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上山下乡 = 旅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0: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乡客

“万维读者网”的“香椿树”网友转贴了一位“数学”先生两篇谈“上山下乡”的文章,由于文章的内容和我的认知有所不同,为了避免误读误判,特地到“数学”先生的博客找得相关文章细读。两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应当美化上山下乡,不美化才是不正确的 ”  2014-04-06 (“香椿树”网友加了按语,题目则是“上山下乡就是很浪漫的免费旅游”) 以及“比较一下老三届和当今青年的生活” 2014-04-08。

“数学”先生在“美化” 一文中首先这样写到:美化上山下乡的言论不违反宪法,也不属于敌对势力的议论,因此,人们是有这种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又不是美化侵略战争,美化资本家剥削。美化上山下乡,将上山下乡视为一件美好 的事情,这是一种正能量。人们美化任何事物都是有这个权利的,都是一种艺术。

为了达到美化的目的,作者提出了三个论点,按照“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原则,本人愿意就作者的三个论点逐一讨论:

作者说:首先,有人说上山下乡是因为要解决城市就业问题,这就很好,就是说,到农村去工作,也是一种就业,不能够认为去农村就叫流放,就不是就业。

作者的看法可以视之为一家之言。其实研究“上山下乡”运动的学者们认为这个运动至少有以下三种动机:意识形态动机(改造青年思想及消除社会分工),政治动机(恢复秩序及强化毛的领袖魅力),社会经济动机:一为积极的( 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另一为消极的(限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

关于 意识形态动机的理解可以参看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 登载的“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以及 毛泽东的这段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个长期的根本的战略方针。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公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之一就是消灭工人和农民、城市和农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在消灭这三个差别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城市里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的人到农村去,这是一场 非常深刻的社会革命。《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 年 5 月

为什么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会在 1968 年展开呢? 研究者认为, 自 1967 年起,政府就试图恢复社会秩序,重新稳定局面。1968 年初 成立了以“三结合” 为基础的革命委员会。然而,红卫兵在整个上半年里依旧拒绝停止他们之间的争争吵吵,还大打派仗,尤其是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红卫兵组织防碍了秩序的恢复,也失去了政治利用价值。因此,7 月 27 日起“工宣队”陆续进驻高校,以期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工宣队”开始把中学生和大学生遣送去边远地区,主要是黑龙江和内蒙。但是,这些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前红卫兵或者非红卫兵青年拖延再三,迟迟不肯动身,于是就有了 12 月 22 日的“最高指示”。“最高指示”充分发挥出毛泽东无可抗拒的领袖魅力,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牵涉到“社会经济动机”的上山下乡开始得更早,1955 年,毛泽东发出过这样的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高高兴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时所指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中小学毕业的农村青年,必须说服他们回乡去当会计、技术员或者教师。他们返乡无疑能够帮助农村发展,同时还可以减轻城市的负担。后来,城镇毕业生也被牵扯进去则是仿效赫鲁晓夫把共青团员送去卡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开荒的举措。对于“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年青人,宣传部门使用了无数赞美的词语,但是,当时的共青团总书记胡耀邦从一开始就不韪言地指出,面对城市就业和学校学额不足的问题,这一行动也是个解决办法。(定宜庄:《中国知青史 - 初澜(1953 - 1968)》页 44 -45 )

1956 年 把上山下乡运动和解决事业问题结合起来并正式写进了《1956年到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也叫做《农业纲要四十条》)。1957 年,鉴于意识到失业是个结构性问题,从而有必要长时期地将部分城镇居民迁徙到农村去。当时,主要是号召高小初中毕业生,既然在城里无法升学又找不到工作,那么到农村去也是一条出路。(《人民日报》 1957 年 8 月 22 日 第一版)

“数学”先生接着说: 第二,上山下乡都是要求本人志愿的,而且有一些人是不允许去的,包括我本人申请上山下乡都是被拒绝的。想要不去上山下乡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泡病号。泡病号的 技术是成熟的,最简单的,往自己的尿里渗上一滴血,就成了肾炎,于是就可以呆在城市。

既然说“自愿”,借 “泡病号”来逃避的举动显然没有必要。
事实上,有些人是可以豁免上山下乡,譬如有病,独生子女,家中有病人需要照看等等。不过,要说“上山下乡都是要求本人志愿的”,未免过分浪漫了!要知道,当年的“上山下乡”是作为一项运动,本人思想不通要进学习班,甚至连在职家长也要停职进学习班,“解决思想问题”之后才重新上班。再说了,旅游这么美的事,为什么会有人“往自己的尿里渗上一滴血,就成了肾炎,”,借此来规避呢?

