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青年报》:中共应善待媒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3: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方周末事件发生后,《环球时报》曾发表两篇社评称南方周末对抗体制,需要治理。不过,《中国青年报》则借人民日报15通电话只得到民政部一句“领导不在”,于1月10日在头版刊文《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呼吁中共善待媒体——这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当一起突发事件引致事态扩大、冲突加剧或者公众心头的疑虑堆积时,原本需要一场良性互动来化解矛盾,但一些部门似乎没能清楚地意识到互动的迫切性。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1月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有关负责领导“这几天身体不适去了医院,手机也已关机”的说法,相信未必是推托之辞,但一个国家部委将自身应急能力系于一名工作人员的健康之上,从而在一起成为舆论焦点的事件上失语失声,失去及时回应、引导的能力,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并且,这种被“踢皮球”的遭遇也绝非个例,在不同新闻事件中,面对不同部门,不同媒体的记者多有类似经历。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堵”、“压”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当下,媒介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0 14:57:46 | 只看该作者
标题党的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0 18:35:39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善待”的概念,有一种超越“什么基准”开恩的感觉。大众媒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性格及职业道德。是道德?;道义?;法定《宪法》规范?。如果是以宪法范围为基准,职业道德操守在其间,善待什么?人类社会是人类选择的一种思维,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多样性的复杂事物。在这个事物演变中的“动能”:具有导向性,多维性。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明显地表现出权利增大。从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在一个平面的六维性,任何一维的过“超越”《度》,都会使事物发生形态变化。大惊小怪!;超过三维以上过度事物发生《质》变。大江东去,金变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10 19:57:49 | 只看该作者
呼唤人类前行是自然法则;引导人们迁徙的动力是诱惑;领导不同社会跟随的是精神。民主的精神是人类社会的立体画面,不应是乱象。民主的目的为了确定坐标与方向。经济基础与人们的精神必须不可分割,其他的维应该围绕它们旋转,否则就是切削线而剥离此事物。事物内部任何部分的互动,是否符合未来事物的维。例如人类社会,精神和科学知识密度;事物形态的权利维是否是有机体;人类人性整体与自然和谐的程度等;“其他维导与自然法则”。什么“善待""互动"等等概念,最好不是牺牲民族大众的交易!。让人民大众都来参与舆论祭坛,谁上得高,谁就有紧箍咒。有本事”砖家“就上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7 01:18 , Processed in 0.0578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