设计过於耗电,而又在超微(AMD)的追赶之下,英特尔不得不寻找替代原本设计的方案。另一个有趣的事为Pentium M的任务时脉比Pentium 4还慢。以往英特尔的市场策略就是拚命提高时脉,然后吹嘘自己产品的高时脉效能来打击对手时脉较低的产品。可是直到Pentium 4,英特尔不但遇到气冷式微处理器时脉提升的瓶颈,而且发觉时脉的提升对於实际效能的增加也非常有限。当时超微(AMD)的产品虽然任务时脉较低,但是在效能上却比英特尔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这种降低时脉的策略无异是自打嘴巴,但是至少比固守旧设计好。Pentium M顾名思义应该是给笔记型计算机用的低耗电量版本(Mobile),这样至少可以对降低时脉可以自圆其说:省电。实际上也有厂商推出使用Pentium M的桌上型计算机主机板。Pentium M的第一代产品为Banias核心,时脉虽然比P4慢但是效能却比较高。举例来说,Pentium M 1.6 GHz的效能与Pentium 4 2.4 GHz Northwood差不多。而Pentium M第二代产品为代号Dothan的核心。这一代开始,英特尔正式终止其二十几年来以时脉来命名的模式,而改用代号的方式(以免笨蛋消费者发现他们的新产品时脉比以前慢)。而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就是「Centrino」这个品牌,英特尔花了三亿美元所塑造的品牌实际上并不是单指Pentium M这个产品,而是指Pentium M、英特尔周边晶片组以及英特尔无线网络晶片组的一个统称。右边的Pentium M为Banias核心的 1.2Ghz 工程版,於2002年的Intel Developer Forum 第一次公开亮相。实际上Pentium M正式在2003年三月上市的时候是从1.3Ghz起跳。

制程:     0.13 micron = 130 nm封装:     478-pin Micro-FCPGA数据频宽:     32 bit任务电压:     1.484V任务时脉:     1300MHz - 2260MHz這邊是英特爾所推出的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RISC,精簡指令集) 中央處理器晶片(CPU),其完全不相容於 Intel x86系列。RISC為一種處理器架構,與傳統的複雜指令集(CISC)不同,RISC指令格式統一、種類少,容易學習、設計與開發程式。此款處理器的浮點能力大於整數運算。RISC微處理器當初通常用於建造超級電腦。在1993年前後,英特爾Paragon超級電腦就是由一連串i860所組成的,曾經有一度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現在幾乎新一代的微處理器都是使用RISC架構。x86系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在生產的CISC架構的微處理器,而其實連新款的x86微處理器其核心也漸漸採用RISC的設計。右邊這塊就是英特爾Paragon MP-64超級電腦的主機板,每一塊主機板算是一個運算單元(節點、Node,而一個節點使用三顆Intel 860 XP 50Mhz),而一台英特爾Paragon超級電腦則是由很多運算單元組成的(比如說512個)。當然,這樣組起來的一台電腦當然是大到嚇死人。Intel StrongARM 和 Xscale 則是 Intel 為掌上型電腦(PDA)所推出的低耗電的RISC(精簡指令集)微處理器。





製程:     1 micron and 0.8 micron封裝:     168-pin ceramic PGA資料頻寬:     32 bit工作電壓:     3.3V工作時脈:     25MHz - 100MHz聯華電子(UMC)Green CPU         English台灣號稱電腦王國,實際上很多高科技產品以代工居多,很多技術核心的掌控權卻不是台灣所有。台積電與聯電為全世界第一與第二大晶圓「代工」廠,不過卻沒有自己的產品。就像一個技術很好的工人,卻總是等著外國設計師拿著設計圖來下訂單,自己沒有辦法蓋出屬於自己的房子。以中國來說,他們本身有自行開發「龍蕊」、「方舟」等微處理器晶片。日本也有SONY等大廠自行研發晶片。台灣的晶圓廠可以替英特爾等大公司作出各種產品,可是卻沒有勇氣開創自己的品牌版圖。實際上,除了台灣早期的「仿」Apple II晶片以外,聯華電子在民國八十三年間,曾經嘗試推出Intel 80486相容的微處理器晶片(號稱為台灣之光的第一顆自製x86相容中央處理器晶片,不過由於技術爭議,CPU上還寫著不得在美國銷售或進口),在同時脈下,其效能超出同等級Intel及AMD微處理器30%以上。不過由於與英特爾官司敗訴,所以聯華電子放棄了開創自有品牌微處理器的路。目前自創x86相容(最大市場)的一大困難就是專利。由於英特爾起步早,幾乎所有的技術專利都被英特爾申請走,很多技術為了避免侵權,往往得「繞路走」,而英特爾又是財大勢大,動不動就對對手採取法律行動,而要證明沒有抄襲的手續繁瑣,所以讓晶片市場很少有人敢貿然下去研發x86相容微處理器。右邊這兩塊486晶片就是當年台灣聯華電子勇敢踏出一步的見證(U5S-SUPER33與Intel 486 DX 33Mhz同級,U5SX 486-33與Intel 486 SX 33Mhz同級)。

