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关系:习总提出6点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3: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美不仅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也是世界最大的两个文化体,一个承载着东方文化智慧,一个承载着西方文化智慧。两种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时也有着天然的共同性。强调并扩大差异性,两国便冲突多于合作,世界便风涌浪起;强调共同性,寻求一致性,两国便合作多于冲突,世 界便风平浪静,同向前行。事实上,两国既是合作的伴侣,又是竞争的劲敌。敌对便两败俱伤,合作便双方共赢,历史与现实雄辩地说明,两国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两国领导人多关注文化的契合点与共同性,是中美关系实现历史性转变的根本。
  中美文化有契合点与共同性,其契合点就是满足人们 幸福快乐生活的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共同性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核心内容是人权。过去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批评中国的一大法码。在一段时间里,人权也实事上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不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一个重要原因。
  “厚德载物”的天地大爱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孔子的仁爱,墨翟的“兼相爱”,孟轲的“仁政”,庄周的以生命为本,孙子“善兵”之道,中国佛教“普救众生”等,都体现出特有的人道思想,而且与西方相比更主张“先人后已”,将个体价值置于他人价值之内,追求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天下情怀。所谓的“君子谋道 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因只有忧天下人之“食”、天下人之“贫”,方“禄在其中”,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这种人生价值观与西方的人道主 义可谓异曲同工。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自古以来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并演进为人与人关系的“和”德。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 《周易》,所讲的两个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和合”,所谓“和”是讲天地万物相和合,同源同气同性同理,相包裹融溶,犹如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不 仅是万物的存在状态,也是万物生长的终极目的。习近平主席常讲“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当下体现。如果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所谓 “中国威胁论”便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这种“杞人忧天”显然源自于人与自然对立论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农 耕文化,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化有着质的区别,然而中国社会也正在步入大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发生着新的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时地纠正着西方的“天人对立”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乐道精神在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面前,日益彰显其珍贵。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在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创新、竞争精神,构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发展力量;道家的精神自由与佛教的平等观念正吸纳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市场化、宪法政体、网络监督等,不断地将集权装进笼子里。习近平主席提倡的包含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在内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新文化发展现状与方 向的高度概括。这说明中美文化的契合点与共同性日益扩大。如果两国领导人都能正视这一事实,中美关系就会步入一个求同存异,抓大放小,相互理解、信任,包容、促进的新历史时期。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早在201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古代典籍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全美中国作家联谊 会”共同组建了美国第一家“中国古代文化国际研究院”,其宗旨是加深中美两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进而深化美国学界乃至全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改变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遮蔽、偏见,实现中美(中西)文化的共识共融和共长。在得知习近平主席将于今年9月访美后,该研究院中美双方院长许建平、冰凌都意识到习主席此次访美重点是在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两国领导人的文化认同将会使两国关系史掀开新的一页。于是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与全美中国作 家联谊会共同创办大型学术期刊《文化中华》,院长杨庆存教授任总编辑,编委会和顾问委员会由国际汉学界德高望重的大家名家组成强大阵容,以求办成国际汉学的大刊名刊,定期发表全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交融和创新,进而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向着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 10:13 , Processed in 0.0624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