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教音乐: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3:0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教是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汲取了古代原始宗教与民俗的营养。道教兴乐又因与宗教血肉相连,故其音乐形式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道教音乐是道教表达其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修道者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中以及自我修养时,都不能缺少道教音乐。其中,斋醮音乐又叫“道场音乐”或者“法场音乐”,是道教在斋醮仪式上所使用的音乐,是道乐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一种类型。斋醮音乐集中表达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民间也有道教音乐就是“斋醮音乐”的说法。

  道教来源于上古的巫文化,而道乐也与其渊源颇深。上古时期,“巫以歌舞降神”,巫师们在对天神祈福时,常常以音乐、舞蹈的形式来迎接和娱乐神明,祈求神明的保佑,所以那时民间巫舞、巫风盛行。道教与原始社会中的“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认为,道乐应当也在远古巫文化的祭仪乐舞当中。由此可知,道乐的内涵实际上也包括了乐和舞两个部分,以乐为主,以舞为辅,在道教的宗教仪式中,这两部分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道人们依据乐音而舞,使仪式完整而又生动。道教的法事活动实际上是由古代巫覡的祭神仪式承袭和发展而来,所以早期的道乐只是直诵经文,并没有音腔,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华夏颂”、“步虚声”等关于道乐腔调韵律的记载。虽然道乐理论在东汉时已在《太平经》中有所记录,但是道乐真正的滥觞还是被认为应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释老志》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乘云驾龙,亲临嵩山授予寇谦之“天师之位”,并且赐予他《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而后,寇谦之通过对东汉以来原始道教的总结和改造,制定出了道教的第一部音谱《乐章诵戒新法》,由此才将经文的直诵改为乐诵,出现了最早的书面经韵乐章。在那之后,庐山道士陆修静通过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醮仪范,为道乐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道乐在各朝各代都有发展,其中唐朝是道乐发展的繁荣时期。唐朝兴道,不仅有玄宗作《霓裳羽衣曲》,还有一批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道乐名篇,例如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的《玄真道曲)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1-13 10:20 , Processed in 0.0500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