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格罗登迪克的Motive与画家塞尚的母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7:3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格罗登迪克的Motive与画家塞尚的母题

徐克舰

我们打算冒着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风险,以相对概括的
方式,来趋近两位高不可攀的巨人。他们当中的一位是亚
历山大 • 格罗登迪克 (Alexander Grothendieck),他是人类
20 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保罗 • 塞尚 (Paul
Cézanne),他位于现代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行列之中。


格罗登迪克在他 20 多年的数学生涯中,曾在诸多方面
做出了杰出的奠基性的贡献,特别是,他创立了概型理论,
并由此建立起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庞大的现代代数几何学体
系。他的理论体系导致了此后的三项举世闻名的伟大进展 :
1974 年比利时数学家德林 (Pierre Deligne) 关于魏依猜想的
证明,1982 年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 (Gerd Faltings) 关于莫戴
尔猜想的证明和 1994 年英国数学家怀尔斯 (Andrew Wiles)
关于历经了 350 年的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的证明。




然而,在他诸多的理论建树中,格罗登迪克本人格外
看重的却似乎是他在 1964 年 8 月 16 日给塞尔 (Jean-Pierre
Serre)的信中提出的Motive 理论。


格罗登迪克后来写道:“在所有我有幸发现并呈献给世
人的数学事物中,Motive 的实在性对我来说依然是最奇妙,
最充满神秘的——它甚至是‘几何’与‘算术’在深层面上
的同一所在。而 Motive 的‘瑜伽’(即 Motive 的哲学——
译注)……或许是我作为一个数学家的人生前半期所发现的
最强有力的探索工具。”([1]) 而塞尚,这位现代艺术史上家
喻户晓的人物,则以他毕生的精力,通过对母题 (motif) 及
其实现的艰苦探索,颠覆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前人所建立
起的艺术实践信条,开创了人类艺术史上的新纪元。塞尚也
因此享有“现代艺术之父”的盛誉。


本文的目的是要对格罗登迪克的Motive与塞尚的母题的
含义进行阐释,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以试图对隐含于其中的思
想给出一种理解。本文的讨论是笔者长时间独立思索的结果,
它记录了笔者试图概括格罗?佬C7迪克的Motive和理解塞尚艺术
的持久的努力,这既是对数学的苦苦冥思,也是艺术和审美经
验——那“超验性的唯一的一抹余光”([2]第2页)的久久萦绕。
同时,笔者的这些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感于著名
的数学史家和数学哲学家莫里斯 • 克莱因 (Morris Kline) 在
他的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的结尾写下的一段文字:“遗
憾的是,我们对数学的主要内容、本质及其影响不能做更深
入的探讨。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们对数学的更高深的分支进
行讨论,则我们对数学文化发展中的贡献会有一个清楚地了
解。可惜的是,要精通数学理论必须进行多年的研究,而且
又不存在可以缩短这一进程的捷径。”([3] 第 469 页 ) 克莱
因的“遗憾”和“可惜”是颇具意味的。


1. 一个封面


我们的讨论是由一本讲义的封面引起的。 在 Motive 理 论 的研究方面,
近二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进展无疑当属由俄罗斯数学家苏斯林 (Andrei Suslin)
和沃沃斯基 (Vladimir Voevodsky)发展起来的“Motive上同调”(motivic
cohomology) 理 论。 苏斯林因此获得了代数的最高奖Cole奖,而沃沃斯基,
则因为使用这套理论解决了代数K-理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著名的米尔诺猜想,
于2002年在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荣膺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关于这个理论,马沙(Mazza)、沃沃斯基和韦博(Weibel)2006年合作出版了
一本著名的讲义《Motive上同调讲义》([4])。但是,或许令许多读过这本讲义的
读者不无困惑的是,占据这样一本极为抽象的数学理论讲义整个封面的却是
用水彩画的一座山(见上图)。 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画一
座山?这座山与Motive有什么联系?它的含义是什么?


[曼宁的观点]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韦博关于沃沃
斯基、苏斯林和弗里德兰德(Eric M. Friedlander)2001年合写的
Motive上同调方面的最权威的著作Cycles, Transfers and Motivic
Cohomologies的书评说起。在此书评中,韦博解释了Motive
一词的来源。他认为Motive一词是借自于后期印象派画家


塞尚的术语。韦博写道 :“令钟情于文化的读者感到欣悦的
是, motif一词是借自于塞尚用来表述其印象派绘画方法的术
语。”([5]) 通过进一步考察可知,韦博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曼
宁(Yuri Manin)的文章,([6])即源自曼宁在他关于“史前”Motive
理论文章的前言中对Motive一词的使用进行的解释。只是,
曼宁的说法要比韦博的说法委婉一些,语气上似乎没有韦博
那么肯定。曼宁说 :“使用Motive一词的缘由可以通过参考
赫伯特•里德的评论而得到解释 :‘塞尚的绘画方法首先是选
择母题
——风景、肖像人物、静物 ;其次是把他对母题的视
觉领悟体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丝毫不损失母题在实际存在
中所具有的生命强度。’(为了保持motif的生命强度,显然实
现应该是一个函子。Ju.M.)”([6])这其中的引文是出自英国
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ed)在其著作《现
代绘画简史》中关于塞尚艺术的评论。([7]第8页)也就是说,
曼宁认为格罗登迪克的Motive可用塞尚的母题来解释。