Texas Instruments 486DX CPU         English右边这些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 TI)所制造的486兼容中央处理器(TI486DX4-G100-GA及TI486DX2-G80-GA)也是一个有趣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第一,它是我见过第一也是唯一在陶瓷封装上用彩色印刷的晶片。第二,这也是德州仪器唯一涉足x86晶片市场的一次。第三,这晶片是台湾制造的,但是我居然找不到这颗晶片到底是谁制造的(我猜过:德棋、联电与台积电)。后来经台湾德州仪器工程师证实,这颗CPU的核心是德州仪器在德州达拉斯(Dallas)制造、由韩国安南集团(Anam)封装然后才由位於台北县的台湾德州仪器中和厂测试。严格来说,这颗CPU并不是在台湾「制造」的。据该位工程师透露,由於这款微处理器由於刚开始良率很差,等好不容易良率搞定推出以后,时脉上都是落后其他公司,所以市场反应不佳。当初负责该产品测试的工程师,因而转战业务,当前为德州仪器台湾行销总经理。(在此感谢前台湾德州仪器工程师提供相关数据)

威盛(VIA) Cyrix CPU        说到当前台湾自有品牌的中央处理器晶片(CPU),就不能不提到威盛(VIA)。威盛原本是快倒闭的一家晶片公司,后来被台湾人买下,历经风风雨雨以及英特尔的威胁利诱下还是熬了过来。威盛於民国八十七年将Cyrix(台湾俗称:犀利士)公司以及其技术买下,并开始进入微处理器市场。Cyrix这家公司拥有自己开发的x86技术(不像超微及其他公司都是之前由英特尔授权生产x86兼容晶片)。虽然当前x86市场几乎就是两大制造商英特尔及超微的天下,不过威盛推出的微处理器因为便宜、耗电低以及运作温度低(不需要风扇,仅需散热片即可运作)的缘故,还是在特定市场的需求下生存了下来,成为当前代表台湾的唯一自有品牌x86兼容微处理器。Cyrix刚被买下来的时候,威盛便准备推出使用Cyrix技术的M3微处理器,不过后来因为性能不佳,威盛转采用从遭并购的IDT的技术并推出后来的C3。后来的C3微处理器,虽然还是保有Cyrix的名称,实际里面的技术跟Cyrix一点关系也没有。保有名称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要浪费之前Cyrix之前的市场知名度,不过到后期Cyrix这个字样还是被拿掉了。右边就是威盛使用IDT技术后的CPU,左上角是比较初期的产品,所以Cyrix商标比较大,不过到了后期一点,威盛(VIA)的商标明显变大了(右上角),到最后Cyrix字样就消失啦(右下角)。

Transmeta Crusoe TM5800        Transmeta是一个创新的产品,一般中央处理器晶片(CPU)都有固定的机械语言及指令集,而Transmeta却不是。Transmeta可以将其他指令集编译成自己的机械码(比如说:x86)来运行。Transmeta当初构想为制造出低耗电、高效能并拥有强大的兼容性。不过事后证明,Transmeta的耗电并没有想像中低,而效能也没有想像中高(实际上非常差)。在2000初期,还可以见到一些超薄型笔记型计算机使用这款CPU,不过实际销售非常差,而Transmeta也连年亏损。直到2005年初,Transmeta宣布退出晶片制造市场,而转型成为专利研发公司。图片中这颗为台湾制造的Transmeta喔(由台积电 TSMC 代工)! 。

Sony Emotion Engine for PlayStation 2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SCEI)於1999年三月发表的这款与Toshiba共同研发的128bit中央微处理器-EmotionEngine(EE,CXD9708GB)。这款CPU采用0.18微米制程,虽然任务时脉仅294Mhz,但是它一秒内可以处理六十五亿次浮点运算(没错,六十五亿次,等於6.5G),晶体管数达到一千五百万,比晚它推出Microsoft Xbox还快上两倍。它使用的32MB记忆体是后来Intel Pentium 4 Willamette 所使用Rambus DRAM。这在当时可是跨越时空的超级CPU(而且一台一开始只卖JP¥39,800或是US$299.99)。所以当初日本政府将PS2列管,禁止出口到某些国家。实际上,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the US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於2003年用了七十台 Sony PlayStation2来组装成一台每秒能运算五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拥有了这个怪物机器,再加上Sony所拥有的众多游戏厂商支持,所以Sony不仅迫使Nintendo让出王座、把SEGA挤出家庭游戏机市场,连后来微软推出的XBox及XBox 360都无法撼动其霸业。图中右边的则是PS2的图形处理器-GraphicSynthesizer(GS,CXD2949GB),每秒可以处理七千五百万个多边型。

