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输掉红色帝国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14: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ce 于 2016-6-20 14:23 编辑

中外纪闻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期间。苏联红色帝国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正义自由阵营,也为了震慑当时渐行渐远的中国,压迫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巴基斯坦,1979年12月,以苏军土耳其斯坦军区的8个师(5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坦克师、1个空降师、1个炮兵师),空军前线航空集团军及部分配属部队约10万兵力,采取突然袭击方式,不宣而战,武装入侵阿富汗。苏联邪恶集团认为如果阿富汗加入其主导的反人类阵营,苏联就可有新的平台,向南亚、中东等地区推进。但是,勇于赴死的阿富汗人民不屈地抵抗了十年,苏联在阿富汗付出了惨重代价,继而引发苏联严重的制度与社会危机,终致1991年12月的大崩溃。当时,许多苏军士兵回国后,讲述了在阿富汗的暴行,令苏联社会震惊。1989年12月,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认为苏军侵阿违宪,“理应受到政治和道义谴责”。下图为苏阿战争中的坚强的阿富汗战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对抗美国等世界自由社会的需要,十分看重亚洲的中西部,企图在这一广阔的穆斯林地区建立安全屏障,并梦想开辟一条从亚洲腹地通往印度洋的走廊。在这个战略方向上,阿富汗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理意义和军事意义,苏联梦想把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此外,苏阿两国边界漫长,阿富汗近一半居民与苏联中亚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的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和土库曼族有血缘关系,且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如果阿富汗政权对苏联有敌意,将推动苏联中亚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情绪。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就一直竭尽全力染指阿富汗,运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途径向阿富汗渗透苏联的势力。60年代初期,阿富汗经济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查希尔国王为了稳定国内形势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苏联,寻求援助。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又借机与阿富汗签订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协定和军事合作协定,加快了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控制。但是,随着苏联势力在阿富汗的不断扩张,苏阿矛盾也不断激化。在一些阿富汗政治领袖,甚至是百姓心目中,苏联的干涉已经成为制约阿富汗独立和发展的障碍,他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明显。苏联当局也越来越感受到了这种不满和压力,想寻求解决的途径,但在各种手段均告失败之后,军事手段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竭力扶持的内应却成为对手

1965年,亲苏的塔拉基和阿明等人成立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使苏联对阿富汗的渗透有了内应。

1973年7月,苏联人策划了一个阴谋——推翻查希尔国王的统治。在苏联专家的劝说下,查希尔出国治病。刚离开3天,在苏联的暗中支持下,人民民主党成员就发动了政变,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在莫斯科的授意下,达乌德出任新成立的共和国的首任总统。通过这位代理人,苏联敲开了这个高山王国的大门,但达乌德投靠苏联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他并不甘心做苏联人的傀儡。在登上总统宝座后,他便开始了逐渐疏远苏联的行动。此举却令苏联十分愤怒,促使苏联决心迅速除掉达乌德。于是,在1978年4月,苏联又支持塔拉基、阿明等人发动了“四月事变”,推翻了达乌德的统治。





随后,塔拉基掌握了阿富汗的政权,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标志着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一跃而成为执政党。但是,在人民民主党内部,围绕着权力的分配,塔拉基和阿明之间的派别斗争却日趋激化。1979年9月,两派终于发生了武装冲突,阿明成功地战胜了塔拉基,登上了阿富汗的权力最高峰。

阿明控制了喀布尔的权力后,以更加疯狂的步骤镇压反对派力量,对于原来的敌人,他一如既往地采取打击措施,肉体消灭,精神清理,酷刑伺候;对于新近的敌人——塔拉基派,则穷追不舍,斩尽杀绝,不留后患。特别是对于亲苏势力,阿明更是不客气,监禁、镇压、流放,可谓不择手段。阿明还公开逼迫苏联撤换苏联驻阿大使,限制苏联军事人员入境,并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他采取一系列人事变动,在各个部门都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让自己的亲兄弟当了总参谋长,并且逐步替换亲苏分子,在暗中对苏联在阿富汗的人员的活动进行监视。阿明这些举措,目的是全面清除苏联在人民民主党内的影响,斩断莫斯科通过人民民主党操纵阿富汗政局的魔掌,为彻底摆脱这个北方邻国做准备。

面对着这种异常情况和离心倾向,苏联人这回真正慌了神儿。要是阿富汗由一个“亲苏派”掌权的附属国,变成一个“排苏派”或“独立派”掌权的不服从苏联指挥的国家,要是阿富汗一头倒向了美国,苏联的南下战略还怎么实现?勃列日涅夫连忙邀请阿明访苏,想再把阿明拉到自己身边。但阿明根本不予理睬,对苏联的邀请公开拒绝。苏联人对阿明的态度十分恼怒,他们此时相信,阿明早晚会与苏联翻脸的,与其让他羽毛丰满,还不如先下手。于是,一个除掉阿明的计划在克里姆林宫中形成了。

