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4:3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念肖刚。肖刚教授已于2014年6月27日去世。下为转帖。







肖刚教授的简历:


by 一天世界


苏州大学 英语大专
中科大 研究生(导师曾肯成)
华东师大教授(1984-1991)


社会关系与学术关系
夫人 同济陈从周大师的小女
弟子
长江学者 谈胜利(华东师大) 陈猛(复旦)
杰青 孙笑涛(数学所)
刘先仿 钟家庆奖
蔡金星 北京大学教授






肖刚,1951年9月出生于江苏无锡。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去世前任法国尼斯大学教授。2014年6月27日因病去世。


肖刚读初中时被送往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在农村插队期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课程, 1977年10月考取中国科大研究生。 1980年1月赴法国巴黎南大学留学, 1984年2月获法国国家博士,1984年5月回国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86年9月至1988年6月又先后到美国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和伯克莱的数学研究所作研究。 1986年晋升为教授,后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 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研究类一等);获第三届陈省身数学奖。1992年10月起法国尼斯大学数学系教授。


肖刚的专业方向为代数几何。他对满足不规则性大于基曲线亏格的亏格 2 纤维化作了完整分类。而以前人们连这类曲面的存在性都不知道。他还证明了几个猜测。 这些成果目前为止仍然是这方面的最好结果。他又对对准有限的典范映射次数的上界作出了最佳估计, 改进了给定亏格数的曲线束的存在条件。更重要的工作是正指数曲面的地理学问题。这里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单连通的这种曲面的存在性, 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超椭圆曲面的存在性。以前人们都认为这样的曲面不存在。 1984年有两个美国数学家首次做出一个单连通的正指数曲面的例子,但其构造十分复杂。肖刚在1985年首次找到一批超椭圆的正指数曲面, 并在此基础上随后不久构造了单连通的正指数超椭圆曲面。他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证明了一般型复极小曲面的自同构群的上界是42K的平方。这个结果发表在顶尖数学杂志Annals of Math.上。到尼斯大学工作后,他的兴趣转向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创建了网上互动式多功能服务站WIMS。后来他的兴趣又转向太阳能发电。


肖刚是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 ``现代数学中若干基本问题'' (1987-1990) 中的 ``代数几何 (含代数群)''课题组的负责人。 1991年至199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代数几何”。




为何不提苏州大学外语系?







回忆和肖刚的忘年交

陈志杰

2014年6月29日早晨我收到了WIMS项目组 Eric Reysatt 的群发电邮,惊悉WIMS创始人肖刚已于6月27日去世。这个噩耗来得突然,使人无法接受。回想去年9月肖刚专门从法国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发现肺部有一处阴影,肯定是不好的,而且他还有家族史,不过治疗效果都是好的。因此他准备不久去开刀切除。今年春节过后,我又和他通话,知道手术很成功,已经正常上课了。可是别处又发现了新的阴影,好坏难定。正在进一步检查。我感到他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对于各种治疗手段也有深入的了解,正在理性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疾病。虽然我们都有不祥的预感,但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走得这么匆忙。因此我当天就和肖夫人陈馨通了电话。陈馨忍住悲痛,向我详细介绍了肖刚的病情进展,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极罕见的特例。因为5月份决定做一个微创手术,把病灶切除。手术很顺利,肖刚自己对此也是信心十足,相信不久又能重返讲台。没有想到几天后病情急转直下,反复发烧,肺部急速纤维化,呼吸困难,终于回天乏术。陈馨告诉我,主刀医师是尼斯最好的,积二十年经验,肖刚的案例还是第一遭。这完全是极罕见的特例。如同他的大脑天赋与众不同一样,他的术后反应也与众不同。没有人会料到这个极小概率的事件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也许这一切都是“命”吧。我们除了接受这个结果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第一次认识肖刚是在1977年随曹锡华先生一起去北京参加李型单群讨论班。在那次活动中结识了许多代数学界的前辈以及同龄的青年学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曾肯成教授的两位研究生李克正和肖刚。他们都是毛遂自荐、经过单独面试后破格录取的拔尖人才。也是当时参加活动的最年青的学生。后来根据导师的安排,分别留学美、法两国学习代数几何。他们两位的私交极好,后来也和我成了忘年交。

