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没有敌人”刘晓波的最后陈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7:3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新闻网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在今天因多重脏器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享寿61岁。图/联合报系资料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2009年在法院以“我没有敌人”自辩指出,因言治罪,不符合中国宪法所确立人权原则,为践行宪法赋予言论自由权利,自己所作所为无罪,即便为此被指控,也无怨言。

刘晓波2008年因参与起草“零八宪章”,2009年遭到北京当局指控触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11年徒刑。他当年在法院以“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为题,以中国大陆宪法有关规定、联合国的国际人权公约等六大方面,为自己进行无罪辩护。

《特摘刘晓波法庭答辩文》

在我已过半百的人生道路上,1989年6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转折时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七七级),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我的读书生涯一帆风顺,毕业后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讲台上,我是一名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同时,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识份子,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过引起轰动的文章与著作,经常受邀去各地演讲,还应欧美国家之邀出国做访问学者。我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无论做人还是为文,都要活得诚实、负责、有尊严。

我发言 却从此失去发言权

那之后,因从美国回来参加八九运动,我被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投入监狱,也失去了我酷爱的讲台,再也不能在国内发表文章和演讲。仅仅因为发表不同政见和参加和平民主运动,一名教师就失去了讲台,一个作家就失去了发表的权利,一位公共知识人就失去公开演讲的机会,这,无论之于我个人还是之于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的中国,都是一种悲哀。

想起来,六四后我最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居然都与法庭相关;两次对公众讲话的机会都是北京市中级法院开庭提供的,一次是1991年1月,一次是现在。虽然两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皆是因言获罪。

20年过去了,六四冤魂还未瞑目,被六四情结引向持不同政见者之路的我,在1991年走出秦城监狱之后,就失去了在自己的祖国公开发言的权利,而只能通过境外媒体发言,并因此而被长年监控,被监视居住(1995年5月—1996年1月),被劳动教养(1996年10月—1999年10月),现在又再次被政权的敌人意识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对这个剥夺我自由的政权说,我监守着20年前我在“六二绝食宣言”中所表达的信念—我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所有监控过我,捉捕过我、审讯过我的员警,起诉过我的检察官,判决过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敌人。虽然我无法接受你们的监控、逮捕、起诉和判决,但我尊重你的职业与人格,包括现在代表控方起诉我的张荣革和潘雪晴两位检察官。

我不恨 因仇恨会腐蚀良知

因为,仇恨会腐蚀一个人的智慧和良知,敌人意识将毒化一个民族的精神,煽动起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毁掉一个社会的宽容和人性,阻碍一个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的进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个人的遭遇来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

众所周知,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始于放弃毛时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方针。转而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放弃“斗争哲学”的过程也是逐步淡化敌人意识、消除仇恨心理的过程,是一个挤掉浸入人性之中的“狼奶”的过程。

正是这一进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国内外环境,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为不同利益不同价值的和平共处提供了柔软的人性土壤,从而为国人的创造力之迸发和爱心之恢复提供了符合人性的激励。

我相信 心向自由无可阻挡

可以说,对外放弃“反帝反修”,对内放弃“阶级斗争”,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持续至今的基本前提。经济走向市场,文化趋于多元,秩序逐渐法治,皆受益于“敌人意识”的淡化。即使在进步最为缓慢的政治领域,敌人意识的淡化也让政权对社会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扩大的包容性,对不同政见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对八九运动的定性也由动暴乱改为政治风波。

敌人意识的淡化让政权逐步接受了人权的普世性,199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签署联合国的两大国际人权公约的承诺,标志着中国对普世人权标准的承认;2004年,全国人大修宪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标志着人权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的根本原则之一。与此同时,现政权又提出“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共执政理念的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和亲历,我坚信中国的政治进步不会停止,我对未来自由中国的降临充满乐观的期待,因为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拦心向自由的人性欲求,中国终将变成人权至上的法治国。我也期待期待合议庭的公正裁决—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裁决。


我的妻 妳无私的爱就是光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右)与妻子刘霞。(路透)


如果让我说出这二十年来最幸运的经历,那就是得到了我的妻子刘霞的无私的爱。今天,我妻子无法到庭旁听,但我还是要对你说,亲爱的,我坚信你对我的爱将一如既往。这么多年来,在我的无自由的生活中,我们的爱饱含着外在环境所强加的苦涩,但回味起来依然无穷。我在有形的监狱中服刑,你在无形的心狱中等待,你的爱,就是超越高墙、穿透铁窗的阳光,抚摸我的每寸皮肤,温暖我的每个细胞,让我始终保有内心的平和、坦荡与明亮,让狱中的每分钟都充满意义。而我对你的爱,充满了负疚和歉意,有时沉重得让我脚步蹒跚。我是荒野中的顽石,任由狂风暴雨的抽打,冷得让人不敢触碰。但我的爱是坚硬的、锋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碍。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会用灰烬拥抱你。

