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土耳其入朝参战决策始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土耳其是朝鲜战争的主要参战国。但前人对这一史实却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实际上,在1950年爆发的、被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称为“一场警察行动”的朝鲜战争中,土耳其是其中响应最早且派出人数较多地国家之一。最初一批土耳其军队于1950年10月17日乘船驶抵韩国釜山港。两天以后,他们第一次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开始了在朝鲜的战斗历程。众所周知,土耳其与朝鲜有万里之遥,而且在当时,两国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政治与经济往来。可以说,朝鲜战争的成与败,都不会对其造成任何直接影响。那么,土耳其为何要出兵朝鲜呢?

    一、土耳其出兵朝鲜的原因

    笔者以为,处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大环境中,土耳其出兵朝鲜的举动,是二战后苏美两国在争夺土耳其的斗争中苏败美胜、土耳其外交政策全面倒向西方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行动也进一步拉近了土耳其与欧美各国的关系,促使美国提升其战略地位。因此,它对当时的土耳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土耳其地处亚欧大陆的交接点,直接控制着黑海与地中海唯一的通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英国的一位军事学家就曾说过:“谁控制了达达尼尔海峡,谁就控制了黑海。”而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得更为露骨:“让俄国人在达达尼尔海峡建立军事基地,或者将军队开进土耳其……结果就一定使希腊和整个中东陷入苏联的控制之下。”因此,无论是一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对土耳其的争夺,还是二战中美苏两国对土耳其开展的外交攻势,都有极其明确的战略指向。一战的惨痛教训使得土耳其在二战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尚能保持名义上的中立。但是在二战后浓厚的冷战气氛中,土耳其还想继续保持中立状态就愈来愈不可行了。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苏美两国便在中东展开了竞争,而土耳其则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1945年3月以后,苏联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但苏联的某些外交举动太具攻击性。这些举动极大地刺激了土耳其人脆弱的神经,破坏了在凯末尔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比较信任与安定的苏土关系,迫使其不得不投入美国人的怀抱。苏联政府的外交攻势包括在1945年3月9日,以土耳其政府在战时执行亲德反苏政策为由,宣布修订1925年签订的《苏土互不侵犯条约》,从而加剧了两国之间的不信任程度。“这使得土耳其的议员们感到在将来签订新条约的一对一谈判中,土耳其将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国家”。随后苏联政府又不顾土耳其国内政局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现状,不适时宜的在苏联报刊上发表了两位格鲁吉亚学者的信。该信的内容是要求土耳其归还在1921年《莫斯科条约》中划归土耳其的几个边境省。这一举动又让土耳其政府感到极度恐慌。更糟的是,1946年,苏联政府有计划地公布了一批二战中土耳其领导人与法西斯德国之间秘密会谈的文件。随后,它又据此指责土耳其政府在二战中允许轴心国军舰进入黑海威胁苏联腹地安全,要求修改《蒙特勒公约》并强调达达尼尔海峡的管辖权不仅仅属于土耳其,而且也包括其它黑海沿岸的国家。苏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开进入地中海的最后一道闸门,使苏联舰队自由驶往地中海。但适得其反,如此要求增加了土耳其政府对苏联的恐惧。他们害怕苏联政府会继续执行沙俄时期疯狂扩张领土的政策。出于自卫的需要,土耳其政拒绝了这项建议。从此,苏土关系的恶化一发而不可收拾。

