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习近平的钓岛应变小组是个什么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5:0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维


     近日有媒体报道,自从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挂帅“钓鱼岛应变小组”应对日方挑衅。消息至今虽未见中国官方证实,却已让有关钓鱼岛问题的舆论再度升温。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我们偶尔能听到“XX领导小组”这样的机构名称,小组是什么性质的机构?钓鱼岛小组若存在将如何运作?它的权力有多大,会担负怎样的职能?

  “钓鱼岛应变小组”若属实 会是个什么机构?

  从媒体报道中,这个尚未被证实的“钓鱼岛应变小组”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统辖军队、情报、外交及海监执法部门。2008年之后,在中央文件中将“小组”这类机构统一称为“议事协调机构”。而由中共党和军队最高领导人亲自担任组长的小组或许不只是“议事协调”那么简单,如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皆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规格高于中央各部委,直接向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负责,是协调决策相关领域问题的最高领导部门。

  应变小组主要工作:处理危机、捍卫主权、外交斗争

  一般来说中共中央领导小组包括领导成员、组成部门、办事机构这3个部分。从小组的组成部门中,便可大致了解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现有的相关新闻中均提及:“钓鱼岛应变小组”包括了军队、情报、外交、安全、海监执法部门的相关人士。

  按照以往的惯例,小组成员将由上述每个部门派出相应的正副职领导组成,这说明在习近平的领导下,该小组有一切的能力处理危机,会在最大程度争取和平的基础上,指导相关部门捍卫钓鱼岛主权,和日本进行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并在钓鱼岛出现外交或军事危机时,迅速果断地做出最终决策。

  为何要成立“钓鱼岛应变小组”

  从国家层面上说,处理关键时刻重大问题时,跨系统领导往往有其必要性,这一点无论中西方各国皆有相通之处。如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轰炸后,一时之间出现处理重大国家安全事件应急机制空白、第一时间无人出面的尴尬问题。之后成立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应对中美南海撞机事件时就起到了强大的应急整合能力。

  最高层亲自领导可对复杂问题快速反应

  中共党和军队的一把手亲自坐镇钓鱼岛应变小组,可打破强力部门间的行政和权力壁垒,形成高效合作,这对处理钓鱼岛这种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以及错综复杂国际关系的重大事务无疑十分必要。任何政府的领导人在碰到特殊事务时,为避免官僚体系运转的低效,往往都会用设置临时性权力机构的方式绕开既定程序,优先完成该项事务。19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大萧条,不但一口气推出十多个法案,还在短时间内设置了几十个为完成和推进单项任务的委员会、管理局等临时性行政机构,成为其推进其新政必不可少的武器。

  “小组”运作充满神秘:没有牌子、没有场地、没有编制

  中共所谓“小组”的机构设置在官方资料中一直鲜有详细记载,公开报道更少之又少。这些神秘的小组既不挂牌子,在中共的组织机构名录也找不到它们。它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不单独确定人员编制。

  一般来说,中国国家级“领导小组”的领导成员都由国家领导人“兼职”。比如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副总理李克强任副组长,日常工作由单设的办公室负责。很多领导小组虽为常设,但并不需要日常办公,多数只在出现了需要应对的重大问题时,以组长牵头组织联席会议、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完成决策。以中国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为例,自2003年成立以来,这个小组平日难见踪影,但却悄悄地推动过不少司法改革。包括力促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部署铁路司法体制改革等。只有出现日渐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应领导机构才会由临时和联席会议性质向日常化发展。

  小组规格直接影响结果

  小组领导的级别,直接影响到协调小组的协调能力。2006年6月30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14个部委组成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级协调工作小组”。由于医改涉及部门繁多,背后又关涉到部门利益调整,导致医改方案在制定过程中,争议不断,久拖不决。2008年底,中国国务院正式提升了小组的规格,批准医改协调小组升格为医改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自挂帅。消息一出,新华网便用“新医改驶入快车道”来形容此后医改工作的进展。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7 13:27 , Processed in 0.0553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