我期待 中国不再有文字狱

亲爱的,有你的爱,我就会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乐观地期待着明天。我期待我的国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达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位国民的发言都会得到同等的善待;在这里,不同的价值、思想、信仰、政见……既相互竞争又和平共处;在这里,多数的意见和少数的意见都会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别是那些不同于当权者的政见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这?,所有的政见都将摊在阳光下接受民众的选择,每个国民都能毫无恐惧地发表政见,决不会因发表不同政见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将是中国绵绵不绝的文字狱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从此之后不再有人因言获罪。

表达自由,人权之基,人性之本,真理之母。封杀言论自由,践踏人权,窒息人性,压抑真理。为践行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当尽到一个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我的所作所为无罪,即便为此被指控,也无怨言。

谢谢各位!

刘晓波(2009年12月23日)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7:36:56 | 只看该作者
晓波病死 肝胆照中国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病逝,得年61。(美联社)


1、他是谁?

1955年12月28日,刘晓波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忠于共产党的大学教授,他却一生顽强执拗地与专制主义抗争。纽约时报报导,在他去世前,澳洲汉学家也是他的好友白杰明(Geremie R. Barmé)说,“无论是在精神还是肉体上,晓波都与中国及其命运紧紧相连,到头来,他的言论与行动可能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在一个专制的体制里,在一个1989年以来不过是在残酷与无情之间摆动的体制里,那些言论与行动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

2、刘晓波为何入狱?

刘晓波对抗争和监禁毫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刘晓波在北京作为一个严厉的文学评论家出了名。知识界的一致顺从让他深恶痛绝,哪怕是以改革的名义。当时,邓小平拒绝进行与经济自由化匹配的政治改革,他渐渐将重心转向政治问题。1989年,在北京的学生占领天安门广场、要求民主改革并结束政党腐败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他回到北京支持抗议者。后来,他将该时间点描述为一个“转捩点”——让他结束学术生涯,不可逆转地走上了政治反抗的人生道路。他因此被称为是天安门民运的幕后黑手。2008年,刘晓波他和张祖桦等人参与起草了“零八宪章”,并同300多名中国各界人士连署,并准备在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发表,该文以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风格写成,呼吁言论自由、人权和自由选举。就在零八宪章发表前夕,刘晓波在那一年的12月8日被捕,罪名是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2009年12月25日,当局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其11年徒刑,次年5月开始在锦州监狱服刑。

3、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

那部被中国认为是“颠覆叛国”民主巨作,却得到诺贝尔奖评审的赏识。2010年,在诺贝尔奖的颁奖上,刘晓波无法亲自上台领取他获得的和平奖,在颁奖典礼上,本该属于他的位置摆放著一张空椅子。他为审判而准备、却未被准许宣读的法庭陈述,被人代为朗读,作为他的诺贝尔演讲。

4、刘晓波在无生病迹象的情况下入狱,是如何患了肝癌?

中国对入狱后的刘晓波一直处于严密监控中。即使是他已经因为癌末,获得肝癌末期保外就医,已经明显无力进行“煽动”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他的言行管制仍然十分严密,除少数直系亲属和医护人员以外,没有任何人,包括其生前好友,得到探视的机会。

5、刘晓波留下了什么?

热爱中国的情操。天安门事件中,如果不是他力劝占领广场的学生回家,恐怕造成的死伤更无从想像。他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对那些学生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你们想过没有,这枪一响,天安门广场将血流成河啊”6月3日那晚同刘晓波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友人刘苏里表示,“如果他没有在现场,我相信会有人死在广场上。那是他的和平主义行动。”军方镇压动乱之后不久,刘晓波因支持抗议而被捕,在狱中度过了21个月。他失去了大学讲师的工作、著作被禁,共产党把他贴上煽动民运的“黑手”的标签。他随后支持包括入侵伊拉克在内的美国政府政策的行为也招来鄙视。但他没有为此屈服。1996年,因为呼吁释放因参与示威而仍被囚禁的人士,刘晓波被判处劳教三年。刘晓波为“零八宪章”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接受。他在北京挨家挨户地敲门,请求动员知名人物签字支持。这一请愿书一开始吸引了303人签字,其中包括许多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律师和卸任官员。截至2009年5月,签字人数已达8600多人,包括海外支持者。刘晓波和大多数其他签署者对可能受到严惩的风险不以为然。他才61岁,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年龄,却死在中国政府监视下的病床上,他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再明白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5 00:53 , Processed in 0.0641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