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克兰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逃兵役攻略”,还在快速传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01:3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观察者网

乌克兰目前正陷入因冲突持续与人力资源枯竭而加剧的动员体系危机。

当局公开承认,基层征兵机构在强制征兵过程中与民众的冲突频率显著上升,这是一个危险的预警信号。

显然,当局粗放的动员手段已开始出现反效果,被民众戏谑为“巴士化”的动员方式,正在前线兵力缺口扩大与后备资源萎缩的压力下愈演愈烈并遭到激烈反弹。所谓“巴士化”,是指基层征兵人员在城市街头拦截适龄男性、以强制手段押送至集结点的极端征召方式,这种近似绑架的操作使乌克兰的社会矛盾激化。征兵人员不断翻新着筛查逃役者的手段,但可动员人口基数已逼近临界值。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军方官员与欧洲盟友重提降低征兵年龄的提议,泽连斯基尚未完全认可这种提议。但若战事维持当前烈度,再次降低动员年龄恐不可避免,这势必将进一步激化公众对“巴士征兵”的抵触情绪。

面对这些问题,当局对民意怒火的应对方式仍是老套的对抗:一方面,当局发动宣传攻势,将“巴士化”定性为俄罗斯的“信息心理武器”,部分官员甚至呼吁封禁传播征兵冲突画面的社交媒体账号;另一方面,当局通过官方宣传机器,将批评征兵手段或试图规避征召者笼统界定为“逃兵役者”,人为制造“无条件的爱国者”与“背叛者”的二元对立叙事。

这种二元叙事正演变为尖锐的社会冲突。后备兵员枯竭催生的“巴士化”动员,正在制造民意反弹——这也是当局强硬回应的恶性循环。基辅当局将问题归咎于所谓的信息战并压制异见的做法,只会加剧“战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还是寻求政治解决”的社会撕裂。战争疲劳感、对无意义牺牲的恐惧与对当局的信任危机是乌克兰的社会情绪“爆炸物”,它距离转化为大规模政治风波,或许只差一个具体的触发事件。

点击查看大图

当地时间2024年6月7日,乌克兰基辅,乌克兰军人和警察对适龄男性进行证件抽查,并发出了军队征召令。视觉中国

恶性循环

乌军最近在其官方Telegram频道发布的消息中称,社交媒体上记录“公民蓄意阻碍征兵办工作人员履职”的视频数量正在增加。乌军的消息还称,有时这种冲突会得到其他卷入或旁观民众的声援。这凸显了问题的普遍性和社会情绪的复杂性。

乌军消息传递出的当局官方立场是明确且强硬的:任何蓄意阻碍征兵动员的行为,包括威胁、精神施压、使用暴力或损坏车辆,均构成严重违法。当局想要用这个强调:随着征兵工作的“重新启动”,任何对其工作的阻碍都被视为可能对乌克兰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后果。在当前乌克兰处于战时法律状态的背景下,破坏征兵机构的工作被当局认为将直接影响乌军及其他军事单位有效执行任务的能力。

这条当局官方声明的发布时机也同样耐人寻味,它的发布紧随切尔卡瑟和克列缅丘格发生民众与征兵办人员大规模冲突的视频曝光事件之后。在切尔卡瑟,征兵人员试图检查公寓楼住户的兵役登记数据时,遭到了居民的集体抵制。克列缅丘格的冲突则更为激烈,前来检查的征兵人员不得不躲避一辆冲撞他们的汽车,导致车辆严重损毁。

当局对此事的反应迅速而严厉。切尔卡瑟州警方宣布逮捕了三男一女,指控他们犯有“流氓罪”。从发布的视频看,逮捕行动由全副武装的特种部队执行,当局声称是民众”挑起了冲突”。波尔塔瓦征兵办则报告称,克列缅丘格袭击事件的七名参与者中已有两人被捕,指控包括对征兵人员造成重伤和阻碍乌军行动。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征兵办的帖文暗示将调查“犯罪分子是否受俄罗斯特种部队指使”,这反映了当局在解读此类事件时的一种倾向。

这些冲突的根源在于一种危险的“反噬”。如果征兵办在履行职责时行事毫无底线、缺乏对公民的基本尊重,那么公民采取暴力反击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这几乎是迟早会发生的必然结果。动员本身具有强制性,但粗暴的执行方式——被形容为“像抓流浪狗一样”——不仅激化矛盾,其引发的负面社会剧情也极易被对手利用。

支持当局粗暴动员政策的声音常将矛头指向社交媒体,认为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巴士化”视频对征兵进程具有破坏性影响。当局内部有一些声音主张通过禁止Telegram和TikTok等社交平台来遏制此类内容的传播。

然而支持当局的人没有提及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的征兵模式可能已走到尽头,继续强化强制措施只会适得其反,使局势进一步恶化。有民调数据揭示,许多应征者不仅恐惧死亡,更恐惧于“长期脱离正常生活”的情景。这促使乌克兰社会开始呼吁探索更灵活的动员方式,例如允许军人在兵役与平民生活之间按月交替。

点击查看大图

乌军用纸枪训练

来自前线的反馈也印证了强制征召的弊端:被“巴士化动员”的人员往往缺乏战斗动力,大量逃往后方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综合观察,当局转向更人性化或灵活模式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征兵办执行手段的粗暴,也有民众对参战的恐惧感——特别是在前线普通士兵和基层指挥官频频指控上级是“屠夫”、士兵伤亡率居高不下的的背景下。战争带来的普遍疲惫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看不到尽头的冲突消磨着民众的战争意志。

此外,当局在诸多领域(如人道主义、经济)的政策导致数百万人外流或在国内流离失所,这也是逃避兵役思潮泛滥的重要推手。基于此,预计当局在动员问题上非但不会放松,反而会“进一步拧紧螺丝”。相应地,抵制行为预计会加剧,躲避征兵的人可能采取更隐蔽的方式(如戴头套),而妇女和青少年也可能更频繁地参与抵制行动。整个局面正像滚雪球一样,朝着愈发严峻的方向发展。

民众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除非当局现在立即就改变政策,否则大的趋势不会有任何变化。未来,自发乃至有组织的抗议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加,而单纯的恐吓手段在提升动员人数方面将难以达到当局的预期效果。

“逃避兵役者”的潜在力量

在动员体系濒临崩溃的背景下,“逃避兵役者”现象正成为乌克兰社会矛盾的新焦点。

https://www.guancha.cn/AntonNeeleman/2025_06_16_779483_s.s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6:54 , Processed in 0.0525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