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以死在故乡,但一定要活在北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3: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年春,我和友人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举办“人大诗歌节”,一位陌生的重庆诗人给我打电话约我见面。傍晚,他激情洋溢地出现了,大眼镜,短发,瘦小,看起来营养不良。我们扯了一会儿淡,他问我能不能在我的学生宿舍借住一晚。当然能。他告诉我,他已经来到北京香山脚下村子里住下,准备干点什么谋生。后来在北京穷困得活不下去,他回过老家。没人聊诗,偶尔到县里卖米,换来40块钱玩一次双飞。再后来他又回到北京定居。他是个不错的诗人,对兄弟也很坦诚,在别人赞助下出版了一本诗集。诗集封底印着两行大字:

“我不能进入天堂也无法退回寻常人的故乡”

所有想说的话都被他写尽了。为什么我坚持留在北京?因为北京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体制外的相对公平?没错。因为北京有颐和园和北大?是的。因为北京有通宵台球厅?都对。我来自广西,却无比热爱北京,热情绝不亚于无数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北京大爷。更多的时候可以反推,之所以留在北京,是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熟悉北京,习惯北京,已经很难再去其它地方。

因为我深信,只有北京能最完美地容纳屠龙术。身为文学爱好者与IT民工的神奇结合体,我应该感谢北京。对文学爱好者,北京是少数几个还有微弱的文学氛围的城市之一;作为IT民工,我热爱前沿的互联网工作,这种工作只能存在于一线城市,回广西做互联网是死路一条。精神或物质,只有北京是无所不含,这里允许头脑风暴,允许适当的不切实际,允许自由的心无限膨胀,这让我有为所欲为的可能。如果要砍掉这种可能,不如让我去死。

这种容纳,岂止是大城市与小地方的区别,甚至一定程度上也是北京与上海的区别。2010年,一位与我一样低调而不羁的兄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去到上海某报业集团工作。2012年,不羁兄在电话里说,他在上海呆不下去了,上海太“实在”,并且“没文化”,上海人还普遍排外,比北京人还看重一个人的经济条件。没钱的外地人,几乎没法和当地的小妞谈恋爱。后来,他裸辞,把大件物品快递到北京,然后骑着山地车,驮着一根台球杆,穿越1000多公里,在灯火通明的傍晚骑到了北京。

我们迷恋北京,可能确实因为我们不够靠谱。我们无法在家乡谋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安静地过自足的日子,可以预见未来的生活是最让人绝望的;我们也无法一门心思地挣钱,倒不是不想,而是我们缺乏那种人所具备的决绝的计谋和毅力,生活的美好时常让我们分心和停步;我们甚至没法忍受身边没有人真正能和你谈论你所热爱的东西,城市越小,这种可能性越大。没办法,学文学的人就容易这么傲娇。所以人生导师李开复曾经教导年轻人,不要跟文艺青年在一起做朋友,似乎有道理。

在北京,生存压力首先是工作压力。没有一定收入水平的工作,在小地方可能可以正常生活下去,但在北京异常艰难。因为,“在北京”,首先意味着你对更美好的事业与生活的渴望。一旦在心底定下这个标准,你很可能照照镜子之后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屌丝。钱多事少离家近,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幻想。我最近在做一个叫“中国职场压力排行榜”的专题,导语这么写:“这一年毕业生将超700万,和你有关,因为千军万马要和你抢一个饭碗;这一年国内GDP持续增长7.7%,但和你没半毛钱关系,因为高房价与低工资继续无情摧毁你的梦想。口袋里揣着低薪,腰间挂着远大理想,少年,你们公司累人吗?你挣这么少你家里知道吗?你还有猝死风险你老板知道吗?”2010年至2013年的北上广,约14%的外来白领离开,回到家乡或小城市,逃离生存的压力;3%的人最终选择回来,谁让这里有比小地方更好的资源、更公平的平台呢?这里可以承载沉重的梦想,穷死也要死在这里。

但是,我发现我对北京不够虔诚。前两年,一位外地朋友来京,让我带他去看鸟巢。听说我从来没去过鸟巢后,他表示非常惊讶,调侃我:“奥运会场馆啊,不是北京地标吗,哥们你说你穷也就算了,人生还这么不完整。”看来我确实不够“主流”。虽然毕业后拿了众人羡慕的北京户口,但我一直没有学会普通话,当然这和我的发音器官发育不良有关,老天不可能把人类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我身上;我也从来没有接受过对北京精神的主流叙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因为“爱国”从来不是我要供奉的信条。虽然我看起来对北京忠心耿耿,但我只是边缘的“北京人”,和众多年少轻狂的年轻人一样,无所畏惧地迷恋北京,大言不惭地批评北京,死皮赖脸地活在北京。

在北京生活越久,人格越分裂,一边大脑对北京至死不渝,另一边大脑在无尽的乡愁里越陷越深。故乡那块小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你身体里永恒滚动的血液,但是你无法完全回去,因为平庸的生活、滞重的人际关系、甚至扭曲的三观会轻易把你拖垮,所以与你日常相关的只是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乡愁,而不是故乡。大概是2006年,我和几个同校友人组成一个诗群,以人民大学门牌号命名,叫“中关村59号”,并在我们的报纸上提出我们写作中重点面向的几组关键词:快与慢、身体与物品、城市经验与乡愁。城市经验将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我们这一代的基础体验。就在昨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53.73%,仅比上年末就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往城里挤吧,大城市更是必争之地,千军万马混战也要杀进去。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2100万,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虽然思乡,但基本上一年只能回去一趟。

故乡只在记忆之中:“即使不能进入天堂,也不能退回寻常人的故乡”。尽管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这个现实还是必须要拆穿。还在人民大学读书时,我在校园里的路边偶遇一位老乡,他北漂多年,长头发,细手指,弹自己写的歌,卖自己烧录的CD,交过几个女友,但都因为穷困而分开。他的早期作品大多田园情调浓郁,《静静的进入秋天》、《没有名字的河流》、《枯萎的花篮》,瞬间击中我的乡愁。两三年后我们再见面,他剪去了长发,一下苍老了许多。他告诉我,迫于家人压力,他曾经回家待过比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聊音乐、干着枯燥的工作、坐等结婚生子的生活,让他宁愿和家人闹翻,也坚决再次北上。仍旧在路边献唱,仍旧卖自己烧录的CD,仍旧是这么好听。家人也重新在当地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安排他相亲,但他尽管在北京很难出人头地,也仍旧不会回去定居。我完全理解。他不止一次说在北京的生活很绝望,想过自杀,但我知道他对北京仍有期待,也只有北京能给他期待。现在,我的兄弟他已经年过四十,声音极度嘶哑,我怕北京不能报答他的厚爱。

未来可以死在故乡,但现在,一定要活在北京。感谢北京的高物价,让我没有被不羁的心冲昏头脑;感谢连日不散的雾霾,让我还能客观地意识到这个城市也还是有那么一点操蛋;感谢完全市场化的互联网行业,让我可以更公平地提升自我价值;感谢公司老板的不杀之恩,生点小病也是我的职责所在。感谢北京,可以让自由的心无限膨胀。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3:31 , Processed in 0.0563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