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以婚姻和家庭为主体,写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小说的第一句话便奠定了整部的基调:幸福的家庭大抵只有一种样子,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小说的开篇主要围绕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和其妻子陶丽展开论述。奥勃朗斯基是一个既虚伪又自私的人,但同时又有着极好的人缘,能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所以他很招人喜欢,尤其是招女人喜欢。
而他的妻子陶丽,原本是一个优雅美丽的贵族小姐,嫁给他以后,接连怀孕七次,生下了五个孩子,由于整日操劳家务,围着孩子和家庭转,她的魅力大大不如从前。
头发稀疏了,皮肤变得憔悴了,连身材也渐渐走样了,而彼此的奥勃朗斯基依然如刚结婚时那般高大、年轻、帅气,甚至比那时候更多了一点男性的魅力,同时也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
这时候,他开始有了别的心思,他渐渐看不上妻子陶丽了,觉得她对自己不再具有吸引力,虽然她操持家庭的确很辛苦,自己也为此心存感激,但这并不能影响自己对她爱情慢慢流失。
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很快付诸了行动,趁陶丽不在和孩子们的家庭教师悄悄走到了一起。当陶丽撞见他们的时候,整个人几乎崩溃,那一刻,她所有的坚持和信仰全都崩塌了。完全不敢相信自己如此信任的婚姻,如此深爱的人,有一天竟会背叛自己。
心灰意冷地陶丽,再也不对这段婚姻抱有任何希望,直接收拾东西,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她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只知道自己不想再看见他,也不可能真正原谅他。
眼看原本整洁有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变成一团乱麻,奥勃朗斯基内心无比苦闷,他写信给远在圣彼得堡的妹妹安娜,让她前来劝解陶丽。
但是,奥勃朗斯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还爱着陶丽,还在意她的感受,而是因为陶丽不原谅自己,他们的家庭就无法恢复往日的生机和秩序。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再爱陶丽了,不离婚是因为不能离婚,不是因为爱情。
当他想说服自己前去跟陶丽道歉的时候,心理活动是这样的:“事情弄成这样真糟糕,到底要不要去道歉,要不要求她原谅?还是不用去了吧,除了虚情假意,不会有别的了。
这段关系已经无法再弥补,因为她不能再变得年轻美丽,富有魅力,而自己也不能立刻成为一个对女人无动于衷的老人。”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来,奥勃朗斯基这个男人,从未隐瞒过自己对于妻子陶丽不爱的事实,即便表面上去道歉,内心也是厌弃的。他对于陶丽不再有爱,最多只剩下同情,毕竟她真的为了家庭牺牲很多,付出很多。
可是,当一个男人对于自己的妻子只剩下同情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这跟所谓的施舍和怜悯又有何区别呢?
他们从来没有摆正自己在婚姻里的姿态,没有将妻子和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从他背叛婚姻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彻底断送了他们之间任何的可能。
因为妻子不可能原谅他,他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不在意,他只想着自己,也只为自己而考虑,这才是他们人性里最恶、最自私、最丑陋的一面。
男人背叛婚姻后却不离婚,不是因为对妻子还有爱,而是离婚的成本太大了,根本不划算。他们不想失去稳定的婚姻环境,不想失去妻子的照顾,更不想失去自己的名誉,所以假装自己错了,求得妻子原谅,然后心安理得地回归家庭。
而此时的妻子心里在想什么呢?她们已经彻底心灰意冷,即便她们因为孩子不离婚,也不可能真的原谅那个背叛自己的男人,只会对他彻底失去信任,不惜百般折磨。
也就是说,他们离不了也过不好,破镜不能重圆,余生只有相看两厌。
奥勃朗斯基背叛婚姻以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足以代表大多数男人,如果你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妨好好考虑一下是要及时止损,还是继续凑合。毕竟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比当时俄国的女人,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将婚姻和家庭写得无比透彻,时代大变革下复杂的人性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想更好地经营婚姻和家庭,不妨细读它,而后你就能清楚,具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