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最神奇的一首古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心词韵





晨曦初透,江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远山轮廓在薄雾中渐次清晰。

这般晨昏交替的景象,总让人想起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又暗合了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空流转。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宋韵流淌的千年文脉中,苏轼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这位号东坡居士的文人,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本色。

他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开创豪放词风的先驱,更在书法、绘画、美食等领域留下不朽印记。








读他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可见其超然物外的智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露其温暖深沉的情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其洒脱人生的真实写照。

元丰七年的某个黎明,苏轼途经镇江金山寺,晨光中的长江浩荡东去,寺院的钟声惊起江鸥数点。

诗人立于江畔,目睹红日跃出江面,霞光染红千帆,又在暮色中看着星月倒映水中,渔火明灭。

这昼夜交替的壮美,激发他创作出回文诗《题金山寺》。

这种源自东晋的回文体,在唐代经上官仪“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的理论总结,至宋代已达艺术巅峰。

苏轼巧妙运用回环对应的手法,将时空流转凝固在五十六个字中。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宋·苏轼《题金山寺》

顺着读来,夜色渐褪,黎明降临:

“潮随暗浪雪山倾”中,“随”字赋予潮水灵动的生命,“倾”字则化静为动,仿佛千堆雪浪扑面而来;

“远浦渔舟钓月明”的“钓”字尤为精妙,既写渔人垂钓,又似明月被渔舟牵动,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当目光掠过“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那“迢迢”与“霭霭”的叠词运用,让绿树红霞都染上时间的质感,晨曦的生机在字里行间流淌。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宋·苏轼《题金山寺》

倒读之时,竟见白昼隐退,夜幕低垂:

“轻鸿数点千峰碧”的“轻”字,让飞鸿化作时光的信使,在群峰间划出淡墨痕迹;

“晴日海霞红霭霭”中“红”字的浓烈,与“晓天江树绿迢迢”中“绿”字的清透,构成色彩的交响。

最妙的是“明月钓舟渔浦远”,倒读中的“明月”从宾语变主语,仿佛明月主动追寻渔舟,时空的主动与被动在此悄然转换。

而“倾山雪浪暗随潮”的“暗”字,为昼夜交替蒙上神秘的面纱,似有不可言说的天机藏于浪潮之中。


native advertising




这般文字魔术,令人想起木心所说的“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黄昏时分,江面泛起玫瑰色的涟漪,遥想东坡当年是否也曾站在这里,看着同样的落日融金,感受着“逝者如斯夫”的怅惘。

张爱玲说:“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使用恰当会使一片水果芬芳,使用不当则会在美丽的表面留下伤痕。”

这首回文诗正是被时光雕琢的藝術品,顺读倒念间,我们既看见“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烂,也遇见“长河落日圆”的苍茫。


当最后一抹霞光隐入群山,江心升起淡淡的雾霭,这般昼夜轮回,恰如三毛所言:“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在永恒的时光长河里,我们都是追光的人——既贪恋黎明的希望,又沉醉黄昏的温柔。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9 13:07 , Processed in 0.0635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