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一直在等反制机会,现在时机已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23:4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观察者网

4月2日,特朗普宣布了“对等关税”方案,按美国对所有国家的逆差计算加关税幅度。其中对中国在现行税率基础上,再加34%的关税。

疯狂的举动,动机如何?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国强势反击后,形势如何?了解美国历史上的关税起落,对这些问题会有帮助。

一、美国关税史

美国的建国与关税问题密切相关。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独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英国取得对法国“七年战争”的胜利,但军费负担严重。1767年英国议会针对北美殖民地,通过了新的税收法案《唐森德税法》。北美殖民地大规模抵制英货,英国派遣大量军队弹压。1770年英军以保护执行关税条例的官员为由,开枪打死抗议民众4人、打伤6人,制造了“波士顿惨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晚上60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较北美私茶便宜50%,而且免缴高额进口关税,打击了当地茶叶生产销售,因此成为反抗目标。

之后英国封闭波士顿港、取消马萨诸塞湾省的自治地位、英军进民宅搜查,加强统治。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反抗的就是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的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当时都有不少殖民者,只是加拿大选择了继续和英国一伙,并且在1812年战争中和英国一起烧了白宫。历史上,加拿大多次面临被美国吞并的说法,只是亲美国的往往南下发展,削弱了支持吞并的力量。中国舆论场中对这些历史不熟,才会对特朗普让加拿大加入美国的说法感到诧异。

美国独立之后,关税是联邦政府支配性的收入来源,远超想象。19世纪上半叶,关税占联邦政府收入80%-95%,关税就是美国政府的“支柱产业”。

美国最早的关税法案于1789年由首任总统华盛顿签署,是建国以来第二部法律,目的是为联邦政府创造收入,同时保护国内行业。外国货物抵达美国港口,由联邦财政机构收取进口税,各商品种类有5%-15%的详细税率。各州无权自行制定关税,宪法规定各州之间商品流通免税。此后美国历史上有多个影响重大的关税法案。

建国后,关税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来说作用很大,与其它国家显著不同,可以说是“关税立国”。与宣传印象相反,历史上美国极为重视关税的保护主义作用,不支持“自由贸易”。根本原因在于,北美相对欧洲与英国制造业水平较低,美国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第一任财长,重要政治经济学家,但没当过总统)为代表的开国元勋们得出结论:制造业是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战争物资的生产。

汉密尔顿在《制造业报告》中提出,保护性关税是快速工业化的杠杆。当时全球焦点产业是纺织业,和现在的芯片业类似。英国对美国封锁纺织技术,禁止出口纺织机器、机器模型,禁止纺织人才移民美国,试图垄断全球纺织工业。相比美国手工制服装,英国纺织品便宜30倍以上。

但美国已经有些工业基础,英国的封锁必然失败,只需要塞缪尔·斯莱特这样一个懂纺织机器的人就解决了大问题。1789年,斯莱特从英国偷跑到美国找机会,建了13家纺织厂,让新大陆进入了新型先进机器代表的工业时代,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奠基者”。到1809年,美国有62家纺织厂。新机器让美国纺织服装生产力大幅提升,虽然比起英国产品成本仍高,但关税政策在早期起到了保护作用。

关税政策从很早就是美国工业发展的支柱性政策。如19世纪初,美国商船装载的进口货物有10%关税优惠,用以支持美国商业海运。

关税政策分歧也是南北战争的重要根源。北方发展制造业,主张高关税;而南方依靠种植业棉花出口,主张低关税、自由贸易。1828年经过激烈争议通过的《1828关税法案》(俗称为“丑陋关税”)将平均税率提高到25%,对钢铁、纺织品等关键工业品提升至25%,棉纺织工业的实际关税高达71%。

这更多体现了北方钢铁与纺织工业的要求,针对的主要是欧洲和英国廉价商品竞争,而南方种植园主受到出口收入锐减、进口商品价格暴涨的严重打击。南北矛盾由此爆发,如南卡罗来纳州废除了1828年关税法案,并扬言退出联邦。著名的南北战争也是各种矛盾累积的结果。

https://www.guancha.cn/chenjing/2025_04_07_771124_s.s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4:49 , Processed in 0.0541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