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王佐袁文才事件,看毛泽东肃反的动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0 17: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佐袁文才事件,起源于本土与客家的派系之争。中国自两晋、五胡乱华到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北方民众,为避免战乱而移民南方,这就是客家的由来,客家与本土之间,一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有1000年以上的时间,本土是当地人,客家是外乡人,所以本土一直占据着优势。



本土与客家的矛盾,本身存在但没有尖锐化,而当双方都有了政治地位(权力),情况就起了原则性的变化,这种世世代代的矛盾,变成了本土一定要压倒客家的情况。而客家有了政治地位,也不肯轻易低头,所以就演变成你死我活的宗派斗争。



王佐袁文才事件,就是这种情况,本土代表是龙超清、朱昌偕、邓乾元、王怀等,客家代表是王佐、袁文才,地点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一个地区———永新县。现在的正史里,把龙超清定性为王佐袁文才事件的罪魁祸首。



这种宗派斗争,毛泽东做过调解,但毫无作用。龙超清、朱昌偕他们一直想整倒王佐、袁文才,但袁、王有毛泽东护着,并没能达到目的,所以尽管有矛盾,双方还能相安无事。



问题就出在党中央六大的一个左倾决定,要清除红军队伍里的土匪。在宣布中央决议的会议上,龙超清等立即要求执行中央决议,杀掉王佐、袁文才,但是,在朱德、陈毅、毛泽东都说明王佐、袁文才是自己的同志,不能再按土匪政策处理后,龙超清、王怀倒是不说了,而那个邓乾元,还依然坚持要杀王佐、袁文才。大家想想,在井冈山根据地,朱毛红军的三巨头都表态之后,邓乾元还是那种态度,说明本土派已经把宗派斗争,凌驾在了革命事业之上。



当时的国共武装斗争局面,是国民党已经把井冈山团团包围,井冈山地区本身,共产党已经无法发展。所以形势所迫,毛泽东、朱德就要带领红军,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赣南地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这样可以得到红军的生存物资以及兵员补充。



在出征前,毛泽东做了安排,袁文才随军跟着他,彭德怀一个团与王佐一个团,留下来保卫井冈山,为了调和土客矛盾,特意留下一个嫡系亲信宛希先。这宛希先是秋收起义的营党代表(相当于政委,当时还没这个职务称呼),他是三湾改编时,第1个站出来表态拥护毛泽东主张的共产党员,对毛泽东绝对忠心。结果呢?龙超清、王怀他们,先找借口杀了宛希先,再骗取彭德怀信任,去杀袁文才王佐(袁文才随军出征时,无意中看到了六大文件,自己回到了井冈山),在诱杀2人时,龙超清这些人,是伪造了毛泽东的亲笔信,把他们俩从部队里骗出来的。



在何键进攻井冈山时,国民党抓到了一个抓石蛙的农民,威逼利诱,通过小路绕过了五大哨口,攻陷了井冈山,彭德怀为了保存实力,带领部队突围;而王佐带领部队,潜入深山密林,依然坚持着武装斗争,并且把那个带路党砍了,说明王佐是一个坚决的红军革命者。



国民党一直想消灭红军,多次会剿,出兵出力,但没有能力做到。而本土派的共产党员,却帮助蒋介石做到了,而且做得彻彻底底。因为王佐、袁文才以及部下的骨干被杀,红军的32团,最后通电反共,变成了国民党的反共力量。以毛泽东的角度来看,会是什么心情?本土派是不是共产党员,是!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帮助蒋介石的作用,已经严重影响和损害了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永新县只不过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一个县,这种地方派系斗争,实际上在根据地的其它县、其它乡都存在,仅仅是永新县的矛盾最突出、最尖锐。



自从共产党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革命的本钱是什么?红军。没有红军,或者是红军打了大败仗,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就结束了,因为一旦失败,大家的脑袋,都会被蒋介石的国民党砍了,但地方宗派主义,根本不看这样严肃的现实情况。



我们再把历史往前推,由湘南农民组成的红军29团,在杜修经、龚楚的主张下,离开井冈山,最后这支部队溃散,红军元老龚楚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从此投靠国民党。这种地方主义,从组织原则上看,也是宗派主义。



井冈山最初有4个团,被杜修经搞掉一个团,红军变成3个团;彭德怀平江起义后,加入井冈山红军,这样又变成4个团,结果宗派斗争,又被自己人消灭了一个团,红军又变成3个团。到这个地步,从井冈山最早的4个团,包括后来彭德怀部队,红军总共有5个团,但是,被宗派主义内部斗争,就搞掉了2个团。



毛泽东当前的局面,是前方的红军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而后方的根据地,还是宗派集团在吵架,而且红军战士,有很多是本地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部队士气。这种前方、后方步调不一致的形势,根本无法保证红军在前线一直打胜仗。



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问题有2个:一是前方的军事行动,必须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而且是不容许失败的;二是内部问题,必须坚决消灭宗派主义,而且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就是毛泽东肃反的原始动机。



