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文(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09:1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政府4日在约翰内斯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全文上篇如下:
  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近10年来,政策文件内容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为指导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周年,今年12月在南非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第二次峰会,这是中非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对于加强中非团结、引领中非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值此之际,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明确中国致力于发展对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坚定决心和良好意愿,全面阐述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洲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以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各领域交流与合作。
  第一部分
  建立和发展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巩固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始终是风雨同舟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中非传统友好深得人心,已成为中非双方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中非双方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这是中非关系历久弥坚的精神内核。新形势下,中非双方将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中非关系赋予新的内涵,注入不竭动力。
  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中非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双方共同制订并落实了一系列深化中非合作的重大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非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快速发展。中非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与配合更加紧密。中非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中国自2009年起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4年中国对非贸易额增至2006年的4倍。中非人文交流快速增长,中非人员往来每年近300万人次,中非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进一步扩大。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中国对非洲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10年来,中非各自情况发生很大变化,肩负着新的发展使命。中国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非洲正在积极谋求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朝着《2063年议程》描绘的美好梦想前行。中国梦与非洲梦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中非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中非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发展经验、适用技术、资金、市场等相对优势,有助于非洲破除基础设施不足和人才不足两大制约发展的瓶颈,有助于非洲把丰富的自然、人力资源优势和潜能转化为发展动力和惠及民生的成果,加速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1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联合国已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国都面临实现包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非洲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大陆之一,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人类文明的多彩一极。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现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同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非双方应充分发挥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两大优势,推动中非合作全面发展,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合作,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样板。
  当前,中非关系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的发展任务、高度契合的战略利益、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使中非人民更加坚定地并肩跨步前行。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一道,在传承与发扬中非传统友好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非友好合作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共圆梦想,共同为中非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部分
  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
  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是中国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新形势下,中国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方针和正确义利观,推动中非友好互利合作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真”,即平等互信、团结互助,永远做非洲的最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国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尊重非洲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和努力,愿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同非洲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促进双方对彼此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了解、认同和借鉴。中国一贯真诚支持非洲发展,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非方,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与非方加强沟通协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维护共同利益。
  “实”,即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秉持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对非互利合作方针和举措,在支持非洲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非共同发展。中国愿本着“筑巢引凤”、“授人以渔”理念,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帮助非洲破除长期制约发展的两大瓶颈,积极开展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谋发展,坚定支持非洲致力于自主可持续发展和“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
  “亲”,即人心相通、和谐共处,推动中非文明互鉴,促进思想融通、政策贯通、民心沟通,为中非友好提供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加强中非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民间交往,促进智库、高校、媒体交流,支持地方往来与合作,鼓励各自在对方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存共荣。中国政府鼓励在非企业和公民进一步关心当地福祉,积极回馈当地社会;努力为非洲人在华工作、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扩大和夯实中非友好的社会基础。
  “诚”,即以诚相待、妥善解决问题,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推进中非关系,共同为中非友好互利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中方愿与非方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坦诚面对并妥善处理中非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双方都能从真诚友好和互利合作中受益。
  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一面旗帜,讲求的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情义为重,核心要义是把帮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开展对非合作绝不走过去殖民者的老路,绝不以牺牲非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
  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非洲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开展对非合作始终尊重和维护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秉持公道,为非洲伸张正义;坚持互利共赢,真心诚意支持和帮助非洲实现和平、稳定与发展。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及地区组织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中国政府赞赏非洲国家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统一大业,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和官方往来。中方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非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中国赞赏国际社会采取建设性行动、支持和帮助非洲实现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愿本着“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原则,以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同其他国家及国际和地区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在非洲探讨开展三方和多方合作,共同为非洲实现和平、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
  推动中非合作全面发展
  (一)增强政治互信
  1.密切高层交往
  发挥高层交往的政治引领作用,保持中非领导人频繁互访和对话势头,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巩固传统友谊、增强政治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维护共同利益,共谋发展,深化合作,为双边和中非关系发展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
  2.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相互尊重和支持对方探索和完善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中方愿同非洲国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本着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原则,从各自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加强国家治理经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3.完善政府间磋商与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外交部政治磋商、经贸合作联(混)合委员会和高层级经贸合作机制、科技混合委员会等双边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府间对话与磋商机制,促进中非政府间对话与合作。
