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维最“凉薄”的一首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心词韵





独坐窗前,看天边流云从金黄渐次染成绛紫,最终融入青灰的雾霭。

这般景致总让人想起王摩诘笔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也想起白乐天那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宽慰。

那位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佛王维,字摩诘,盛唐最通透的文人之一。

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历经宦海沉浮,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因陷贼任官论罪,终在晚年选择半官半隐于辋川别业。

他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亦是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风清澹空灵,却总在淡泊中蕴藏深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尽山居的静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勒边塞的壮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离别的深情。

而《酌酒与裴迪》这首七律,诞生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彼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依然动荡,政治环境持续恶化。

挚友裴迪前来探望,面对世道艰险,难免愤懑难平,王维斟酒相劝,以这首诗回应友人的激愤。





native advertising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唐·王维《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开篇看似平淡的劝酒,实则蕴含深意。

一个“自宽”,道出人生真谛——真正的释怀从来不是依靠外界,而是源于内心的豁达。

将人情比作“波澜”,既形象又深刻,让人想起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温情背后,其实也暗藏着人世间聚散无常的无奈。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这两句将世态炎凉刻画得入木三分。

“白首”与“按剑”形成强烈反差,道出即使相交一生的挚友也可能反目成仇的残酷现实。

“朱门”与“笑弹冠”的对照,则揭露了权贵间的相互提防与虚伪应酬,这般清醒的认识,若非亲身经历,绝难写得如此深刻。

最妙的是“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表面写春日景致,实则暗喻人生境遇。

“草色”经雨而润,恰如人在困境中成长;“花枝”欲动却畏寒,正如人在机遇前犹豫,细雨与春风,本是滋养万物之力,却也可能成为阻碍。

结尾“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将世事比作“浮云”,既道出世事变幻的本质,也暗含超脱的可能。

“高卧”不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精神的超然;“加餐”不只是肉体的滋养,更是对生命的热爱。

木心曾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失望,不妨想想王维的劝慰:

人情固然如波澜起伏,世事固然如浮云变幻,但若能保持内心的澄明,便能在纷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窗外的云已完全隐入夜色,远处有星子开始闪烁,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与王维的“高卧且加餐”何其相似。

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会释怀,在纷扰中保持清明,便真正读懂了这首千年前的诗,也读懂了生活本身。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7 12:13 , Processed in 0.0621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