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注定是个充满纪念意义的年份。对很多国家而言,都不得不对二战胜利70周年有所表示:或领导人发表讲话,或邀请他国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等。作为欧洲战场的最大胜利者和牺牲者(死亡2660万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牺牲者)--俄罗斯逢五、十都要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西方各国也往往被邀请共襄盛会。
今年也不例外。但俄罗斯显然孤独了许多,今年红场上的阅兵式,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几乎全部缺席。这凸显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严重隔阂--“冷战”中,西方世界也曾经在莫斯科奥运会上对前苏联杯葛。原因是前苏联侵入了阿富汗--那一次中国也加入了杯葛前苏联的队伍。
时光流转,“冷战”的铁幕已经消去。可是“冷战”思维依然浮荡在地球上空。加之地缘政治的新格局以及大国博弈的新变局,从亚太到欧洲依然处于令人不安的危情局势中。
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将这种危情局势彰显得相当典型。西方主要国家不仅不捧场,而且极尽批评之能事。且不说欧美诸多大国,即以和俄罗斯有着纠缠不清的历史与现实恩怨的波兰来说,波兰总统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将红场阅兵式视为世界不稳定和不安宁的象征。他说:“要知道,很快5月9日就会到来,届时莫斯科红场将再次变成装甲坦克的广场。而不久前在世界和我们波兰面前攻击邻国乌克兰的军队也将在那里展示力量。军事冲突距离我们的边境从未像现在一样近。”
这也是欧洲和北约的共同立场(虽然波兰更有危机感)。德国《世界报》认为,“大阅兵是莫斯科新的军事强权的演示,是对西方的一种挑战”。从5月4日起,北约亦开展了几场军事演习,显然针对的就是俄罗斯。因而,伴随着俄罗斯红场阅兵式的,是欧洲大地浓浓的火药味。
70年的同盟关系早已烟消云散,现实的地缘利益重组则以令人诡异的方式进行。无论俄罗斯、美国、欧洲以及北约,乃至亚太的中美日韩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现实纠葛,国际关系永远摆脱不了地缘政治的连横合纵。
在俄罗斯红场的阅兵式上,更成为现实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博弈的现实写照。西方大国缺席了阅兵式,中国领导人来了,而且中国三军仪仗队也参与阅兵式。对俄罗斯而言,“西方不亮东方亮”让俄罗斯心理上有代偿性的“获得感”。
西方世界看来,这是中俄两国接近共抗西方的结果。看上去的确如此,美日新同盟关系和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中国的海洋战略进取受阻。和俄罗斯在欧洲的被孤立似乎处于同样的地缘政治窘境--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危机之前的俄罗斯就被北约东扩所困扰。但中俄抱团取暖绝非美国“两洋”(太平洋、大西洋)两岸的那种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而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参加俄罗斯阅兵式,以及中国军队出现在红场阅兵队伍里,不管西方世界和俄罗斯如何解读,中俄都非结盟关系。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更为宏大和理性的战略意涵:一是习近平主席出现俄罗斯阅兵式并非刻意而为,而是习近平亚欧三国行的一部分。在之前和之后,习近平主席还出访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二是习近平主席在阅兵式前于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核心要义在于中俄两国要共同维护二战成果。这也是说给全世界听的。三是中国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目的,而这一战略的路线图不仅包括习近平出访的亚欧三国,也涵盖了整个欧洲国家。中俄两国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向西方世界宣战,而是昭示现在和未来合作的原则--合作才能多赢...从亚投行的效应看,除了美日对华存在孤立情结,欧洲国家显示出开放合作态度。
俄罗斯在欧洲被孤立,凸显欧洲又迎来地缘政治的危险期,也意味着欧洲并未彻底走出上世纪两次大战的阴影,尤其是在经济危机阴霾并未完全消散的情势下。但这些让欧洲不安的“危险”、“阴影”与“阴霾”,亟需各当事方共同努力,消除信任赤字。否则,欧洲“冷战”可能会变成难以收拾的“热战”。
红场上的地缘政治游戏,但愿只是任性使气的游戏,而非西方对俄“冷战”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