苏土关系的恶化给等待已久的美国人创造了一个介入土耳其的机会。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大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紧掠夺中东的资源(主要是石油)和夺取广大的中东市场;二是把中东纳入他的势力范围,排挤英法势力和遏制苏联南下。对第二个方面而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土耳其便首当其冲了。在1946年9月,美国政治时事评论家华特尔·李普曼曾这样评论道“位于土耳其境外和附近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是这样一个地方,从这里美国用建立自己的海军和空军威力的办法,就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服和强制克里姆林宫进行关于普遍的调整国际问题的谈判”。因此,就在苏土关系恶化的同时,美国人一面暗中支持土耳其反对苏联关于“海峡共管”的建议,另一方面,又于1946年3月5日派遣当时最强大的巡洋舰“密苏里”号组成一支舰队,护送早于16个月前去世的土耳其驻美大使的遗体回国。如此小题大做,以示恩宠,明确地向苏联和土耳其政府表示了美国对土耳其的重视。与苏联的大张旗鼓、咄咄逼人相比,美国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无疑更为温情脉脉。这便给处于夹缝中彷徨无主、四顾无援的土耳其政府以极大地好感。再加上二战后期,美国在盟国中所表现出来的雄厚实力和美国时刻提倡自由民主思想的宣传攻势,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土耳其渐渐地被导向了西方阵营。于此同时,美国为了牢牢地占据这一军事基地展开了一轮更大规模的军事援助。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宣布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大规模援助土耳其。到7月12日,土美两国正式签订了一项《关于援助土耳其的协定》。该协定规定:美国援助土耳其一亿美元,用于实现土耳其军队的现代化与兴建公路、港口、机场等设施。到1949年,美国又向土提供了价值75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随后,美国又根据《马歇尔计划》向土耳其进行大量的经济援助。从1948年7月1日至1951年6月30日,《马歇尔计划》向土耳其提供的援助共计2.59亿美元。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土耳其向西方寻求保护的意向极具现实意义。二战后,土耳其就一直处于苏联的钳形攻势中。在土耳其的西翼,自从1944年秋苏军占领保加利亚以来,苏联一直保持着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力。而在土尔其的东翼,伊朗的西北部被苏联划出去,成立了阿塞拜疆这个卫星国。再加上土耳其的西北部与苏联接壤,一旦有风尘之警,它将处于三面夹击的危险境地。这种窘境迫使土耳其要向外寻求安全保障。

    在土耳其的外交倒向西方的问题上,土耳其国内的政局变动与几十年的世俗化运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1950年5月14日的选举中,民主党人击败了在二战中执政的共和党和人民党而大获全胜,获得了53.3%的选票。民主党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美国的暗中支持。29日,民主党人杰拉尔·拜亚尔当选总统,阿南德·曼德列斯为总理,福阿德·柯普吕吕为外交部长。此三人都有拥护西化的倾向,其中总理曼德列斯更是认为一旦掌权,为了使土耳其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地依靠西方。因此他们执政的十年,正是苏土关系最差而土美关系最密切的十年。而二十年代以来,土耳其国内的世俗化运动使得具有反西化、反基督教倾向的宗教势力大为减弱。这就为土耳其向西方寻求保护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但是,当时的土耳其领导人都清楚,无论是全面接受美援,还是国内民主党人的上台,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刺激了苏联。作为一个地处苏联南翼与其接壤的小国,这种公然倒向西方的举动,必然会遭到苏联的敌视,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一场苏联对土耳其的军事打击。当时的土耳其虽然接受了大量美援,但是它的军事实力仍很弱小。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事实是在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土耳其无法对抗苏联”。而当时美国只是视土耳其为它在中东的军事基地,一旦局势有变,美国及其盟友会不会全力以赴地援助土耳其呢?这一点正是土耳其领导人担心的。在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该公约明确规定成员国有集体防卫的义务。虽然土耳其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地,但是符合它一贯传统的决定:加入欧洲防御系统”,但遗憾地是,西欧、美国不愿扩大防卫范围,为土耳其而与苏联发生正面的冲突,所以当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未邀请土耳其参加,而只许以“美国并不因大西洋公约的缔结而减少它关心中东各国的安全,特别是土耳其的防御力量”之类的空头支票。这进一步加剧了土耳其的担心,害怕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会被美国抛弃。于是,它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企图挤进北约组织,用此来提升土耳其的地位,以获得更好的安全保障。

恰巧在这时,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之间爆发了战争。为防止南朝鲜崩溃以及出于遏制苏联的考虑,美国插手干预朝鲜战争。战争爆发当天,美英等国便操纵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美国组织“联合国军”援助南朝鲜。消息传来,土耳其政府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次谋求加入北约的绝佳机会。于是,在1950年7月18日,拜亚尔总统在伊斯坦布尔附近的亚洛瓦温泉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与会者除了总统之外只有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参谋部长、陆海空三军司令等少数高级官员。此举的目的是为了绕过大国民会议,迅速地做出出兵计划。“民主党外交部长福阿德·柯普吕吕谈当时急于出兵朝鲜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想早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实现这一目的,土耳其政府在做出出兵计划后,马上邀集英、美驻安卡拉大使提出早日解决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问题。土耳其借此想给美国及其盟友传达下列信息:既然我们土耳其人肯为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而浴血奋战,那么你们是没什么理由在集体防卫问题上抛弃土耳其的。


