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改革是“东施效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02:1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中国首席娱乐官 文建平

文革结束后,中国经济社会一团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改革已是离弦之箭,不得不发,不改革,死路一条。所以,邓小平看到了这一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运动。很多人因此以为邓小平很伟大,很了不起。但文建平博客认为,邓小平也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人,也并未做什么了不得的开天辟地的事情,他只是把西方国家的一些现成的市场经济的成分照搬到中国来。在当时的环境下,谁坐到他的位置上,无论是为自己考虑还是为政府考虑还是为国家民族考虑,都只有义无返顾进行改革一途,别无他路可走,就是“四人帮”掌了权,如果不想走向灭亡,也要进行改革的,死抱毛主义的那一套,是死胡同,一意孤行,那就只有等着被推翻。
但中国的改革却走了一条“东施效颦”的路,没有学到市场经济的精髓,只学到一些皮毛。改革的样板就是推倒重来,重新补市场经济的课,但中国的改革却被邓小平标以“中国特色”的标签,文博客认为,所谓中国特色,就是搞点小动作,在市场经济中掺入官僚经济、权力经济,让一部分权力所有者先富裕起来。为了保证官员的既得利益,邓小平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所以,虽然改革的成果惠及了大部分中国人,但真正受益的,大发财横财的还是官员和官员的亲属及与官员相勾结的商人们。
在改革过程中,官僚集团不想放弃自己的利益,置国家民族前途于不顾,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不进行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改革步履艰难,后继乏力,仅仅靠出卖土地,出卖劳动力,出卖国有资产,出卖国家矿产资源,牺牲环境、牺牲农民及下层平民利益为代价来赢得经济的增长,而知识经济、创造力经济却迟迟建立不起来。

如果邓小平趁此机会,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行,那么,中国经济就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能向知识经济转化,也就不会出现贫富严重对立、贪污腐败盛行的社会现象。邓小平诚能如此,则中国幸甚,邓公则可以称之为伟人。可惜,邓公毕竟是毛时代过来的人,他有他的局限性,尽管他想当伟人,却差了一把火。现在的更历害,直接就是文革思维继承者。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21:10 , Processed in 0.0597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