“睦邻合作”的美丽骗局

此时,苏联利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权的危机,对阿富汗的渗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

在军事上,阿富汗政府军10余万人,全部由苏联进行训练和装备;苏联军事顾问充斥阿军各级指挥机构,已经深入到营一级单位,总人数达1500人;在阿富汗的国防部中,有一个“阿苏联合作战指挥部”,直接控制和指挥着阿富汗境内的阿军和苏军,喀布尔的苏军指挥部,有直通莫斯科的专线;在赫拉特南面的信丹德,苏军在此修建了大型空军基地;在阿富汗北部与苏联仅一水之隔的阿姆河上,苏联修建了坚固的大桥,从而把阿富汗和苏联的撒马尔罕、杜尚别等城市用公路连接起来,形成直达阿富汗重要城市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坎大哈的通道。

在此期间,苏联利用“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的内容,对阿富汗进行了“援助” :加快实施向阿富汗军队派遣3000名军事顾问的计划。截止到12月上旬,派往阿富汗国内的军事顾问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协议规定的数字;以防务为名,向阿富汗派去了空降战斗伞兵旅,牢牢地控制了巴格今姆、信丹德等空军基地和萨朗山口等重要战略通道。与此同时,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以每天50架次的速度向阿富汗空运“友好物资”。在苏阿边界苏联境内,苏军开始变更部署,向预定地区和边境地区秘密机动,以演习为名集结了10余万人的摩托化部队,建立了“演习”指挥部,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索科罗夫斯基亲自指导。同时,也向边境地区调集各种装备器材和作战物资。为防范万一,驻欧部队也相应提高战备等级,以迷惑西方国家,转移其注意力。




11月26日,苏联最后正式确定了入侵的方案和决心。苏军以保卫阿基地和苏人员安全为名,开始向阿调运作战部队。同时,派出先遣电台预先进入阿富汗境内,在喀布尔、巴格兰姆、兴丹等军事基地潜伏待命。入侵前,还同东西两路战役集群预先派出的先遣电台进行了试通,以保证通信联络的通畅。12月上旬,在莫斯科召开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做出了决定:“帮助阿富汗进步力量与阿明做斗争,恢复阿富汗的正常局势。”

为了迷惑阿明,苏联方面假装出全力支持阿明政权的样子,利用“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之际,大放友好烟幕。勃列日涅夫主席亲自向阿明致电祝贺,塔斯社宣传苏联将继续向阿富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苏联报纸突出报道了阿明当选为“保卫革命全国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得到阿富汗绝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还多方向出击,攻击北约集团在西欧部署核武器,攻击美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对阿富汗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以转移世界舆论的注意。但阿明已经预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他召见自己的亲侄子——阿富汗中央情报部长兼外交部副部长阿萨杜拉·阿明,两人进行了密谋,决定给北部军区司令穆兹尔·拉菲将军送信,让他将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开往喀布尔。以防不测。

这一举动被苏联人获悉,于是,苏联对阿萨杜拉·阿明怀恨在心。由于阿萨杜拉·阿明的家庭厨师以及一名女医生都是苏联人,所以苏联人要害阿萨杜拉易如反掌。果然,12月15日,阿萨杜拉在家中食物中毒身亡。过后,苏联人散布说阿萨杜拉之死是塔拉基的人干的。

亲侄子命丧黄泉,阿明痛下决心:一定要跟苏联人干到底!苏军也加紧进行入侵准备工作。苏军一批工兵部队陆续进入阿富汗境内,修复了赫拉特附近被破坏的路段和桥梁,并恢复了一些机场和军事设施。12月8——9日,苏军向巴格兰姆空军基地空运了3个营的兵力,大约1500人、配备有坦克和火炮。18——19日,苏军将该部配置在萨朗山口,以控制该处的隧道。

与此同时,原驻白俄罗斯军区维帖布斯克的苏军近卫第103空降师和原驻南高加索军区基洛瓦巴德的苏军近卫第104空降师一部,先后经莫斯科军区转移到中亚军区的巴尔哈什和奇姆肯特机场;驻土耳其斯坦军区马尔格兰的苏军第105空降师也进入戒备状态。在空降部队向喀布尔大规模空运期间,地面进攻部队占领出发阵地,做好了入侵前的准备。12月21——22日,苏军又向巴格兰姆基地空运了1个空降团,完全控制了该基地。23日,苏军已完全做好入侵准备,只等一声令下冲向喀布尔。