对于土客之间的宗派斗争,毛泽东与陈毅等都做过思想工作,不起任何作用,如果我们留园的网友,处在毛泽东陈毅的位置,去做调解工作,也不会起任何作用,就是天王老子去做工作,也不会起作用,怎么办?解决宗派主义唯一办法,就是杀一批人,谁热衷于搞宗派主义,就把谁干掉,从最后的结果看,龙超清、朱昌偕、邓乾元、王怀等人,全部在清除的行列,没有一个能幸免。



政治就是残酷的,当你成为事业的绊脚石,你就一定会被搬开。毛泽东如此,蒋介石也是如此,不这种做,政党的事业就不会成功。



要肃清宗派主义,就牵涉到用人问题。像朱老总这样性格敦厚的人,是做不成事的;陈毅也不行,因为陈老总革命立场非常坚决,对敌斗争寸步不让,但对自己的同志,他就是一个平衡派、双方各打50板子的和事佬。要真正解决宗派主义,必须要一个做事果断、心狠手辣的人,李韶九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有些事情,做之前可以说,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毛泽东的一贯做法,包括早期的农民运动,后来的井冈山的武装斗争,都是先把道理说清楚,然后大家按他的道理去做,这在毛泽东的著作里都有反映。而肃反这种事,要杀自己人,说了大家也不会服从,所以没留下任何片言只语。



当毛泽东任命的李韶九大开杀戒的时候,大部分共产党员,从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党内也形成了一股反对毛泽东的势力。后面的发展,马上就演变成红朝先生所说的情况,毛泽东为了维护权力,而排除异己,大开杀戒,到这一步,就是肃反扩大化。



所以,中央苏区的肃反运动要辩证分析,毛泽东的最初动机是合理的,而且通过运动,确实达到了目的,但肃反扩大化,杀了无辜的同志,是完全错误的。

上面是我对毛泽东肃反运动的动机分析,这种分析,符合当事人邓小平的话:肃反的错误,在于扩大化。



同样是肃反,为什么历史对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的评价相当负面,主要依据是史料证据:



四方面军,地方派系斗争肯定存在,但没有出现过井冈山的29团和32团这么严重的事件,而是一开始就杀了红军著名将领许继慎。许继慎是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在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里是营长,是在红军将领里,除了叶挺、贺龙2个元老之外,军事职务最高的统军将领,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时期,战无不胜。但他性格有点张扬,也比较有傲气(打仗厉害的职业军人,通常都比较牛B哄哄,也许开口就是老子怎么样),受到了张国焘的猜忌,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张国焘这个领导的威信,最终被张国焘、陈昌浩制造的冤案杀害。所以,四方面军的肃反,从一开始就是排斥异己,走上了扩大化的道路。



四方面军肃反,还留下了遗毒,鄂豫皖的红25军,作为长征先遣队北伐,25军的政工干部戴季英(这人会打仗),正好带了一本陈昌浩的肃反小册子,一路上,就怀疑军长徐海东是AB团,徐海东想想与其怨死,还不如死在战场上,所以就拿起大刀带头冲锋,军长与国民党士兵拼起了刺刀,这样才感动了戴季英,放过了徐海东(这段历史,现在资料里没法查到,我是在出国前,看过徐海东写的文章,里面有这个内容)。到达陕北后,他又在陕甘宁根据地乱杀人,还把陕甘宁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当成AB团抓了起来。



二方面军就更不用谈了,夏曦没杀过一个敌人,却在湘鄂西根据地,杀了军人与群众3万多人,贺龙的部队,原来有2万多人,最后被杀成3000,人人自危,军心涣散,这种扩大化,夏曦已经变成混世魔王了。要不是萧克、王震的红六军团残部与贺龙部队会师,任弼时到达后及时阻止,他还在继续杀人。



由此可见,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二方面军,在肃反问题上,原始动机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央红军最初的愿望,是理顺内部组织关系、消除宗派主义,而后者一开始就是排除异己,所以历史评价略有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毛泽东肃反的客观分析,目前的历史里没有论述,所以必定存在争议,欢迎指正。







附:政治的残酷性,在蒋介石那里也有明确的体现:



旧中国时期,拜把子兄弟,那是很深的交情,朱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的把兄弟范石生,就把朱德的部队保护起来,给弹药、衣服、还发了饷银,被蒋介石发觉后,他让朱德部队从容离开,给了几万大洋,好像还送了一个营的兵力,完全是不顾自己安危,真是过命的交情。



但是,当蒋介石需要军队的时候,就要交换过八字的大哥许崇智把部队交出来,如果许崇智不肯交,那就不仅要你的部队,还要你的脑袋。



第1次国共合作,最后也是残酷的,昨天还是一起北伐的战友,今天我蒋介石就要砍你的脑袋。



这就是政党政治:政党利益高于一切,谁是绊脚石,一定会被除掉。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5:01 , Processed in 0.0874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