圣维克多山 ] 鉴于这层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讲
义封面上的山的含义。实际上,既然该讲义的作者们,特别
是韦博,持有 Motive 一词是借自于塞尚的观点,那么,如
果想要在封面上以绘画语言表达出这层意思,就该选择最能
表达这层意思也即最能代表塞尚母题的视觉材料。当然,首
先应该指出,这幅水彩画可能未必出自塞尚之手。因为,一
方面,在笔者能够搜索到的塞尚的水彩画作品中并没有这幅
作品。另一方面,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该画的用笔和画法都
不像是塞尚作品的风格,所画的山的形状也不像塞尚的代表
性母题——圣维克多山。2 因此,该画可能是设计者出于设
计的意图所绘,因为该画具有明显的迎合封面文字设计的痕
迹。即使如此, 我们依然断定 : 该书封面上所画和所要表达
的应该是塞尚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母题——圣维克多山!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塞尚的艺术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
对塞尚来说,圣维克多山有着极特殊的意义。塞尚一生画过
许多次圣维克多山,这是塞尚绘画中最经常出现也是塞尚最
喜爱的母题之一。杰出的英国艺术批评家、形式主义艺术批
评的开山鼻祖、塞尚研究首屈一指的权威罗杰 •弗莱 (Roger
Fry) 论述道 :“这是一座给人印象深刻的山脉,但与其说那
是由于它的高度和险峻,倒不如说是由于它‘人格’的怪异,
它一定深深地令塞尚为之着迷,因为没有哪一座山像它那样
被一个艺术家如此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探究过。”([8] 第
173 页 ) 从形式意义上讲,圣维克多山是体现塞尚通过“抓
住几个明显相关的、几乎几何结构式的要素,然后在这一被
清晰把握的框架上,赋予轮廓的每一部分以最为幽妙的变
化”来诠释形式的典型方法的完美母题。([8]第174页) 不
仅如此,圣维克多山还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正如塞尚研
究的学者米歇尔 • 奥格 (Michel Hoog) 所说,圣维克多山是
“一座圣山”,“这座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令塞尚和埃克斯人
为之着迷”。“塞尚童年时,和左拉一道把圣维克多山化为己
有。……他把自己和这座山认同。塞尚就像普桑画的巨人波
吕斐摩斯, 他在那战胜野蛮人的山上,俯视着埃克斯和埃克
斯市民,左拉则成为他的胜利见证人。”([9]第164页) 而且,
对于不断自我怀疑的塞尚来说,学者杜什廷(Hajo Duchting)
认为:圣维克多山成为了最后的避难所。在塞尚最后的岁月里,
圣维克多山承载着更为伟大的艺术使命: 塞尚倾尽一切才华,
通过圣维克多山的组画来回答:“现代绘画的至高成就究竟能
达于何种高度?他对他的艺术能留下何种遗产?”([8]第179
页)正因如此,“今天,这座山对所有人来说,又多了一层新
的意义:塞尚赋予它的意义”([9]第164页)。 因此,对于认
为可以用塞尚的母题来解释格罗登迪克的Motive 的作者们来
说,用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作为封面,以表达他们的观点,也
就再合适不过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这些滔滔论述显然还
只是感情用事的“可能性”。 但对我们来说,最至关重要的
问题显然是“现实性”,也即是否是“是”,而不是“应该是”,
也就是说,作者们究竟是否要在封面上表达这种观点呢?关
于这一点, 似乎可以在位于这本讲义封底的内容简介中找到
答案。实际上,该内容简介的第一句话就是:“Motive的概
念像它得名于其的同名者,即塞尚的印象派绘画方法中的‘母
题’(motif)一样的令人难以把握。”这几乎可以看做是对封面
含义的一种含蓄解说,也可以看做是对我们看法的一种支持。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折射出了西方人的人文主义
精神传统。也就是说,数学家们不仅仅想从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 理论中获取和掌握深刻的数学知识,而
且还试图从中诠释出一种特殊而生动的,正如
艺术史学家欧文 •潘诺夫斯基 (Erwin Panofsky)
所认为的,使人更接近于智慧的人文主义精神。
马沙、沃沃斯基和韦博的讲义的封面设计表明
了数学家们认同这种诠释的强度。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曼宁会从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联想到塞尚。我们所关心的是:这其中
是不是会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我们的讨论并非
执意要在格罗登迪克的Motive与塞尚的艺术之
间寻找出具有确定性的联系,而更多是关注数学
与艺术之间的相互类比和启迪以及由此引发的问
题和思考,以在不同的知识之间营造一种与艺术
史学家贡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在《艺术与
错觉》中所论述的视觉“扩散效应”相类似的效
应。([10]第225页) 以此来理解,如克莱因所说
的,数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一种实际工具,
哲学的一块基石,完美的逻辑方法,理解自然地
钥匙,……” 也是“美感的经验”“,一种通向物质、
思维和情感世界的方法”。([3]第469页)


2. 格罗登迪克与塞尚


法国哲学家梅洛 - 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告诫我
们 :“不要去想象某种抽象的力量,这力量把其影响施加到
生命的‘材料’上面,或者,把障碍引进生命的发展当中。
可以肯定,生命并不解释作品,然而,可以肯定, 生命与作
品相通。事实在于,要创作这样的作品,便要求这样的生
命。”([11] 第 55 页 ) 因此,在我们开始讨论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 和塞尚的母题之前,先来看看格罗登迪克和塞尚的
“生命”方面,对我们的理解是有益的。实际上,这两位出
生相差89年的大师,在诸多方面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类似。


[ 出身 ] 塞尚1839年1月19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埃克斯
的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制帽商,后来成为银行家,
母亲是“一位聪明活泼的女性,似曾鼓励过塞尚追求艺术”([9]
第14页)。格罗登迪克1928年3月28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的
一个颇为动荡的家庭,父亲是乌克兰人,母亲是德国人,父
母亲都是犹太人,并且都是颇为浪漫的狂热的“无政府主义
者”。格罗登迪克终其一生都是居住在法国的无国籍的人。


