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刚:精兵简政与精简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00:22: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冗官
铁饭碗的来历
       女佣不小心摔碎一碗,主人欲罚,女下跪认错时乳房暴露,主人性起即成好事。次日女佣叫醒午睡的主人,告其又打碎一碗,主人又惩罚了她。此后女佣经常打碗,然后要求主人惩罚,有时一日竟打碎四只碗,主人难以招架,遂将家中的碗碟全部换成铁碗。这就是铁饭碗的来历。
  
【摘要】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几十年经验说明,不减人头、不敢触动既得利益群体所谓“精简机构”,是避重就轻被扭曲的改革,沒有对症下药,具有明显缺陷。行政改革应全方位,参考古人“精兵简政”思想,既减机构,也减人减事。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以“精简机构”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但是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两三年一个循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改革接近十次,成效都不显著。我国当前推行的“大部制”改革,就属于精简机构范畴。但精兵简政首先考虑的是减员,提高兵员质量,此外还要简政,简化政务,减少机关和行政层级,是一个更全面“精简”工程。精简机构与精兵简政可以说是行政改革中的两种不同思路。
   现代中国的精兵简政
   共和国治理主体是大批党政干部,特征是其官僚政治制度移植于苏联模式,广设机构,党管干部,干部统管一切行政事务。政府机构日益庞大,干部数量日益增加。
  改革开放之初行政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其思路就是精兵简政,以挤出资金搞建设。邓复出后主持军队“消肿”,裁军百万,解决冗兵问题,成效显著。但要解决冗官问题就不顺利了。1982年1月邓提出精简机构,说涉及大约4500万干部。但由于牵涉既得利益,因此阻力重重。军队“消肿”易行是由于军队干部可转业地方,但地方干部无处转移。于是精简改革只能是紧缩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则始终无法彻底精简。干部总量不减,政府机构减了又膨胀,精兵简政扭曲为单纯的精简机构,实际意义不大。
  精兵做不到,简政又如何?简政即简化政务,让政府从不该管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摆正政府位置。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西方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小政府,大社会”主张受瞩目,政府放权限权,“不找市长找市场”,其实质就是“简政”。但言易行难,事实上,只有政企分开取得了一定成效,“小政府”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实际行政中见不到踪影。
  “简政”并不比“精兵”好办,现代社会行政事务日益增多,政府无为更不符合时代要求,无为政府并不是有限政府。政府从不该管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不等于政府无为,现代政府都应是有为政府。但有为政府绝非人浮于事冗散大政府,精兵简政要求是有效率小政府,人员要精要专要有业务水平,这就要求裁减冗员,是没有人吃闲饭办事干练的服务型政府,凡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不能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可以统统精简。
   行政改革的现实障碍
   历次机构改革使政企不分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党政不分的情况尚难以触动,甚至政社不分也难以改变。中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对口僵化 “条块”结构,催生出许多冗散机关,
  有行政权力政府机构日久天长也就有了本部门利益,考虑的不是服务社会,而是单位“创收”,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维护与谋取本部门私利,这种状况越往基层越突出。
  部门利益膨胀使得机构臃肿,编制减不下来。党政机关之外还有事业单位,都是干部编制,造成分权不清、职责混乱。于是乎人浮于事,“无其事而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状况十分普遍。冗官基层数量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人们早已“司空见惯”。
  以精兵简政取代单纯的精简机构
  工人可下岗,干部却不能下岗,岗闲无事,但工资、公费医疗一样都不能少。公务员身份界限还难以划分清楚,党的干部、群众组织甚至民主党派干部都被列入国家财政工资预算,精简机构却很少有人被精简下来。2008年“十七大”推行“大部制”改革之时,其思路仍然主要是精简机构,省并机构,不减人头。
  国务院部委从1982年100多个紧缩到2008年27个,减得不能再减了。但地方却是越到基层问题越严重,官员人数总量减不了。中央干部裁减可下省市、省市下县区、县区下乡镇,到了基层却下不去,全国干部总量未减反而年年增加。该精简的不精简,不该精简的却“一刀切”,其结果就是减了又扩,扩了又减。况且还有“隐形超编”,即从外部“借调”或用不要编制的办事员。这种情况在基层相当普遍,有记者调查发现,越是落后地区的人越想挤入官员队伍,因为看到“只有官员才能活得既轻松,还能有钱拿,特威风”。于是跑官、买官、卖官现象不时发生,造成官场腐败。
  据成都商报2009年8月12日报道,偏僻湖南省溆浦县行政机构林立,全县吃财政饭的人数高达3万。为安置冗官,在县乡之间增加一个行政层级,设“七站八所”办事处,县林业、财政、计生、国土、经管、农机、畜牧等部门均在乡镇设派出机构站或所,云集了大量吃财政饭冗员。上班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且领导比职工多,十牧九羊。2008年10月底,全县共查实在编不在岗人员达1354人。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溆浦县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财政支出却高达7.86亿元。养活众多吃财政饭的冗员,主要还得依靠上级拨款。
  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几十年经验告诉我们,不减人头、不敢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精简机构”,是避重就轻被扭曲的改革,没有对症下药,具有明显缺陷。行政改革应全方位,既减机构,也减人减事。不简政,“事繁政弊”,机构减了也无济于事。官事不省,人员也省不了。只有精兵简政才真正能解决冗官冗费难题。减人减事减机构的“精兵简政”改革,必然涉及政治体制,涉及意识形态,比如挂名“群众组织”的准政府机构首当其冲要被裁汰,不给“皇粮”吃,这样的改革比起紧缩机构“大部制”改革来,其意义要大得多,成效也必然更显著。
  重温《为人民服务》,对不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冗官冗费弊政,理应义无反顾大刀阔斧地进行革除。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有力地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澄清吏治,把建立服务型政府真正落在实处。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6-11 01:07 , Processed in 0.0567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