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角度反思甲午:中国战场“水陆相依”而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23: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又逢甲午。两个甲子前的1894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深陷亡国灭种边缘的惨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对于这场战争,近百年来,中国精英痛定思痛,一直都在反思失败的原因,其中军方人士的观点尤为受到关注。近日,中国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苏小东撰文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
他认为,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
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18946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
中国方面早已预料到日本将是中国永远之患,后来兴建海军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但由于制度落后,尽管搞了近30年洋务运动,但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还很低,军事自强效果并不理想。清朝陆军正规部队由八旗、绿营组成,虽有数十万之众,但均属旧式军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的具有一定现代化因素的淮军,也只是配备了新式枪炮而已,在编制上与旧式军队并无本质区别,且数量不过2万人左右。
新式海军则是由地方大员分区组建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军,在当时堪称亚洲一流;但没有成军的南洋海军仅有6艘尚可出海作战的军舰,战时又很难实现统一使用;后来只有广东水师的3艘军舰归入北洋海军参加了对日作战。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海陆军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远逊于日本。
朝鲜战场两次协同惨败
甲午战争是因朝鲜问题而起,中日之战第一阶段的战场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朝鲜及其附近海域。因此,在军事部署上,中日两国都涉及海外兵力投送问题,于是便有了海军护航的客观要求。中国方面有两次海军参与的经海路向朝鲜投送兵力,但由于事先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临时又未对敌情作出准确研判,最终都导致了极为不利的严重后果。
中国海陆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一次直接协同是增兵牙山,具体行动是海军派舰至登陆点掩护运兵船登陆,由此引发了丰岛海战。中国海陆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二次直接协同是增兵平壤,具体行动是海军为运兵船护航并守护其登陆,由此引发了黄海海战。
中国战场“水陆相依”而亡
中国战场的海陆协同主要是两次登陆与抗登陆作战,一在辽东半岛,一在山东半岛。 在日军海陆协同登陆中国本土的辽东半岛之战中,中国方面并没有组织实施抗登陆作战,也不存在任何海陆协同的抗敌行动。接下来的山东半岛之战,几乎就是辽东半岛之战的重演,所不同的是已无处可退的北洋海军被迫与岸防部队“水陆相依”进行了最后一搏。
纵观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均有海陆两军,但海陆协同作战的水平却表现出极大差距。正因为中日之间在海陆协同作战能力上的差距悬殊,才导致战场的天平不断发生倾斜,乃至影响了战争的结局。但要继续探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显然已经超出了海陆协同作战本身。如果可以概而言之,中日之间海陆协同作战水平的高下,其实质是两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差距。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 15:24 , Processed in 0.0620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