[ 教育背景和天赋 ] 塞尚和格罗登迪克有着颇为类似的
贫乏的教育背景,但却都有着极好的天赋。早年,塞尚曾
经在埃克斯市立绘画学校注册,跟随吉贝尔 (Joseph-Marc
Gibert) 学习过绘画,后来,投考过美术学院,但落第了。因此,
塞尚在艺术上的探索基本上属于自学。但是,正如塞尚的母
亲说,他“像鲁本斯和韦罗内塞一样,天生是一个画家”。([12]
第14页) 格罗登迪克的少年时代是在动荡中度过的。当时正
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不仅没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受过正规
教育,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是和他母亲一起在战俘收容所里度
过的。虽然,他“所受的痛苦和自由被剥夺的经历使他的发
展很不均衡”,但是,格罗登迪克“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很强
的内在理解能力。在数学课上,他不需要老师提示就能区分
什么东西是深层的、什么是表面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
错误的”。他后来回忆道:“我在孤独工作中懂得了成为数学
家的要素。……不用别人告诉我,然而我却‘从内心’中就
知道我是一位数学家。”([13])


[思维风格] 格罗登迪克从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与众
不同的思维风格,他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思考力以及“天马
行空般的想象力”为世所公认。作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这
或许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但是,或许真正令人感到意外的
是,作为画家的塞尚,也有着极强的思考力和逻辑推理潜质。
在中学时代,塞尚还曾因数学获过奖励。([12]第4页) 这在
通常擅长形象思维的艺术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也与像梵高这
样的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点似乎被许多塞尚的研究
学者所忽略。据记载,塞尚作画时经常是在画上一笔后,需
要观察思考很长时间再落第二笔;更有甚者,周知,塞尚为
画商沃拉尔(Ambroise Vollard)画过一幅著名的肖像。从表面
上来看,此画简单概括,似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
但是沃拉尔却为此做了115次模特!如学者威廉•弗莱明所
说:“对塞尚来说,作画不应只是视觉行为,而且也是思维的
行为。”([14]第531页) 在笔者看来,塞尚的这种超常的感受
力和善于逻辑思考的潜质影响了他的观察方式,也影响了他
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塞
尚的作品总是充满了一种结构上的逻辑力量。“不管多么朦胧,
他总是能够看见帷幕背后那更投合他最真切情感的结构和逻
辑。”([8]第78页)


不仅如此,塞尚和格罗登迪克都具有跨越已知和传统直
接创造新事物的卓越本领。塞尚开创了现代主义艺术,但从
传统绘画的标准来看,他却并没有古典大师们那样深厚的造
型功底。同样地,格罗登迪克在创立现代代数几何的时候,
如塞尔所说:“他的经典代数几何知识实质上等于零。”([13])
这些事实的颠覆性在于,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新事物和旧事
物之间的关系未必一定是一种包含关系,一般来说,还可能
是一种相交甚至不相交的关系。3 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位开
创新事物的“现代”大师,未必就一定得先是一位谙熟旧事
物的“古典”大师。格罗登迪克的观点则更为惊世骇俗,他
在素有“现代代数几何的圣经”之称的《代数几何原理》的
前言中一开始就写道:“这本书的目的是对代数几何学的基础
做一番探讨。原则上不假设读者对这个领域有多少了解,甚
至不主张读者具有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知识的话也很
有好处,但有时(比如习惯于从双有理的观点考虑问题的话)
对于领会这里将要探讨的观点和方法或许是有害的。”([15])
4 显然格罗登迪克的意思是:任何知识都具有内在的约束力,
以往的知识无疑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但是由以往的知识所
具有的内在约束力造成的思维定势同时也构成了理解新知识
的障碍,这也因此彰显了创新的艰难和可贵。人类科学史上
的许多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仅从“无理数”和“虚数”
的名称的含义就能体会到,当初人们在理解这些全新概念时
由已知的“有理数”和“实数”概念所具有的内在约束力所
产生的理解上的障碍。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有
着极高的艺术修养的人都长时间不能理解塞尚的艺术。这在
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那里表现得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
终生都理解不了塞尚的艺术。5


[ 性格 ] 塞尚和格罗登迪克都是有着“喜欢直接表达情
绪的”、“单纯的”、“非黑即白”的极端性格的人物。从《塞
尚传》([12]) 可以知道,“塞尚的性格急躁、不安定和容易
感动”,“固执己见”,“难以接受劝告”。正如塞尚的挚友、
著名的法国作家左拉所说 :“要向塞尚证明什么,就像试图
劝说圣母院的尖塔跳夸德里尔舞一样难……”([8] 第 13 页 )
塞尚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相当直接,“偶尔听到过分与自己
相反的见解,便突然站起来,也不向谁讲一声,返身就走,
以代替回答”。([12] 第 45 页 )“塞尚的气质常常动摇于一个
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之间。”([12] 第 136 页 ) 而格罗登迪克,
如瑞本鲍姆 (Ribenboim) 所说,有时“会变得非常极端”。
不过,与塞尚相比,格罗登迪克的性格更为外向。凯琳 • 泰
特 (Karin Tate) 回忆说:“格罗登迪克乐于享受快乐,他很有
魅力,并喜欢开怀大笑。但他也可以变得很极端,用非黑即
白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容不得半点灰色地带。另外他很诚实:
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总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 他不假
装任何事情。他总是很直接。”([13])