  4.促进立法机构、协商机构、政党、军队、地方政府等各领域交往
  秉持相互尊重、加深了解、发展合作的宗旨,加强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非洲各国议会及泛非议会等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友好交往,不断丰富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扩大和加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非洲国家议会、泛非议会及非盟经济社会文化理事会、非洲各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等相关机构的交往。
  中国共产党愿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扩展和深化与非洲各国友好政党和政治组织各种形式的交往与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集体交流对话的新平台,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增进双方对彼此执政体制和理念的了解和认同,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执政能力,促进国家关系发展。
  保持双方军队领导人互访势头,加强政策对话,扩大青年军官交流。
  支持双方建立更多友好省州或友好城市,加强中非地方政府之间的交往,促进双方在地方发展和治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深化国际事务合作
  进一步加强中非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其他国际场合的交流与合作,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沟通与协调,在涉及各自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发展利益等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维护双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国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支持对联合国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优先增加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他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以解决非洲遭遇的历史不公。共同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切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呼吁国际社会继续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特别是尽快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承诺,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呼吁二十国集团加强与非洲的对话,支持非洲参与二十国集团事务。
  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同舟共济,权责共担,落实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继续坚持和弘扬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团结合作等原则,在新形势下推动南南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方向演进。
  重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意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规定,特别是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制,促进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注意到《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取得积极进展,同意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公约全面有效实施。
  (三)深化经贸合作
  1.助推非洲工业化
  将优先支持非洲工业化进程作为新时期中国对非合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为龙头,以点带面,助推非洲加快工业化进程,为非洲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发展需求和切实可行的国际规则,改善投资发展的软硬环境,完善吸引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服务,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不足两大制约发展瓶颈,积极有序推进中非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助推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进程,提高非洲国家生产、生活和就业水平。支持非洲国家建设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筑巢引凤。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在非洲共同建设经贸合作区,作为推进中非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增加当地就业、税收和创汇,促进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
  坚持“义利并举、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市场运作”的原则,在条件适宜的非洲国家优先打造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充分发挥双方政府的引导、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经验交流;创新双方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签证、移民、警务人员往来等方面合作机制,帮助非洲国家增强执法能力建设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共同促进产能合作取得早期收获,积累发展与合作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带动同其他非洲国家的合作发展。
  2.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
  将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切实加大投入,扩大合作,着力帮助非洲国家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独立的基础产业发展问题。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和技术,支持非洲国家提高农业技术、农牧渔业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带动农业产业链建设,增强粮食自主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安全,提升棉花等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完善并继续建设农业技术示范项目,实施农业优质高产示范工程,加强种子研发、推广和普及,派遣高级农业专家组和农业职业教育教师组,扩大农业管理和技术培训的规模和效果。建立和完善双边农业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加强项目监督和评估,提高合作质量和水平。鼓励和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开展农业种植、粮食仓储、畜牧养殖、渔业捕捞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投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产品附加值和创汇,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建设。帮助非洲国家推广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3.全面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扩大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创新投融资合作模式。坚持市场运作为主、点面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采取多种模式参与非洲铁路、公路、通信、电力、区域航空、港口以及水资源开发保护、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鼓励双方在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工程监理、大型装备和管理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注重规模和集约效益,优先支持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为非洲产业发展和中非产能合作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非洲一体化进程。
  4.加强中非金融合作
  充分发挥优惠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中非发展基金、非洲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非洲共同增长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投融资平台作用,创新中非金融合作。支持中国金融机构与非洲国家、地区以及国际金融和开发机构加强交流并探讨联合融资合作,支持中非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化原则合作建立合资银行。加强央行间货币合作,商讨扩大跨境本币结算和互换安排,鼓励双方企业在贸易投资中使用本币结算。支持互设金融机构,加大融资保险支持力度。加强中非在国际金融组织和机制中的协调配合,完善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5.促进中非贸易与投资便利化
  支持更多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根据履行双边换文手续情况,继续对原产于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鼓励中非企业利用港口优势建设区域物流和商品批发中心。加强对非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和营销渠道建设,加大双方检验检疫合作力度,共同打击进出口假冒伪劣商品。推动中非海关合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共同打击商业瞒骗行为,营造守法便利的贸易环境。帮助非洲国家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能力建设,支持非洲国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非洲区内贸易发展。支持非洲自贸区建设和一体化进程,积极探讨与非洲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制度性贸易安排。
  结合非洲需要和中方优势,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基础上,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增效,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和优化对非工业、农业、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投资合作,并继续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优惠性质贷款及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等,适当提高优惠贷款优惠度。
  6.深化资源能源合作
  本着合作共赢、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扩大和深化中非资源能源领域互利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加强资源能源勘探开发和加工能力,提高初级产品附加值,增加当地就业和创汇,将资源能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和惠及民生的成果。创新中非资源能源合作模式,扩大能矿领域全产业链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和区域电网建设,推进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绿色能源开发合作,促进非洲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服务非洲工业化。
  7.拓展海洋经济合作
  充分发挥非洲有关国家的丰富海洋资源及发展潜力,支持非洲国家加强海洋捕捞、近海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海洋运输、造船、港口和临港工业区建设、近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和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经验交流,积极支持中非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因地制宜开展海洋经济开发,培育非洲经济发展和中非合作新的增长点,使非洲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民。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 09:19 , Processed in 0.0648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