Intel C2708 UV-EPROM
右边这颗为英特尔早期(1978)出产的UV-EPROM(Ultra-Violet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紫外线抹除式唯读记忆体), 因为是早期产品,所以不但是白色陶瓷而且还镀金。也是因为镀了金(抗腐蚀),所以成为航太工业的爱用品。UV-EPROM必须用紫外线才能更改数据,可经由紫外线灯或是阳光照射将内容数据抹去后重新写入,而电源消失后,其储存的数据依然存在。早期计算机的BIOS也是使用这类的UV-EPROM。 这颗是从一批航空废弃零件挑出来的,不过因为我不收集非微处理器的产品,所以只照了张相然后就放生了。

Intel MD8748 Microcontroller右边这颗为英特尔军用微控制器。军用处理器的运作温度为-55 ~ +125°C。由於美国军用报废物依规定必须销毁而不能流出,所以军用微处理器获取非常不易。Intel 8748 为八位元微控制器,其实它本身就是一部小计算机,其晶片上有自己的中央处理器(CPU)、EPRON、记忆体、输入|输出功能(I/O)以及其他周边元件。所以Intel8748为世界上最被广泛运用的八位元微控制器。

东欧微处理器 (Soviet Chips)早在七零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发展微处理器(如果你已经浏览过我的收藏,你大概也有个概念),可是对前苏联以及东欧共产国家,由於冷战与西方世界断绝的关系,其发展微处理器的进度远远落后於美国西方世界。在科技相差近十年的情况下(东欧约从八零年代开始),最快的方法就是抄袭。反正与西方世界隔绝,所以根本没有专利这种顾忌,东欧国家便开始大大方方地「复制」西方晶片,当然,当时晶片界的龙头「英特尔」也就变成首要目标了。尽管内部设计「雷同」,不过东欧晶片的包装往往比西方的一成不变「活泼」许多:颜色鲜艳而且含金量十足(当时东欧共产世界的黄金存量很多)。图中左边的可爱粉红色晶片(K565PY3)为前苏联制造的记忆体,为Intel 4112 DRAM的「分身」。而右上方白色的晶片(MME U555C)则为前东德制的Intel 2708 EPROM的「双胞胎」(往上看一看,有没有看到他的哥哥?)。

Texas Instruments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Chip右边这颗晶片为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 TI)独家拥有的数位光源处理器(DLP)晶片,也是投影机及高解析电视(HDTV)市场中的新兴产品。DLP说起来原理很简单,可是背后的技术非常惊人。不要看右边晶片上那块蓝色小小的镜子(其实它跟一般镜子一样是银白色的,只是我拍照的时候在晶片上面放了一个蓝色塑胶袋让它看起来漂亮一点,不然就有可能把我的脸也照进去了),这上面是由将近一百万块(1280 x 720 = 921,600)小镜子所组成的,每一块镜子的宽度为12微米(micro,十的负六次方),也就是说每一公厘的宽度里面可以并排约八十块镜子。而每一块镜子可以经由驱动电极控制角度,而每一块镜子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改变角度一千次以上。数位光源处理器的原理基本上就是把光投射到那片镜子上,而镜子上的小镜子有不同的角度而显现出影像。明暗是靠镜子改变角度的速率而定(动得越快越暗,不动则因持续反射而最亮),色彩则是靠三色滤光片转盘快速切换色彩(因为视觉暂留,人脑会自动将色彩合并)。如果有对应的主机板,右边这块晶片就可以像魔镜一样显示出灰阶影像。而上面的小镜子,我无论如何用肉眼看,都看不出源来上面有无数小镜子,看起来就像一般镜子一样光滑。这块晶片为德州仪器的工程样品,下面的黑色袋子是在展场的时候用来装晶片的。

老式多晶体晶片 (Vintage Multi-die Chip)右边这颗晶片为老式多晶体晶片,这是封装的盖子被打开以后的样子。由於技术以及良率的限制,上面一个个矽晶元件是分开生产,然后才在陶瓷封装上用电路线连接起来。这样虽然耗时耗工,但是比较不会受到良率的限制。由於良率及技术的进步,近代的晶片不需要这么麻烦,所有的积体电路都可以放到同一个矽晶片上。这种镀金白色陶瓷封装为航太工业及军事用途的爱用品。

军用晶片陶瓷平版封装 (Ceramic Quad Flat-pack Package)
右边这颗晶片为一种军用晶片封装(CQFP),这是封装还没被放入晶体以前的样子。这种封装在军用品以及航太工业用晶片才有机会见到。晶片槽旁边有厚厚的黄金隔层(有高起来,照片上不明显)用来防止辐射及其他干扰。外围有螺丝孔可以将晶片牢牢固定在主机板上。而最有趣的就是四周的镀金针脚,这种设计可以大大减少晶片封装的厚度并提供极佳的散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7:09 , Processed in 0.0606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