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联储研究发现QE几乎不能刺激经济增长(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14:2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旧金山联储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QE对刺激经济和通胀的影响几乎为零。

  在8月12日发布的旧金山联储经济报告中,Vasco Curdia和Andrea

  Ferrero总结了他们最近对美联储大规模资产购买操作(QE)的刺激效果的评估。他们发现,QE对经济增长和拉升通胀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如果QE没有前瞻指引政策的支持,它的效果就更小了。实际上,“前瞻指引是QE有限的关键因素”。

  报告中写道:

  在2010年11月,美联储政策委员会FOMC公布了购买价值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的计划,这是第二轮的大规模资产购买。该计划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推高通胀水平,使通胀水平与美联储就业最大化和保持价格稳定的双重使命更相一致。我们估计,第二轮的大规模资产购买,也就是QE2,在2010年晚些时候约增加了真实GDP增长0.13个百分点,增加了通胀0.03个百分点。

  我们的分析认为,前瞻指引是QE有效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前瞻指引,QE2只会增加真实GDP增长0.04个百分点,增加通胀0.02个百分点。

  Curdia和Ferrero认为,QE对经济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与降息的效果相对比。因此,他们认为未来前瞻指引将会成为支持经济的关键政策工具——他们表示“与给出结束资产购买的时间表指引相比,美联储给出何时开始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政策信号将更为重要”。

  在他们的构想下,QE是通过影响市场风险溢价来影响市场活动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QE可以通过抽离市场中的长期国债,降低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之间的风险溢价。在这个构想下,他们指出,QE的作用将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风险溢价的下跌是否能迫使投资者安排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或投资非金融资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他们对QE2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

  (下图代表QE2开始以后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灰色可能性区间,红线为中值影响;时间单位为季度)



  示意图1

  (下图代表QE2开始以后对通胀水平的影响;灰色可能性区间,红线为中值影响;时间单位为季度)



  示意图2

  QE2在2010年四季度启动的,该季度的真实GDP增长为1.1%,核心PCE通胀指数上升0.8%。据他们的估计,如果没有QE2,该季度的真实GDP增长应该为0.97%,核心PCE通胀指数应上升0.77%

  就算考虑因为没有QE操作市场波动增大可能会改变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的情况,QE2最多也只能促进真实GDP增长0.22%,而对通胀的影响仍然不变。

  报告多次强调了基准利率前瞻指引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通胀走高或经济走强,美联储通常会设定更高的基准利率。因此,如果QE刺激了经济增长,它们应该会导致更高的基准利率,进而抵消了刺激效果。

  为了探索这种相互作用,我们考虑两种情况。第一,如果FOMC没有承诺保持零利率,QE2对经济增长的中值影响将会跌至只有0.04个百分点,对通胀的中值影响也会跌至0.02%。第二,如果FOMC承诺未来5个季度(而不是4个季度)保持零利率不变,那么对经济增长的中值影响将增加至0.22个百分点,对通胀的中值影响仍为0.05个百分点。总的看来,不同的刺激效果意味着,QE的经济影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利率政策的预期。

  研究结果显示,短暂降息25个基点,比QE政策有用多了:

  (下图代表短暂降息25个基点以后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灰色可能性区间,红线为中值影响;时间单位为季度)



  示意图3

  (下图代表短暂降息25个基点以后对通胀水平的影响;灰色可能性区间,红线为中值影响;时间单位为季度)



  示意图4

  这意味着,传统的降息工具(如果还能降的话)比实施QE2外加承诺5个季度维持零利率不变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更有效,特别在刺激GDP增长上。

  他们的结论是,资产购买计划看起来对经济增长和拉升通胀的作用是温和的。美联储在这个敏感的时候发表这份令人无语的研究结果,看起来又为美联储准备缩减QE规模提供了新的学术证据。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30 00:36 , Processed in 0.0541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