[英雄主义] 塞尚和格罗登迪克都是富有激情、梦想做
大事情、并且有着“不顾一切的勇气”的顽强的英雄式人
物。在IHES6 的“英雄岁月”里,“格罗登迪克全身心地投
入到数学中。他非凡的精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对自己观点的
顽强坚持,产生了思维巨浪,将很多人冲入它的奔涌激流
中。他没有在自己所设定的令人畏惧的计划面前退缩,反而
勇往直前地投入进去,冲向大大小小的目标”。“他一个人让
那时候世界上所有在代数几何领域中认真工作的人都很忙
碌,”([13])他一个人对代数几何这个领域的完全控制,如同
康德对他的批判哲学的沉思,持续了长达12年的悠久岁月。
而塞尚,正如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所说:“很明显
是一个天才的男人的性格,就像大多数激情的英雄崇拜者所
向往的那样。”([16]第33页)塞尚有着“英雄般的、几乎存
在主义式的形象”。([17]第3 页)但是,与格罗登迪克有所
不同,塞尚的英勇中却同时包含着一种神经质和自我怀疑。
这既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与后天的影响因素有关。首先,这
与塞尚的生活背景有关。实际上,按照雷华德的说法,塞尚
的性格是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塞尚的一家在埃克
斯始终是被地方贵族藐视、被市民摈弃的外乡人。这一点“无
意识中影响了未来的画家、高傲而富有感性的孩子。不管怎
样,这无疑会加剧他那有自我封锁倾向的性格”。([12]第11
页)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因素。塞尚的这种神经
质和自我怀疑更多是与他所从事的艺术事业的高度探索性和
高度不确定性以及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有关。事业具有对性格
的改造力量。用梅洛-庞蒂的话来说就是,这“应用他的创
作意图来解释”。([11] 第 54 页 ) 格罗登迪克 38 岁时获得了
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可谓誉满全球。而塞尚却完全不同。
他崇高的艺术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他去世多年以后。而“他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所创作的杰作”对他“那不断增长的身
后名望的最终凯旋”的预示,却是建立在长期遭受一连串的
屈辱和失败的悲剧基础之上的。“他的作品为我们记录了这
一悲剧的展开过程。”([8] 第 8 页 )弗莱写道:“他没有那种
直接抓住一个理念并以某种强化手段将它栩栩如生地表达出
来的才华;直到最后完成,他似乎才能领会他自己作品的主
题;在他的表达背后仿佛总存在某种潜在之物,某种只要可
能他就会一直想要抓住它的东西。……”([8] 第6页 ) 这使
得他“比任何人都没有自信。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探索他的道
路,要不是他的试探证明了在面对难以捉摸的主题时,他总
有那么一股不顾一切的勇气的话,我们就只能说他是胆怯的
了”。([8]第6页)德国学者阿德里亚尼(Gotz Adriani)论述道:
“只是到接近其事业的晚年时,他才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自己
的道路的正确性。……他是一个彻底的不妥协者,与此同时
又高度地犹豫不决。他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志力……。”([8]
第 14 页)他的“英雄般的崇高性”使他成为“19 世纪法国
艺术史上的、个人技艺大战庸众的令人战栗的史诗的主角”。
([8]第205页)


[历史影响] 我们不知道格罗登迪克会不会在塞尚身上
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我们知道,两者都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塞尚是引导历史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格莱兹与梅津杰),他的“想要客观地观察世界的真诚决
心”([7] 第 6 页 ) 开启了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毕
加索在表达他年轻时对塞尚的仰慕之情时曾说 :“塞尚是我
唯一的导师!……塞尚好像是我们大家的父亲。”([9] 第 152
页 ) 莫里斯 •德尼(Maurice Denis)还曾经专门画过一幅题
为《向塞尚致敬》的油画,在画中,艺术家们围着一幅曾经
为高更所珍藏的塞尚的著名静物画《高脚果盘》,以示对塞
尚的敬意。在整个艺术史上,大概只有像达芬奇 7 和伦勃朗
这类的大师堪与塞尚比肩。同样地,“格罗登迪克的工作则
对现代数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更广范围说,它位列于 20
世纪人类知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中”。([13]) 杰克森甚至将格
罗登迪克比作爱因斯坦,他说:“格罗登迪克的成就可以和,
比如说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的相提并论。他俩中每一个都开
启了革命性的新观点而改变了探索领域,而且每一个人都寻
求现象间最根本的统一的联系。”([13]) 然而,在笔者看来,
格罗登迪克,这位“现代代数几何学的上帝”,倒更像是一
位引导现代数学历史的“塞尚”!


3. 格罗登迪克的Motive


现在我们来着手分析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首先,应
当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格罗登迪克于 1964 年提出了 Motive
理论,但是,格罗登迪克自己却从未正式发表过任何关于
Motive 的文章。最早发表论文介绍 Motive 理论的是曾亲
受业于格罗登迪克的数学家曼宁 ([6])(1968)、德马泽 (M.
Demazure)([19])(1969) 和 克 莱 曼 (S. Kleiman)([20])(1970)。
此后,Motive 理论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持久的“哲学式”
的影响已遍及许多领域,后续研究可谓浩若烟海。全面详
述整个 Motive 理论的历史和思想演化恐非易事,也超出了
笔者的学养。因此,我们仅限于论述格罗登迪克的原始的
Motive 理论。


