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由中年男性主导的专业领域,小保方晴子(Haruko Obokata)格外引人注目。现年31岁的小保方在理化学研究所发展生物学中心(RIKEN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担任一个细胞编程研究组的负责人。今年1月,小保方震惊了日本学术界:她作为第一作者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暗示了再生医学研究中一个重大飞跃。
日本的新闻媒体一度把曾在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担任研究员的小保方盛赞为学术明星,但她释放出的耀眼光芒最终只是昙花一现。2月,在得知《自然》杂志上的这两篇文章存在问题之后,理研所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理研所是一个研究所网络,每年从政府获得大约10亿美元。三个月后,调查小组公开了让小保方蒙羞的结论,指责她捏造数据、篡改图像和剽窃。
这桩丑闻还引发了关于日本科研质量的疑问。在前沿科技的研究方面,日本的表现仍然没有达到应有水平。批评人士说,日本最好的大学粗制滥造出了成百上千的低质量博士。年轻的科研人员没有学过如何详细地记录实验室笔记、恰当地援引数据,或是对假设提出质疑,理研所顾问山本佑康(Sukeyasu Yamamoto)说。山本曾是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物理学者。他说,“我们在这起事件中发现的问题太具普遍性了。”
在日本,只有七分之一的高校研究人员是女性,这个比例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讽刺的是,理研所以为弱势群体提供优惠待遇而出名。理研所的另外一些教授说,该机构正努力让更多年轻女性担任要职。“这种做法的不良后果是,他们反应过度了,而且可能有点操之过急,”曾在理研脑科学研究所工作的神经生物学家凯瑟琳·S·罗克兰(Kathleen S. Rockland)说。“这很令人遗憾,因为他们本来做得很好。”
理研脑科学研究所创始人、现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首席神经科学家托马斯·科诺菲尔(Thomas Kn?pfel)说,承认整个监督流程中存在错误,会致使有人被开除,政府可能还会削减预算,这就是为什么理研所统一口径,把责难都指向小保方晴子。他说,与澄清事实相比,“在我看来理研更关心止损和推卸责任。”
新闻媒体也难辞其咎。迫切希望写出一个科学成功故事的记者们把小保方吹捧成某种学术偶像,和日本众多矫揉造作、转瞬即逝的女性名人没什么两样。前往她的实验室探访的记者发现,墙刷成了粉红色,装饰着卡通人物。电视画面的重点是她的假睫毛,还有身上那件虽说不太实用但很惹眼的宽袖围裙。“他们把她捧起来,又把她打下去,”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米本昌平(Shohei Yonemoto)说。
小保方拒绝就本文置评。理研所发言人南波直树(Naoki Namba)说,她现在还是理研所雇员,但为了决定惩戒措施而组建的一个委员会可能会建议将她解职。她的上司屉井芳树也拒绝置评。但是在4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似乎在把部分责任推卸给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查尔斯·A·瓦康蒂(Charles A. Vacanti),此人是小保方的研究指导,还是《自然》杂志论文的联合作者。
哈佛及其附属机构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瓦康蒂现在的工作地——都拒绝就它们难以重现小保方的研究结果一说置评。但人们对论文价值的激烈争论仍在继续。山中伸弥和科诺菲尔这一派认为,研究人员存在疏忽大意,但并没有有意捏造。但就《自然》论文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的在线发表后同行评审网站PubPeer支持撤回论文。“这些论文存在的问题如果提前被发现,是不会被发表的,”PubPeer的匿名同行评审人说。他们提出的问题最终可能引发了理研所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