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是人际交往的一件法宝,可是,“握手”这件在当今世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且畅通无阻的“法宝”,在古代的中国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仪是“作揖”,即两人相见,抱拳拱手,躬身施礼。而“握手”这个动作却与丧葬有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握手在古代是个不吉利动作。 史载,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俗中,就有“握手”一称,它是指用黑色带子系在死者手臂上的物品。《新唐书·礼乐志》和《大明会典·丧礼》等古籍都记述了丧葬中“握手”的规定:古人举行殡殓仪式时,要往死者嘴里放钱币、谷物等,以示要有吃有花的,所放之物称为“含”;往死者耳朵填塞棉球,以示之充耳不闻阴间鬼哭狼嚎,此填充之棉球称“充耳”;而要死者手中拿着玉或者其他物品,以示不能让死者两手空空前往另一个世界,此物则被称为“握手”。直到晚清,“握手”依然被用作丧葬礼仪。 晚清李伯元在小说《文明小史》中描述晚清官员跟意大利地质专家初次见面的情景,用的是“拉手”而非“握手”;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写清廷有些官员巴结洋人时用的也是“拉手”。于是,有人推断,古代中国人见面没有“握手”这种礼仪,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 然而,如果要这样一根筋地理解,却又曲解了古人的“握手”。因为古代典籍中还有关于“握手”的另一种记载,会颠覆你的分析和想象。成语“握手言欢”中“握手”的含义,跟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乎是一致的。而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一个历史事实。《后汉书·李通传》记载了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的情景:“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言欢。”意思是说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交谈良久,彼此还握了手,双方都非常高兴。而另一个跟握手相关的成语“握手言和”中的“握手”,似乎是一种外交礼节,跟丧葬中的“握手”、刘秀与李通的“握手”所表达的意思又有区别。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人对“握手”这个肢体动作,发挥了很强的想象力,既跟生有关,又与礼相联,还与死挂钩,颇为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