“数学”先生又说:第三,上山下乡是一种福利,是一种好处,所以,必须国家批准,你才能够得到。我为什么当年申请上山下乡被拒绝后,不能够自己去?因为自己去代价太大,大到远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

“上山下乡是一种福利”一说不知根据何来。听“安置办”的人说,国家给每个人补贴了 440 元,这 440 元不是给个人,叫做“安置费”,是给接收单位用来建宿舍和提供生产工具。个人得到的是一床棉被和一顶竹帽。
我去的是“国营农场”,基本工资是每月 31.50,那可是凭自己的劳动换回来,绝对不是国家给的!另外,农忙时节每天工作超过十二小时,并没有“超时不贴”,这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相信没有什么人会参加。
所以,文章作者“因此国家让知青上山乡下,基本上就 属于农家乐旅游项目,价值决然不低于五万元钱,”这句话就近似于调侃而不是讨论了。

对于“上山下乡”运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数学”先生说:所以我认为老三届,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幸福的一代人,他们不过就是得了便宜卖乖,这就是我的分析结论。
如果“数学” 先生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上面所说的三点论据,“言论自由”是有了,“学术”成分却是一点也看不出来。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0:12:04 | 只看该作者
附“数学”先生的原文

应当美化上山下乡,不美化才是不正确的
2014-04-06

美化上山下乡的言论不违反宪法,也不属于敌对势力的议论,因此,人们是有这种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又不是美化侵略战争,美化资本家剥削。美化上山下乡,将上山下乡视为一件美好 的事情,这是一种正能量。人们美化任何事物都是有这个权利的,都是一种艺术。

  而我下面的描述,支持我的基本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这就让反对上山乡下的人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首先,有人说上山下乡是因为要解决城市就业问题,这就很好,就是说,到农村去工作,也是一种就业,不能够认为去农村就叫流放,就不是就业。

  第二,上山下乡都是要求本人志愿的,而且有一些人是不允许去的,包括我本人申请上山下乡都是被拒绝的。想要不去上山下乡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泡病号。泡病号的 技术是成熟的,最简单的,往自己的尿里渗上一滴血,就成了肾炎,于是就可以呆在城市。

  第三,上山下乡是一种福利,是一种好处,所以,必须国家批准,你才能够得到。我为什么当年申请上山下乡被拒绝后,不能够自己去?因为自己去代价太大,大到远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

  你想想,现在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就是你去边远山区的一个农村家里住上一段时间,那一周没有一千元是下不来的。一年五十个周呢?那就是五万元钱,因此国家让知青上山乡下,基本上就 属于农家乐旅游项目,价值决然不低于五万元钱,这么大的好处,我当时当然就想去,我当时去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这个好处。

  有的人会说,那上山下乡有危险,有的人就死在乡下了。但这和旅游项目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旅游中有不少人死了,被强奸了,被绑架了,甚至乘的飞机干脆就不见了,这样的事情难道不 是屡屡发生吗?

  因此,既然是旅游,当然就是找刺激,找乐子,不惜耗上生命危险。国家免费提供的旅游项目,上山下乡,也是如此,国家只要保证大多数知青安全就行。

  深圳这儿,旁边有一个梧桐山,山势险要,当局反复告诫大家不要去爬,结果还是有不少人去爬,有的人就摔死了,还有的被救出来,但是已经受伤了。多年前北大有一批搞登山的学生,去 登雪山,结果一家伙死了五个人,这都说了旅游的代价,当然也是上山下乡的代价。

  后来为什么没有上山下乡了?原因很简单,国家不再提供这种免费旅游的福利了,那谁要去都是自己掏钱,这个代价就太大了,当然就不干了。

  城里就业形势紧张,因此鼓励人们去农村工作,这个思路直到现在都正确。例如深圳市每年搞募师支教,那也相当于一种免费旅游,所以报名的人和最后被批准的人的比例居然是十比一,这 就说明了农村还是需要人去工作的。我在前几年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调查,就调查了一个边远地区的乡村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都很辛苦,记者最后问那个院长有什么愿望?他就说希望 有大学生来医院工作,现在医院里只有工农兵大学生。

  其实,沈浩就是一个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而王宏斌则是回乡知识青年的好榜样。新疆地区今年下派一万名干部,那就是一万个知青下乡工作。

  有的人说上山下乡干活辛苦,这是扯淡,除非有人是自愿的,那是另一码事。正如我说锻炼身体不辛苦,但是有人就愿意把自己搞得很累,有的人愿意减肥也把自己搞得很辛苦,这都是自愿 的,你自愿,你怪谁?而且自愿是对的,因为确实能够锻炼身体。因为就组织上要求,其实是不高的,甚至可以二十三年未向国家缴一粒粮还年年吃供应,能够累到哪里去啊?

  现在的中国社会,地区差别极大,其实中国社会的贫富悬殊,主要来源于地区差。因为人们都要去北上广。当然,根据经济人的原则,去北上广是对的,因为那个地方挣钱容易。但是,宣传 上就应当反着来,否则落后地区会永远落后,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因此,鼓励上山下乡应当属于正能量的行为。

  宣传总是和人们的经济人愿望有一定背离的。例如,人们都喜欢吃肉,因此就不需要宣传大家应当喜欢吃肉。反而是多宣传吃素食,其实也是因为大家不太爱吃素食。

  前些年国家计划让许多村官由大学生来担任,这也是上山下乡的另一种变种。正因为无论是什么国家领导人,最后都是要有一定的上山下乡的想法,不是募师支教,就是村官,要不就是沈浩 ,等等。因此,也可以认为,这是有一支看不见的手推动着领导人要一次又一次地组织上山下乡的活动。因此也并不是完全是毛泽东个人的想法,而是一种社会运行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5:09 , Processed in 0.0643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