[魏依猜想与 Motive] 首先,格罗登迪克为什么要研究
Motive 呢?这需要从著名的魏依猜想说起。1949 年,由于
受到黎曼的文章的启发,魏依研究了定义于特征 p 的有限域
上的代数簇 V 的 Zeta 函数,以计算 V 上在此域及其有限扩
域上的有理点的个数。在曲线和阿贝尔簇两种情况下,魏依
证明这种 Zeta函数满足性质:1) 是有理函数;2) 有函数方程;
3) 零点和极点有某种特定的形式。这是经典黎曼猜想的类
比。魏依猜想即是问,对于一般射影非奇异代数簇上的 Zeta
函数,这些性质是否还成立。此后,魏依自己用一种当时尚
不存在的特征 p 的有限域上的代数簇 V 的系数为特征零域
的上同调,即后来的“魏依上同调”,重新叙述了他的猜想。
这样,只要能定义出这种“魏依上同调”,就至少可以证明
魏依猜想的大部分。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数学家们的许多
尝试都意在寻找魏依上同调。魏依猜想的惊人之处在于,它
给出了代数几何与拓扑之间的联系,它“隐含着的洞察力所
激发的巨大期望就是拓扑空间的上同调方法可以适用于簇
与概型。这个期望在很大程度上由格罗登迪克及其合作者的
工作实现了”。([13] ) 最终,在 1960 年,格罗登迪克定义出
了系数为 l-adic 域 的平展上同调 (étale cohomology),还
定义出了晶体上同调(crystaline cohomology), 并证明这种上
同调即满足魏依上同调的要求。这样,格罗登迪克就证明了
魏依猜想的前两部分。对于魏依猜想的第三部分,格罗登迪
克并没有试图直接去找出证明,而是转向了更为宽阔的视
野。首先,格罗登迪克提出了 Motive 理论,然后,在此基
础上形成了他著名的“标准猜想”。8 这样,如果能够证明“标
准猜想”,那么“人们就可以通过用簇的 Motive 理论替代曲
线的雅可比,来将魏依关于曲线情形的魏依猜想的证明扩展
到任意维的代数簇情形”,([1]) 即可推出魏依猜想。


[Motive 的来源 ] 格罗登迪克所定义的魏依上同调即为
系数是Q_ll-adic 平展上同调。随着素数l的变动,会给
出性质完全不同的域Q_l上的上同调,这样我们就有太多(无
穷多)的上同调理论。人们自然会问,是否能类比于代数拓
扑学中的Q系数上同调,在代数几何中也建立起一种Q系数上同调,
以诱导出所有的 l-adic上同调呢? 但是很不幸,
可以证明在代数几何中这种Q系数上同调并不存在。可是,
尽管Q_l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们却毕竟具有着明显的构
造上的类似性。对于不同的l 所产生的定理,形式上是完全
一样的。所以,应该存在一种不依赖于的东西。正如米尔
尼 (Milne) 所说,既然“不存在一种Q_l- 上同调理论以诱导
出格罗登迪克所定义的所有这些不同的上同调理论,但是我
们又如何阐释种种迹象都显示其似乎存在这一事实呢?格
罗登迪克的回答是Motive 理论”。([1])


[什么是 Motive ?] 我们用格罗登迪克自己的话来回答
究竟什么是 Motive。1964 年 8 月 16 日,格罗登迪克在给塞
尔的信中写道 :“我称为 k 上的‘Motive’的是指像 k 上代
数概型的 l-adic 上同调群一样的东西,但却认为其与l无
关, 它具有‘整’结构或暂设有‘Q’结构,它由代数链理
论导出”,([1]) 也就是说,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 就像是一种
类似于,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在代数几何中不存在的
具有有理系数的上同调一样的东西,它将会以某种方式或
某种关联,把所有的 l-adic上同调都“诱导”出来。这样,
Motive 就起码应该具有某种与上同调类似的“广义的”向
量空间结构。


具体地讲,若记M(k) 为由 k 上射影簇范畴 V(k) 构
造出的 Motive 范畴,那么 M(k) 应该是一个阿贝尔范
畴(粗略地讲,就是关于态射的核与像封闭),并且函子
V(k)→M(k)给出泛上同调理论。为此,最经济的办法就是,
直接扩大范畴V(k),使其满足这些要求。这需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由于和一般拓扑空间相比较,代数簇之间的
态射不如拓扑空间之间的连续映射那么多,所以需要扩大
V(k) 的态射范围,具体地,就是将 V(k) 态射替换为Q-对
应 (correspondence) 的等价类,这里的等价关系选取为最粗
的,即数值等价 (numerical equivalence)。这样就得到的新范
畴,记为 CV(k)。 第二件事情是,由于 CV(k) 并不是阿贝
尔范畴,而为了使 Motive 能诱导出所有的l-adic 上同调, 那
么就希望能将CV(k) 扩大改造成某种“近似的阿贝尔范畴”。
这也就相当于要求这“近似的阿贝尔范畴”至少应该含有某
些态射的核和余核。为此,格罗登迪克借用了当时马克斯 •
卡鲁比 (Max Karoubi) 在他的博士论文里刚刚提出不久的所
谓的“幂等元完备化” (idempotent completion)的想法。具体
地讲,9 就是将投射算子(即幂等对应)的核与像都添加到
CV(k) 的对象中,这也称为范畴 CV(k) 伪阿贝尔化。这样
就得到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 范畴,记为Mnum(k)。


如此构造的 Motive 范畴不依赖于上同调且是半单阿贝
尔的( 这后来已被仰森 [U. Jannsen] 无条件地证实)。但是,
现在的问题是,Mnum(k) 没有上同调实现。另一方面,如果
我们预先固定一个魏依同调,然后在上述构造过程中,将
V(k) 态射替换为 Q- 对应 (correspondence) 的关于此同调
的同调等价类,那么如此构造出来的 Motive 范畴Mhom(k),
即同调 Motive 范畴,具有上同调实现,但是显然此范畴却
依赖于预先选取的魏依同调。此外,如果采用有理等价关
系 (rational equivalence),10 则相应可定义出 Chow Motive
范畴 11 Mrat (k),其优点是不仅给出泛上同调,而且许多类
似的上同调函子,如绝对 l-adic 上同调,德林 - 贝林森 (A.
Beilinson)( 绝对霍治 [Hodge]) 上同调等等,都可以因子通过
(factor through)Mrat (k), 但是,“使用有理等价的明显的缺点
是Mrat(k) 不是(甚至也不能猜想是)阿贝尔范畴”。([20] )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格罗登迪克提出了著名的猜想:数值等
价等于同调等价。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这个猜想至今仍是
不可接近的。