到1978年,开始公派出国留学。首先破冰的是欧洲。我于9月参加了法语出国考试,成了中国政府首批公派赴法进修生。在出国前要到上海外语学院的出国培训部学习法语。由于我参加过法汉词典的编写,有了基础,因此进了高级班。不过时间很短就出国了。没想到肖刚也来报到了。原来曾先生决定派他到法国,因此他突击学法语,从零开始,方法就是背词典。他参加的是英语出国考(他曾是江苏师院外语系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因此被编入初级班。不过他打算提出申请,要求改到高级班。后来在巴黎遇到他时知道,他确实通过了考核,跳到了高级班。这就是肖刚的速成学习法。
我于1979年5月到达法国,受到法国外交部的欢迎,随即安排去维希学习法语4个月,再被分到德法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肖刚是1980年1月到巴黎南大学跟随雷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也在维希学习过法语,不过是在我离开以后。我去巴黎时见到过肖刚,因此互相建立了联系。我于1981年7月按时归国工作。肖刚则于1982年12月获得法国第三阶段博士学位(法国旧学制,介于我国的硕士和博士之间)。这时曹锡华教授就建议我加强与肖刚的联系,争取他到师大来工作。我曾写信去法国动员肖刚毕业后到师大来,并向他介绍了师大的学术环境。肖刚在探亲回国时也在上海与我联系见过面,谈起过到师大工作的可能性。 1984年2月肖刚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法国旧学制,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后),他的学位论文评价很好,准备发表在着名的黄皮书论文集里。并且肖刚在获得学位后不久就归国,到了北京后他表示愿到华东师大,部里当即分配他到华东师大报到。当5月份我在系里见到他时,吃了一惊,没有料到肖刚这么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师大。而且后来知道他也曾和复旦联系过,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师大。这就是肖刚的风格。他在师大工作的多年中从没有在生活、职称等待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当然这也和学校及系里都知道肖刚这样的人才难得,尽可能为他的安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有关系。其实按照他的能力和当时他在数学界的名声,他完全有“本钱”提出很多要求。但是他从来不计较。他很愿意从事教学工作,当时学校分配给他的住房就是筒子楼2楼的一间12平方米的房间,煤卫都是公用的。他也从来没有过怨言。顺便提一下,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肖刚夫人陈馨是着名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幼女,一位经历过东北插队落户的大家闺秀。她出身世家,但绝非娇生惯养。她知书达理,心地善良,事事忍让,从不和人争执。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对陈馨的善良留下深刻的印象。肖刚能够淡泊名利、专注研究是与这样一位贤内助的背后支持分不开的。
为了充分发挥肖刚的作用,曹锡华教授让他的刚进校的研究生翁林、杜宏跟随肖刚学习代数几何。我因为已经有了代数几何的基础,又看到肖刚需要有个合作者,就决定也转向代数曲面研究方向。肖刚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十分敬业。他给学生讲的“代数曲面”课就是他自己研究经验的总结。他还把在国外访问时获得的最新动向迅速传回国内让学生知道,出国回来后不顾时差马上和研究生讨论课题。这些都使得研究生获益非浅。肖刚从1984年到师大直至1991年赴德国马普所访问和1992年10月去尼斯大学担任教授,在师大工作了6年多(其中赴美工作2年),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他的研究工作及研究生培养的黄金时代。他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研究类一等)、和陈省身数学奖。第一届的硕士生翁林的工作就获得了钟家庆硕士论文奖,翁林现在在日本工作。第二届研究生更是人才济济,博士生谈胜利、硕士生孙笑涛(万哲先、罗昭华的博士生)、陈猛(我的博士生)都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来的博士生刘先仿也获得过钟家庆奖,蔡金星则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谈胜利和陈猛都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些学生都成了国内代数几何学界的中流砥柱,肖刚对我国代数几何研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肖刚绝对是计算机的高手,而且软硬通吃。我记得他最早的PC机就是一台自己组装的“赤膊机”。TeX软件的推广也与杨劲根和他的贡献密不可分。当他着手写作专着《代数曲面的纤维化》时,他决心把TeX汉化,就用C语言写出了“中文TeX软件”(后来命名为天元软件),还写了一个中文文字处理软件edt。这本书的原稿便是用edt和中文TeX完成的。可惜当时印刷厂还没有电脑排版,仍然使用传统的铅字。并且他毫不保守,为了天元软件升级的需要,他二话不说就把源程序给了我。我就是这样学会使用C语言的。回想起那段大家一起探讨使用中文TeX写作数学文章的情景,至今仍难以忘却。

肖刚到达尼斯大学以后慢慢停止了代数几何研究,兴趣转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这也和法国大学的宽松学术环境有关。他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是得到学校的支持的。他创建了网上互动式多功能服务站WIMS,这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工程,而且是开放源代码,与大家共享的。目前已有8种语言的版本,许多大学设立了服务站。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WIMS社区。每个服务站都在为它的创始人的逝世而哀悼。还在开发的初期,肖刚就在回国探亲时向我介绍了。我看了后也有兴趣,就决定在华东师大也建一个站。为此我开始学习Linux自己建立服务器,并且着手翻译成中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在部分青年教职工的协助下,也只能翻译一部分。而且我把它引进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教材中。可惜在我国的应试教学氛围里始终无法得到推广。从3.64版以后肖刚兴趣转向,把WIMS的发展交付给法国巴黎南大学等的一个WIMSEDU开发团队。这是国际性的团队,我也参加其中,专门负责软件本身的中文翻译。正因为如此,我才很快收到了肖刚去世的电邮。