硝烟中的圣诞节

12月24日,苏联政府给阿明任命了新的顾问,但阿明拒不会见。同一天,苏共中央政治局就阿富汗问题再次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对阿富汗健康力量直接军事援助”的决定。决定指出:“向阿富汗派出一支能够足以实施援助的部队。如果形势需要,采取行动占领阿明官邸,控制喀布尔各重要目标。”随后,在加里洛夫将军的指挥下,大约5000人组成的苏军炮兵部队在“军事演习”的名义下进入了阿富汗境内。随着入侵时间的迫近,苏军通过其派驻阿军部队中的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对阿军行动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在入侵前,苏军顾问以冬季装备换季和检查维修为名,将阿军装甲师坦克等重装备的主要部件拆除,收缴炮兵部队的弹药,撤掉了一些主要的通信器材,而且限制作战飞机驾驶员飞行。此外,还调离了一部分指挥军官,使阿军实际上被解除武装,处于无法作战的状态。

1979年12月25日,当西方世界的人们举杯把盏,欢度圣诞节之际,苏军连续出动伊尔—76、安—22和安—12运输机,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空运空降军队,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开始了。

12月27日晚7时半,先期在喀布尔机场空降的苏军空降师经过集结整顿,在克格勃的配合下,迅速占领首都各要害部门。苏军经与总统卫队和首都驻军激战4个小时,击毙总统阿明,逮捕了政府重要官员,解除了政府军抵抗部队的武装。此后不久,边境的苏军部队分别在预定地点陆续大举越境,并沿预定路线快速开进。在边境地区苏军只遇到阿军轻微的抵抗。为保障地面部队主力的推进,苏军还动用了前线航空兵团进行空中支援。1980年1月2日,进行地面主要突击任务的东路集群第306摩步师一个团和担任辅助突击的西路集群第357摩步师主力在坎大哈会师,1月3日苏军封锁了霍贾克山口,一周之内,苏军控制了阿富汗全国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至此,苏军基本实现对阿富汗的占领。

旷日持久的较量

苏军占领阿富汗,遭到了阿富汗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广泛的反抗。在1978年4月苏联支持推翻达乌德政权的军事政变之后,阿富汗人民就开始逐步开展游击战争。当时的游击战只具有内战性质,打击目标主要是亲苏执政党所把持的各级政权和政府控制的武装力量。苏军武装入侵后,游击战的性质就由以反政府为目的的内战很快转变为抗苏民族解放战争。游击组织多达几十个,游击活动遍及全国各个省,抗苏斗争广泛开展。
侵阿苏军为了巩固自己的占领地位,积极镇压阿富汗各族人民的抗苏运动,从此阿富汗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抗苏游击战和苏军反游击战的较量。游击队经过多年反政府与抗苏武装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国际社会的一定援助下,他们以农村广大地区为基地,开展游击战争,扩大与巩固游击队在农村的阵地和活动基地,同时加强城市和交通线上的活动,抗击苏伪军对游击区的进攻。游击队经常利用夜晚或乘敌戒备松懈之机,突然袭击城市政府机关、军营、仓库、停车场等,捕杀苏伪军政官员,炸毁车辆。在有利时机,集中必要力量,奇袭和打击城郊孤立军事据点、哨所和军事设施。在交通公路线上,广泛开展伏击战、阻击战和各种形式的奇袭,不断打击和杀伤苏军。



一次,游击队在一支拥有200多辆坦克的苏军大部队行军必经的山口两侧悬崖上埋设了大量炸药,并在山顶上设伏,当苏军通过山口时,游击队引爆炸药,引起石崩,压毁苏军先头部队坦克40多辆,砸死官兵数百人。当苏军以优势兵力进行围剿和扫荡时,游击队则利用山区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疲惫和消耗苏军;或设立伏击圈,从翼侧和后方打击苏军等各种战术。

面对游击抵抗运动的日益加强,苏军采取的军事方针是以军事手段为主,结合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措施,从根本上打击各种抵抗力量。苏军占领阿富汗后,建立了反游击战体制,并不断增强反游击战力量。除直接增加驻阿苏军人员外,还大力扩充阿政府军。

为消除游击队对城镇军事基地、交通线特别是后方补给线的威胁,摧毁游击队的活动基地或根据地,采取了固守点线、分区围剿的策略。同时为便于对阿境内的游击队进行清剿,苏军还进行了边境封锁,有时对在国外的游击队基地实行空中监视或派地面部队袭击。尽管苏军采取了种种能够使用的办法,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苏军已陷入反游击战争的泥潭之中。随着苏军伤亡的逐渐增加,苏联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也不断增大。


旷日持久的反游击战给其国民经济背上了沉重包袱,苏联在阿富汗投入的军事费用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2%。面对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重,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认为,在阿富汗继续没完没了地进行这场战争是得不偿失的,决心尽快结束这场战争。1988年2月,戈尔巴乔夫公开发表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声明。1989年2月15日苏联撤出最后一批侵阿苏军。至此,致使500万阿富汗人背井离乡的苏军侵阿战争,以双方军事力量斗争处于僵持状态告终。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4-5-29 20:06 , Processed in 0.0406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