[Motive 的深层结构 ] 在曲线情形的魏依猜想的证明
中,魏依的主要想法是引入曲线的雅可比并将其用作一阶
上同调的抽象替代。这就是说,本质上曲线的 Motive 就是
曲线的雅可比。从这种角度来看,正如克莱曼所说:“Motive
理论是格罗登迪克对魏依的想法的系统推广”([20]), 更确
切地,如舒尔 (A.J. Scholl) 所说 :“格罗登迪克引入 Motive
的一个原因就是将其看作是曲线的雅可比的高维类比。”([21
]) 但是,尽管如上所述 Motive 的作用相当于我所期望的抽
象的有理上同调,正如克莱曼指出的,“Motive 上同调比抽
象版本的有理上同调含有更多的信息”。实际上,格罗登迪
克探索了 Motive 的更多的“深层结构”。对应于被 Motive
实现的上同调环的分次结构,格罗登迪克推想 Motive 应该
隐含着一种类似的分次结构。为此, 他提出了另一个著名
猜想,即 :每个 Motive 都应该有一个直和分解,并且通
过这分解的直和项可以实现出已给空间的所有阶数的上同
调。不仅如此,后来荷兰数学家穆勒(Murre)甚至认为([1]),
格罗登迪克所猜想的关于(数值)Motive 的分解对 Chow
Motive 也应该正确。由此,从直和项中应该进一步读出“皮
卡簇”、“阿尔本尼簇”等更深入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看
做是 Motive 的“深层结构”。这个猜想与上面提到的猜想
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格罗登迪克的梦想”。这个梦想
可由“标准猜想”导出。但是,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格罗
登迪克在试图证明“标准猜想”时,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
最严重的问题是 :“如何构造足够多的代数闭链。”“标准猜
想”至今也未被证实,所以,格罗登迪克的梦想至今也就
未能实现。但是,正如“在他关于他数学工作的简短回顾中,
格罗登迪克写道,构成它的精华和力量的,不是大的定理,
而是‘想法,甚至梦想’”。([13])


[Motive 的实现 ] 由上所述,人们自然不能再期望
Motive能像在代数拓扑中那样诱导出所有 l-adic上同调,
那么 Motive 是如何把所有的  l-adic 上同调都“诱导”出来
的呢?这也就是相当于问,Motive 与 l-adic 上同调的关系
是什么?这正是 Motive 理论中最奥妙和最出人意料的部分。
Motive 与上同调关系就是所谓的“实现”(realization)关系!
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 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这“实现”关系
中。那么,什么是“实现”? 对此,我们前面所引述的曼宁
关于 Motive 的“实现”的描述是极为精辟的 :“ 为了保持
Motive 的生命强度,显然实现应该是一个函子。” ([6]) 也就
是说,Motive(范畴)是通过函子实现为上同调群(阿贝尔
群范畴)的,更具体地说,Motive 的结构和 Motive 间的关
系(即态射)通过函子被投射到上同调群上去,也即,函子
保持了Motive 的“生命强度”。


用更为哲学的话来说,Motive 的实现就是对 Motive 的
性质的显现。Motive是很形式化的东西,对其我们所知甚少。
但是,Motive 有很多实现。正如法国数学家苏雷 (C. Soulé)
所说 :“Motive 也可以被‘实现’为伽罗华表示、霍治结构
和模形式。许多最深刻的猜想(泰特猜想、霍治猜想、朗兰
兹 [Langlands] 猜想)本质上即是说 Motive 的这些表示都是
忠实的 :在 Motive 的表示上看到的性质对 Motive 本身也是
对的。”
12 也就是说,我们恰恰是通过Motive 的不同“实现”
来把握 Motive 的,或者说,来侧显出Motive 的性质。同时,
这也告诉我们,通过这些实现,Motive 理论和数学中公认
的最重大的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说,Motive 理论位
于现代数学的中心地带。这也是为什么 Motive 理论会受到
普遍的关注的原因。


现在,如果我们把格罗登迪克的 Motive 及其实现的关
系总结起来,就会得到如下诱人的图形:


                    Motive
     Motive 函子
            空间        实现(函子)
           上同调函子
                                         上同调


关于这个图形的理解还可参见文献[22]。


4. 塞尚的母题


现在,我们转向分析塞尚的母题。我们是通过分析格
罗登迪克的 Motive 及其实现来把握 Motive 的。同样,与其
说我们要分析的是塞尚的母题,不如说,我们要分析的是由
塞尚的母题及其实现所构成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实际上,这
相当于说,我们要分析的是整个的塞尚绘画艺术。然而,塞
尚的艺术深刻而复杂,要想用如此几页纸来全面地论述塞尚
的艺术,不仅不合理,而且也不现实。实际上,我们在此所
要做的是,在弗莱的名著《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中所给出
的基本的概念框架下, 13 将其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对塞尚
艺术给出一种概括的本质上属于形式主义的分析,这其中包
含了笔者对塞尚艺术的一些探索性的看法。