肖刚的兴趣后来又转向太阳能,不但有理论研究,也有实际试验,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成为太阳能开发学界的一员,也在尼斯大学建立了项目。他很想和华东师大联合开发,可惜我们学校没有相应的研究方向及人才。后来他联系到上海某电力系统高校合作申请到了一个科研项目,投入了很大精力,最终因某种原因不得不中途退出,这让他深受挫折。可是生活就是如此,有什么办法呢。我觉得肖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总是不能闲下来,而且总是追求挑战自己。他常常和我跨国通话一次一个多小时,谈他的宏大设想。我问他为什么代数几何不搞要去搞自己不熟悉的太阳能,他的回答就是要挑战自己,要寻求新的领域。我们当然希望他能继续研究代数几何,这样就能和这里的数学系建立更密切的协作关系。可是他的志向已定,我们只能尊重。

肖刚好友,安息吧!




深情怀念肖刚老师

陈猛

前几天惊闻我敬爱的肖刚老师因病离去,心情沉重多日无法平静,也许人们只有在失去的那一刻才理解拥有的珍贵,原来在我内心回荡着肖刚老师的不少片段,其音容笑貌、严肃但不乏慈祥的教诲、那种颇具自信的鼓励事实上一直给了我信心和坚定向上的探索决心,我的代数几何事业源于肖刚老师的启蒙,并在一定时间里得益于他的指点。倏然间相隔两世,我写此文以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和仰望,愿肖老师在天国安息。

早在去年底杨劲根老师从美国回来后告诉我肖老师生病的消息,我当时就感到震惊,后来几周内都没法相信那个事实,今年上半年来也从法国友人那里听说些零星的消息,心里总是时常牵挂,默默地为肖老师祈祷愿他顺利过关。不想噩耗还是传来了,人生虽然短暂,留给世人的精神和杰作将永恒!像肖刚老师这样的天才数学家用十几年的时间在“代数曲面”的星空里划过了亮丽的一道彩虹,他的研究工作至今都还在深深地影响代数曲面的研究,我早就下定决心要将肖老师的科学研究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短短几句无法表达我对肖老师的崇敬心情,这里就几件事追忆和肖老师的往事。我是19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直升本系硕士研究生的,事实上在确定我的研究方向时似乎是代数群,在我大四时陈志杰老师和邱森老师都指导我读 Nathan Jacobson 的“基础代数学”,由于我不必参加复试面试,所以也就没能在大四最后一学期和肖刚老师见第一面,1986年9月入学时,我们六人谈胜利、孙笑涛、张志军、徐祥、刘彬和我一起跟随肖刚老师和陈志杰老师学习代数几何,回想那时的学习生活,我感觉自己并不足够努力,因而我相信没有给老师们留下很好的印象。那时肖老师有很长时间去了美国,我真正和肖老师接触是他从美国回来后,我带着自己写的小文章到淮海路肖老师的家里去请他指导,他的话至今还在我的耳畔“做论文一定要将问题彻底解决而不是只做一半就发表,你的方法如果和别人一样那就没有创造性”,我想今天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么要求的,我将肖老师这句话当做是科研研究的启蒙篇,完全在理,我至今珍藏着这句话。听肖老师讲课是一大享受,他的课信息量大,对深刻数学理论和定理的阐述很直观。回忆研究生阶段我的学习,我想能给肖老师留下一点印象的事可能是我在讨论班上讲了几节“典范奇点”内容,肖老师问了不少问题,结束后还给我鼓励“讲得很好,就这么讲。”后来在得知我将去复旦附近的另一所学校任教后,肖老师专门找机会在杨劲根老师面前推荐我说“典范奇点方面,他(陈猛)可以帮你很大忙。” 我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肖老师至少当时认为我能力还可以,虽然那时我还没做出什么像样的工作,我将这看成是肖老师对我的一种鼓励。自从我参加工作以后偶尔会去师大向肖老师请教问题,让我很感动的是另一件事,我1992年收到了肖老师的来信,信中告诉我 Miles Reid 在给他的信中提到了我,问我对 Reid 的问题研究得如何了等等,信中殷切希望我不要放松代数几何研究,我当时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鼓励。1997年夏肖老师回上海,我再次有机会到他在同济新村的住处向他请教,他说的话令人难忘:“做数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断赶时髦,但那需要很强的能力,另一种是别出心裁地研究别人做不出的问题。”不断地体会肖老师的教诲,我慢慢领悟到做数学研究应把握住大方向,找准目标,狠下苦功,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数学家的轨迹?四年前又在五角场附近和肖老师聚会两次,发现他的研究兴趣已远离代数几何,但看得出他还是那么睿智和自信。很遗憾这两三年未能再见到肖老师。

我感念人生短暂,我为失去我非常尊敬的老师而悲痛。愿肖老师一路走好,您的科学精神与我的研究事业永远相伴!谢谢,我亲爱的老师!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31 11:24 , Processed in 0.0425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