    二、土耳其与朝鲜战争有关的军事行动


    对于这次出兵,土耳其政府显然给予高度重视。就在亚洛瓦温泉会议后一个星期,即1950年7月25日,政府于首都安卡拉创建派往朝鲜的步兵旅。这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惟一一支以旅为建制且始终归属一个美军师指挥的联合国军队。土耳其政府任命塔辛·亚基希准将为旅长。这支部队的各个单位是从土耳其军队中特别挑选出来的,包括一个骨干团241团(下辖三个营,团长为塞拉尔·罗拉上校)、一个炮兵营以及工兵、军械、运输、医务各一个连和通讯排等支援部队,共计军官259人、军士395人、士兵4414人、文职人员22人,合计5090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该旅在安卡拉附近的兵营和波拉特勒市附近的炮兵学校接受战前训练。到9月24日,它们再由伊斯肯德仑港搭乘5艘美国船只,经长途跋涉于10月17日驶抵釜山港。在朝鲜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该旅配属美军第25师。美军显然对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表示怀疑。他们要求土耳其旅全部换装美式装备,而且最初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也仅仅是对付北朝鲜的小股部队开展的游击战。直到11月26日,土耳其旅才真正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军隅里战役。这次战役证明了美国人对土耳其旅战斗力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当美军第9军军长约翰·B·库尔特少将将土耳其旅派上战场后,“他们只往前走了8英里就遭遇了中国人。一场猛烈的血战后,中国人很快把土耳其旅团团围住,该旅好像已经全军覆灭了。”但是,该旅还是侥幸得以逃脱并安全撤离。在军隅里战役后,土耳其旅被派去防守金浦半岛。由于土耳其旅采取的是轮换制,到1953年朝鲜停战为止,土耳其共派出了三批部队,每批一个旅,总计有1.5万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土耳其旅共有3514人伤亡,其中741人阵亡,2068人受伤,163人失踪,244人被俘,还有298人非战斗伤亡。


    三、土耳其参加朝鲜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土耳其是唯一一个出兵朝鲜的中东国家。单从军事角度来评价,它的这支部队在朝鲜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土耳其政府却借这一军事行动向美国及其盟友表达了要与美国绑在同一辆战车上的决心。同时,美国也从中体会到土耳其的诚意,进而对土耳其报以更大的关注,并把土耳其的战略地位从对抗苏联的一个马前卒提升到盟友级。于是,当土耳其在决定出兵后不久申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虽然西欧各国仍有异议,但美国便“以加强地中海东岸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翼需要一个军事力量较强如土耳其一样的国家担任保卫中东的任务最为合适为理由,敦促西欧各国同意”。1950年9月21日,在美国的斡旋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原则上同意土耳其加入。而到了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就成为了该公约组织的正式盟员国。如此快捷而顺利的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土耳其政府相当满意。在此之中,土耳其政府决定出兵朝鲜与美国并肩作战的举动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同是北约盟国,在朝鲜战争期间以及以后的若干年里,美国一直视土耳其为一个心腹,围绕着土耳其构建它对苏联的中东、南亚包围圈。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访问十二个中东与南亚国家后于6月1日在美国发表电视讲话中是这样评价土耳其的:“土耳其是北大西洋联盟的一个成员、中东防御组织的一个最早的倡议国、联合国派往朝鲜的一个成员、而且拥有良好的自然防护、尚武精神和反俄传统”。“这两个国家(土耳其与伊朗)与俄国南翼的其它任务基地相比,都能更快的抵达俄国的重要目标。”显然,参与朝鲜战争成为了评价土耳其战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美土两国之间关系由朝鲜战争前的利用被利用关系提升为朝鲜战争后的北约盟友关系,美国更加倾力于对土耳其的援助与扶持。双方经济与军事往来的规格与数量与朝鲜战争之前大有不同。到1954/1955财政年度,美国的经济援助金额增加到5.43亿美元,在美国对中东国家的援助名单中名列第一。 除了经济援助,美国对土耳其的军事援助更是高规格。从1950年到1966年,美国的军事援助总价为23亿美元。1954年,土美双方签订了军事合作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以及其它条约,美国派往土耳其军事顾问多达2400人。不仅如此,土耳其按照北约的布置提供四分之一的军事力量,总共包括12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3个装甲旅。