[1872 年的转折 ] 塞尚的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
同的时期,塞尚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变化。一般认为,1872
年以前属于早期,1872 年到 1880 年属于印象派时期,1880
年到 1890 年属于成熟时期,1890 年以后属于后期,其中,
公认的转折点是 1872 年。因为,在此之前,按照弗莱的说
法,塞尚的“视觉和理解力都还因为浪漫狂热而受蒙蔽,他
还来不及消化伟大的巴洛克画家的景观给他带来的狂迷”,
([8] 第 73 页 )“在所有的作品里,他都想要实现内心视觉”。
([8] 第 27 页 ) 用梅洛 - 庞蒂的话说即是,他“注重表现出
动作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其可见外表”。([11] 第 43 页 ) 因此,
他“从来没有以一种耐心而又专注的眼睛打量过实际生活”。
([8] 第 75 页 )而在此之后,在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 的教
导下,塞尚“渐渐从他那想要以辉煌灿烂的浪漫主义的著名
大师,以绚丽夺目、摄人心魄的幻想艺术的创造者的风暴来
征服世界的年轻梦想中醒来。……他终于开始利用他的真实
天赋,亦即对不管什么样的现象的实际视觉反映的那种异乎
寻常的感受力”,([8] 第 71 页 )“耐心彻底地分析大自然呈
现在……眼睛面前的色彩感知的织体”。([8] 第 77 页 )“从
这一刻开始,‘母题’,亦即来自可见世界的概念,在他不知
疲倦的精力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8] 第 76 页) 14


我们在此将要论述的塞尚艺术是泛指塞尚成熟时期的
艺术,特别是,我们更关注他在晚年的信件中所表述的艺
术观念。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塞尚在艺术中想实现的
最终目标从各方面来说都不是一个开始就在实践意义上完
全清楚的东西。一方面,如梅洛 - 庞蒂所说“他的作品只是
对绘画的不断尝试和不断接近”([11]第 40 页 ),另一方面,
如“现代主义的设计者和机智的操纵者”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所说 :“他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画要走向何方又
是多么不确定。”([23] 第 57 页 ) 他只是“如同祭司一般”
的全部皈依,在不懈地探索中缓慢成长的,直到晚年,塞尚
的思想才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母题]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母题。 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不
同的领域中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大致上来说,它的意
思是:一个反复出现在作品中的东西。相对于主题来说,母
题更具有一种客观性。而我们在这里理解的塞尚的母题也
称为“自然母题”,就是那些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东西,
譬如,风景、人物肖像、静物等,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
塞尚的母题,可理解为可见世界的一组视觉对象。塞尚的最
典型的母题是圣维克多山、苹果、骷髅、花束等。塞尚总是“寻
找最适合他的绘画才能的”自然母题。在学者夏皮罗 (Meyer
Shapiro) 看来,塞尚对其自然母题的选择是有其他目的的,
譬如,对塞尚来说,苹果母题有着心理层面的含义,它象征
着女人体。([9] 第 163 页 ) 另外,“基于对选择静物的意义
的特别关注,夏皮罗提出由于组成静物的物体可以在现实中
自由安排,它们与一种艺术自由的认识相关,”([2] 第 250 页 )
进而,这种坚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作者的权利带有社会解放
和政治独立的寓意。([2] 第 142 页 ) 本文不打算深化这方面
的讨论。我们的主要关注点是,塞尚的母题是如何实现的。







1 何昌林 (1940-2009),江苏宜兴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员,
音乐学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青岛市京剧团
作曲兼指挥。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获硕士学
位,同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何昌林先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理论特别
是古代曲谱的研究,曾发表《燕乐二十八调之谜》、《天平琵琶谱
之译解研究》、《敦煌琵琶谱之考、解、译》等影响深远的论著,
尤以曾译解唐传古谱《秦王破阵乐》而著名。1981-1988 年何昌林
先生发起并主持了四届华夏之声音乐会。中央电视台曾依据何昌林

先生译解编配的唐传古谱录制大型电视专题节目《火凤乐舞》。


2 通观塞尚的作品,大致可以断定:在以山为母题的作品中,

塞尚一生中只画过圣维克多山。


3 实际上,对于非交换几何,数学家们正是这样理解的。


4 这里我们使用了北京大学周健博士的译文。


5 塞尚追求作品的内在和谐,但他却不是唯美主义者,他的作
品在许多时候呈现出来的不仅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美,甚至初看起
来相当的丑陋。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丑陋构成了唯美主义者的观赏障
碍。我们认为,仅凭学院主义的绘画造诣对理解像塞尚这样的画家
的作品,或许不仅所助甚微,按照格罗登迪克的惊世骇俗的观点,
有时甚至作用是负面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由徐悲鸿的老师达仰
(Pascal-Adolphe-Jean Dagnan-Bouveret)这种上承卡巴奈尔(Alexandre
Cabanel) 的古典派画家为徐悲鸿培育出的审美之眼所产生的内在约

束力会阻碍他理解塞尚艺术中隐藏在“乍一看令人讨厌([8] 第 91
页)”的“笨拙与尴尬”的外表下的那种陌生的“造型构思品质([8]
第 91 页)”。所以,他才会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塞尚等“之画
一小时可作两幅”, 怒斥塞尚的作品为“无耻”,甚至把塞尚比作“乡
下人的茅厕”,而称达仰为“大华饭店”。(参见《徐悲鸿文与画》,
徐悲鸿著,华天雪注析,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这些激烈的言辞
不禁会使人想起左拉在小说《杰作》中对 1874 年第一次印象派画
展的描述:“女士们用手帕掩着嘴不住地笑,先生们大笑得腹痛。

这是一个哄笑的漩涡,在觉得滑稽可笑的群众中逐一传遍。不久进
入高潮,……不管美丑,全部成了哄闹……谁都交叉双臂,笑得跌
倒……大家指着画互相叫喊……。”([12] 第 65 页 ) 然而,这些激
烈的言辞并不是出现在1874年,而是出现在1929年,那时即使“长
期坚持不接受塞尚”并认为塞尚的作品“永远不可能在公共美术馆
展出”([8] 第 91 页 ) 的最为顽固不化的法国政府,也已经改变了对
塞尚艺术的态度。这也说明,这些激烈的言辞离着“意识到其第一

