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逆袭!文盲难民家庭出生 15岁赴美 他终于拿到诺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asper 于 2025-10-9 09:09 编辑

公众号爸爸真棒


北京时间10月8日17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三位科学家将共享1100万瑞典克朗(约834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分子结构类型叫金属有机框架(MOFs)。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分子世界里建房子。

他们把“空气的空隙”有效利用起来,在这些“空房间”里,分子们能在里面进进出出,科学家们可以用这种“空房间”实现了很多神操作,比如,从沙漠空气里挤出水来、从污水中捞走污染物、把二氧化碳关起来,减缓全球变暖、还能储存氢气,为清洁能源做准备。从而帮人类解决了水、空气、能源等大问题。

在三位获奖者中,奥马尔·亚吉的经历尤为精彩。从一个15岁以难民身份踏入美国的约旦小男孩,到如今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他的人生故事堪称励志的典范。





出身难民家庭,

在极度匮乏资源下长大的男孩

学习真的能改变命运么?奥马尔·亚吉对这个问题交出了满分答案!

1965年,奥马尔出生在约旦首都安曼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家庭,家里孩子众多,生活充满挑战。

首先是居家环境不好,屋子小,一家十几口常常和家畜挤在同一屋檐下——一半人住、一半留给了牲畜。

native advertising



除此之外,在奥马尔的成长中,水和电都是稀缺资源,每天必须跑到固定水源取水,然后小心翼翼地储存。

屋内光线昏暗,白天才勉强依靠窗户的自然光,夜晚则靠简陋的灯光支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个动作都要精打细算,每一滴水、每一丝光都弥足珍贵。家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肩负起繁重的家务:取水、喂养牲畜、打理家务……

这些生活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奥马尔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效率,也为他日后对科学中结构与秩序的敏感打下了基础。

与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出生于书香世家、学术之家不同,奥马尔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父亲小学毕业,母亲几乎不识字,全家靠父亲养牛和经营的小肉店维持生计。然而,父母从未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而轻视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异常明确。



在奥马尔过往的采访中,他曾多次提及父母把读书视为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

儿时的奥马尔成绩优异、酷爱读书,在艰苦的生活中学校成了他逃离生活艰辛的避风港。十岁时,奥马尔偷偷溜进学校内平日上锁的图书馆,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翻开书的那一刻,他的目光被书中难以理解却又充满魅力的图片吸引,那是一本化学读物,他在书里看到了分子结构的图片。这是他与化学的初次邂逅、也是他对科学热爱萌芽的起点。

作为后来载入史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马尔的人生轨迹中,有一条最重要的注脚来自他的父亲:在他15岁时,父亲“强迫”他远赴美国求学。



儿时唯一一张合照上,站在最前的奥马尔手上还拿着一本书|Omar M. Yaghi

15岁独自前往美国,

从几乎不懂英文到哈佛博士后、伯克利教授

15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励、外加强迫下,奥马尔带着家人的期望、对未知的恐惧与期待独自前往美国求学(有媒体说他是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也有媒体报道是通过哥哥的帮助)。



他来到了纽约州的特洛伊(Troy)——一个人口只有五万多人的小城市。

初来乍到,奥马尔面对的最大挑战不仅是美国的生活方式与约旦完全不同,还有他几乎不懂英文无法与外界交流、以及求学。从媒体显示出来的资料可见,奥马尔到达美国后的求学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曲线救国”。

因为几乎不会英文,奥马尔求学的起点并不高,是当地的一所社区大学(相当于国内的大专)哈德逊谷社区学院Hudson Valley Community College,他在那里旁听和选修基础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

每天,他都在努力跟上课堂节奏,凭着刻苦和天赋,他用英文顺利完成了基础课和选修课,拿到了优秀的成绩转入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 Albany)。



奥马尔所著书籍《Introduction to Reticular Chemistry》

虽然父母对他的期待是成为一名医生,但从十岁起就热爱化学的奥马尔本科选择了化学专业。在奥尔巴尼分校,他第一次接触到更系统、更高阶的化学课程。

有意思的是,根据奥马尔的描述,他刚刚转入纽约州立大学就立即进入研究工作。“我同时与三位不同的教授进行三个不同的项目:一个物理有机项目,一个生物物理项目,以及一个理论项目,我真的很喜欢实验室。我不喜欢上课,但我喜欢实验室。”在此期间,他靠着装杂货和拖地的工作维持生计,并在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化学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后,对化学的痴迷让他顺理成章继续求学深造,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于 1990 年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后的offer,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工作。



奥马尔展示结构模型

完成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奥马尔开始了独立的学术生涯,并以每七年为一个台阶,在学术领域步步高升:

1992年,他成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一名年轻的助理教授,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

七年后,他又去到排名更高的密歇根大学成为终身教授。在这里,他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形成独立的学术方向,研究团队规模扩大;

2006年,奥马尔受聘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任教授。这段时期,他的研究迎来了真正的突破。他和团队系统地发展了“金属有机框架”这一新型材料体系,在国际学界引起轰动。那一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成为该领域最受瞩目的科学家之一。



又过了六年到2012年至今,奥马尔就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成为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讲席教授(一个冷知识:奥马尔教授头衔前的“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意思是由“Tretter家族基金“出资设立的讲席教授endowed chair,代表该校对他学术成就和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在伯克利,能被授予讲席教授头衔是一种极高荣誉,意味着该教授在国际学界有重要地位、科研成果突出,并获得学校和社会的持续资助)同时,他还兼任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科学家。

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奥马尔陆续获得多项荣誉:201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2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最后,到今日的诺奖获得者。

从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区到美国顶级实验室负责人,奥马尔用半生努力完成了对命运的扭转、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为什么美国的“大专生”

也有机会取得辉煌成就?

给普通年轻人“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除去其难民身份,从社区学院起步,到州立大学完成本科,再到名校攻读博士、顶尖学府做博士后与任教,奥马尔的求学之路,是一条典型的“自下而上”学术路径。

他没有可以依靠的“特权”——校友子弟、富裕家庭资助、体育或名门背景获得入学机会。他能一步步走到世界顶尖科研舞台,靠的只有勤奋、坚持和对科学的热爱。

native advertising


而在接受采访时奥马尔也表示:“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平等力量Science is the greatest equalizing force in the world”,这也是支持他一路走来的精神支柱。

他建议年轻学生“只要选择你周围的任何东西,深入思考,它是由什么制成的?它的材质是什么?并且挖得深。你挖得越深,事物就越美丽,你会发现事物是被构造出来的。所以至少,给自己一个机会,被化学吸引的最佳机会。”“在你这么小的年纪,你只需要拥有,顺从内心,走向那个吸引你解决的问题或领域。”。

当然,奥马尔能实现如此精彩的人生逆袭,也得益于美国灵活、成熟的转学制度(transfer system)。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给了许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一次“重生”的机会。许多人并非一开始就进入名校,而是像奥马尔那样,先在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学习基础课程,之后再凭成绩和学分转入四年制大学。奥马尔在伯克利的采访中表示:我就是美国公立学校最好的产物,公立学校成就了我。”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9 22:06 , Processed in 0.0709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