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伊斯肯德仑和萨姆松等重要港口被修建成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海军基地。其中伊兹密尔后来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东南司令部和第六战术空军总部所在地。此后,美国在中东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有土耳其的参与。土耳其周旋于中东各国,纵横捭阖,积极拉拢各方势力为美效劳。1954年,土耳其在美国的幕后策划下与巴基斯坦缔结了《促进共同合作条约》。1955年2月24日土耳其又与伊拉克达成了一项《相互合作公约》(《巴格达条约》),从而为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中东军事联盟铺平了道路。


    虽然土耳其派兵参朝鲜战争极大地提升了它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但是由于土耳其出兵朝鲜是在匆忙之中做出的,而且事先为了尽快地实施,采用得是以少数政府高级官员举行秘密会议的方式。该行动事先未经大国民会议讨论,也未征求过反对党的意见。这就引起了土耳其国内严重的党争。就在几个月前,民主党人是在给人民以自由与民主的口号中当选的,而在几个月后,刚执政的政府便亲自违反了民主与自由原则。这就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疑虑与反对党“共和人民党”的严厉批评。共和人民党的领袖伊曼诺努就呼吁: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家大政要慎重,“不通过议会批准而擅自出兵是严重的违宪,政府应辞职以谢国人”。这本来是正常的争论,理由也很充足。但是,执政的民主党却恼羞成怒,不作任何合理的解释反而以共和人民党曾挥霍大量国库资金为借口,没收共和人民党总部和各地支部的全部财产。这就为民主党的专政创造了条件。此后,民主党人进一步把专制作风带进了行政机关,造成行政上的重大损失,使得司法机关丧失独立性,议会内更是一党独鸣,严重破坏了土耳其国内的民主气氛。


    土耳其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不仅影响着它的内政,而且也影响着它在处理外部危机时所采取的应对模式。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霸权主义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土耳其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政策。随着大量美援的到来,土耳其迅速地成为了中东地区第一流的军事强国。与此同时,土耳其的外交政策也进一步背离了阿拉伯国家的利益。正如杨兆钧先生在《土耳其现代史》中评论的那样:“在五十年代,中近东伊斯兰国家正在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曼德列斯政府对阿拉伯国家从帝国主义控制下逐步挣扎出来不抱同情,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怂恿下,往往表示要干涉阿拉伯各国的内部事务”。为了压制民主运动,土耳其政府采用的往往是朝鲜战争一样的直接干涉模式。这种反应模式在1958年表现的最为突出。当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总统的起义时,土耳其政府表示要与美国一起出兵干涉。这几乎成了朝鲜战争在中东的另一个翻版,造成了伊斯兰国家严重的分裂,给当时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土耳其出兵朝鲜除了对国内外的政局产生影响外,还对苏联的中东外交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土耳其投向西方阵营的举动,引起了苏联的震惊,促使苏联政府不得不对过去失败的对土政策进行反思,制定了与朝鲜战争前完全不同政策。1953年5月30日,苏联政府公开声明苏联对土耳其没有任何的领土要求。但曼德列斯政府认为土耳其已经得到了西方的充份保护,因此,他对该声明并未做出积极的回应。尽管此后苏联做出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各种努力,但是要恢复二、三十年代那种和睦状态,那要到1960年土耳其发生政变之后。


     综上所述,土耳其参加朝鲜战争是战后初期土美两国关系的转折点与胶合剂。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国是以尽力争取的态度看待土耳其的。在美国眼中,土耳其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阻止苏联力量南下和进入地中海的前沿阵地”。而在得到土耳其决定出兵朝鲜这一强烈反应后,美国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便迅速提升了土耳其的战略地位,让它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以它为核心组建巴格达条约组织。从此,土耳其便成为美国在中东、西亚的一个重要盟友。同时,土耳其的出兵也引起了一些附带后果。在国内,土耳其违宪的出兵决策引起了土耳其国内严重的党争。这次党争破坏了土耳其国内的民主气氛。在国外,土耳其的参战间接影响了土耳其的对外政策,恶化了土耳其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而且还成为苏联改变对土政策的催化剂。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 08:32 , Processed in 0.0631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