反应的错误([8] 第91页)”是多么的遥远。


6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


7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塞尚不喜欢“文学式的绘画”。塞尚认为:
绘画的效果应该“靠颜色而不靠文学手段达到”。([18]第14页)因此,
塞尚并不欣赏达芬奇这样的画家,他认为:“像达芬奇那样的手法,

那……成了文学了。”([18] 第41页) 8 此猜想几乎同时也被彭比里(Enrico Bombieri)独立提出。


9 2011 年春天,在南京大学举办的“代数 K- 理论及其应用
国际会议”期间, 笔者曾经就此事请教了马克斯 • 卡鲁比教授。
会议之后,卡鲁比教授给笔者写下了这段史实:When I started to
write my PhD thesis in 1964/65, I showed the first version of it to
Grothendieck since I was visiting the IHES very often at this time. He
then learned from me this notion of “idempotent completion” which
I used to define the category of vector bundles. More precisely, the
idempotent completion of the category of trivial vector bundles is the
category of ALL vector bundles (on a compact space or a topological
space of finite dimension).


10 熟知有:有理等价⊆同调等价⊆数值等价。


11 Chow 即指杰出的现代数学家、代数几何学大师周炜良(1911-1995)。


12 2002年10月24日苏雷给笔者的信件。


13 学者沈语冰在文献 [17] 中给出的疏理使得弗莱的概念框架
变得更为清晰,此疏理构成了笔者论述的基础。


14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塞尚艺术风格变化的连续性。实际上,
塞尚的画风从来都是不稳定的,同一个时期会有许多不同的画法。
在 1872 年以前的作品《劫持》中,我们看到的是普桑 (Nicolas
Poussin)的《阿卡迪亚的牧人》中的那个给人印象深刻的结实的脊背,
而在《汤豪泽序曲》中看到的那种近乎平面效果,很难说就一定是
巴洛克风格。1872年以后,塞尚的艺术呈现出了“以色造型”的特点。
这可用《松石图》来说明。当长时间地注视该画时,就会发现画面
中纠缠在树叶、树枝周围和天空之间初看似乎有点纷乱的蓝色会产

生生动的景深效果,这是纯粹的色彩效果,并非由素描造型所致。
因为,如果把该画拍成黑白照片,就会发现,由那些蓝色产生的景
深效果会立刻消失。1872年以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是过去孕育的
观念的明确化及内在逻辑延伸。实际上,我们在塞尚的许多早期作
品中能感受到画面的“浮雕感”。在《宴会》中,看到人物的失真,
桌面中央的黄色花瓶和左下方的蓝色花瓶明显的不合透视。在更早
的作品《春》中,画面右上方的大花瓶也是明显的不合透视。这种
变形显然是因为考虑到了画面的和谐。弗莱也注意到,印象派“这
个团体中更伟大的心灵(指塞尚—笔者注)一开始就试图从这些经
验中描绘出崭新结构的基础。”([8] 第 47 页 ) 既然是从“一开始就
试图从这些经验中描绘出崭新结构”,人们自然要问:这些“崭新
结构”自何而来?其实,塞尚几乎很少有纯正的印象派作品,这显

示了1872年以前的艺术风格的内在力量。






画面




《Motive上同调讲义》的封面


圣维克多山(塞尚, 1904-1906年)


沃拉尔肖像(塞尚,1899年)


宴会(塞尚,1870年)


松石图(塞尚,1897年)


劫持(塞尚,1867年)


汤豪泽序曲(塞尚,1869-1870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7:33:26 | 只看该作者
格氏的这个惊世骇俗观点有意义有意思,说明了fresh eyes的重要性
但这一观点对大众而言可能是较为误导的:

很少有人有格氏他自己有那么天才的脑袋。格氏之不世天才
让他能够在“他的经典代数几何知识实质上等于零。”(J-P Serre语)
的情况下从无到有地建立现代《代数几何》的基础和体系。

但对多数人来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虽然他自己开始时的知识代数几何知识实质上等于零,
但他实际上很快(几下子?)就悟到其中的大部分真理和实质性部分。
正如庞家莱所说:

思想就像漫漫长夜中的一道闪光,而这闪光就意味着一切。

“Thought is only a flash in the middle of a long night, but the flash that means everything.”



同样地,格罗登迪克在创立现代代数几何的时候,
如塞尔所说:“他的经典代数几何知识实质上等于零。”([13])
这些事实的颠覆性在于,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新事物和旧事
物之间的关系未必一定是一种包含关系,一般来说,还可能
是一种相交甚至不相交的关系。3 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位开
创新事物的“现代”大师,未必就一定得先是一位谙熟旧事
物的“古典”大师。格罗登迪克的观点则更为惊世骇俗,他
在素有“现代代数几何的圣经”之称的《代数几何原理》的
前言中一开始就写道:“这本书的目的是对代数几何学的基础
做一番探讨。原则上不假设读者对这个领域有多少了解,甚
至不主张读者具有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知识的话也很
有好处,但有时(比如习惯于从双有理的观点考虑问题的话)
对于领会这里将要探讨的观点和方法或许是有害的。”([15])
4 显然格罗登迪克的意思是:任何知识都具有内在的约束力,
以往的知识无疑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但是由以往的知识所
具有的内在约束力造成的思维定势同时也构成了理解新知识
的障碍,这也因此彰显了创新的艰难和可贵。人类科学史上
的许多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仅从“无理数”和“虚数”
的名称的含义就能体会到,当初人们在理解这些全新概念时
由已知的“有理数”和“实数”概念所具有的内在约束力所
产生的理解上的障碍。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有
着极高的艺术修养的人都长时间不能理解塞尚的艺术。这在
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那里表现得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
终生都理解不了塞尚的艺术。5



引自上文:

格罗登迪克的Motive与画家塞尚的母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7:19 , Processed in 0.0649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