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最具滋味的一首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心词韵





细雨斜风过后,空气里浮动着草木初醒的气息,晨光从云隙间漏下,洒在疏疏落落的柳枝上,像给河滩披了层薄纱。

这般光景,让人想起王维笔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也暗合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

木心曾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在这看似矛盾的境界里,藏着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于喧嚣中寻静谧,在平淡里品真味。

那位将这般境界化作文字的,正是北宋文豪苏轼,他的一生仿佛一条奔涌的长河,时而激越,时而平缓。

历经乌台诗案的惊涛骇浪,又在黄州贬所度过四年多的谪居岁月,这位才子早已将人生的苦涩与甘甜都沉淀为通透的智慧。

元丰七年,当他终于离开黄州,赴任汝州途中行至泗州时,那颗饱经沧桑的心,终于寻得了片刻安宁。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宋·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起笔便勾勒出冬日将尽、春意初萌的微妙时节。

风是斜的,雨是细的,寒意也是浅浅的,像水墨画里淡淡的远山。

最妙是“媚”字——淡烟疏柳本是无情物,一个“媚”字却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仿佛草木也有了灵性,懂得在初晴的河滩上舒展腰肢。

再看“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这是全词最见功力的部分。

乳白色的茶汤上浮着细密泡沫,嫩绿的春蔬盛在盘中,简单的饮食被描绘得如此诗意盎然。

“浮”字既写茶汤的质感,又暗含时光流转的轻快;“试”字则透出几分孩童般的好奇与欣喜。

这首《浣溪沙》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岁暮,刚刚脱离最困顿的黄州时期,苏轼的心境如同出笼的鸟儿,一路上游山玩水,重新发现了生活的可爱。

在泗州小驻时,他写下了这首看似闲适、实则蕴含深意的词作。

表面是记游,内里却是对人生滋味的深刻体悟。

后来他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休养,这份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其实早已在这首词里埋下伏笔。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七个字如清泉击石,叮咚作响,清欢,不是浓烈的情感宣泄,而是细雨润物般的持久感动。


native advertising




它可能是冬日里一碗热茶的温暖,春日里一盘嫩笋的清新,或是与知己对坐时的会心一笑。

苏轼历经荣辱浮沉后,终于明白:最珍贵的滋味不在珍馐美馔,而在粗茶淡饭里品出的本真;最动人的快乐不在喧闹场合,而在独对自然时的那份自在。

这种境界让人想起杨绛的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也如汪曾祺笔下那些寻常食物,经过文字的浸润,都焕发出独特的光泽,真正的智慧,往往就藏在这些平淡如水的日常里。

河滩恢复了宁静,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与晚霞融成一片。

不必追逐轰轰烈烈,不必渴求万众瞩目,只要心中存一份淡然,便能在最寻常的日子里,尝出生命最本真的滋味。

风轻云淡的日子,一茶一饭的温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恰恰构成了人生最坚实的底色。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7 12:13 , Processed in 0.0646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