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酒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虹证明百年数学难题,预定了2026年菲尔兹奖?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6:37:35 | 只看该作者
王虹再获数学领域大奖


科技大满贯 2025-11-16


今年不断带来好消息的王虹又获奖了。此前我们已经报道了她两天内连获两项大奖的消息。昨天,我又梳理了下,在这两项大奖前后不久,王虹另外还获得了2个大奖,其中有一个可以说也是“分量”很重的一个奖,那就是著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奖(The Ostrowski Prize)。大概是在当地时间11月4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科学系在其官网公布了202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奖的获奖人,本次该奖授予了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研究所/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的王虹,她本次因“在调和分析领域的贡献,以及她与Joshua Zahl合作最近解决的三维Kakeya猜想”而获奖。


奥斯特洛夫斯基奖(The Ostrowski Prize)由奥斯特罗斯基基金会于1989年起设立,通常每两年颁发一次。该奖旨在表彰在纯粹数学及数值数学基础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以此推动数学科学的发展。该奖对获奖人没有年龄限制,主要奖励做出了突出成就的数学家。


该奖的历史获奖人里面多位后来获得过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科学突破奖和邵逸夫奖等大奖,以往获奖人里面有:Jean Bourgain 、Andrew Wiles、Peter Sarnak 、Peter Scholze和Akshay Venkatesh等,应该说该奖的含金量还是相当足的。此前仅有陶哲轩和张益唐两位华人学者曾获该奖,王虹成为了第3位获奖华人,也是首位中国籍获奖人。


据了解,本年度的颁奖典礼将在当地时间的11月21日进行,届时王虹的博导Larry Guth将宣读颁奖词。另外,顺便提一下的是,该奖上一届(2023年)的获奖人是加拿大数学家,明年菲尔兹奖的大热门之一的Jacob Tsimerman。他近2年不仅收获了多个重要级奖项,今年更是收获了多个院士称号,还成为了明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唯一一名40岁以下的1小时报告人,应该说他明年希望蛮大的。       


除了The Ostrowski Prize,此前我们已经报道王虹在10月27日和28日,接连获得了有着“华人菲尔兹奖”之称的ICCM数学奖金奖和诞生了多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塞勒姆奖。而其实在此前,王虹还收获了一个专为女性数学家设立的大奖,那就是2026年美国女性数学协会(AWM)的Sadosky Research Prize in Analysis(萨多斯基分析学研究奖)。她本次因“引入突破性思想解决调和分析核心问题而获此殊荣,特别是在傅里叶限制问题、挂谷猜想及几何测度论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奖。


AWM Sadosky Research Prize in Analysis设立于2012年,旨在表彰女性学者在职业生涯早期取得的卓越分析学研究成就。AWM高度评价王虹尽管仍处于职业生涯早期,但她的这些开创性工作,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傅里叶分析与几何测度论最具影响力领域的学术领袖之列。


随着进入9月以后,王虹密集收获了AWM Sadosky分析学研究奖、ICCM数学奖金奖、Salem Prize和The Ostrowski Prize四大奖项,也充分说明了王虹不仅在华人数学圈,而是在整个(全球)数学圈都是被广泛认可的。加之她今年同时成为了两所著名学术机构:纽约大学科朗数学研究所和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的双聘教授,应该说今年是她收获颇丰的。她所获这些重要荣誉,有的创造了华人首次,有的是中国籍首次;这也让她直接跻身华人数学界最顶级这一水平行列。1991年出生的王虹,目前才34岁,2026年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ICM)时她35岁,2030年的ICM她也才39岁,应该说我们对她是可以有所期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6 08:01:46 | 只看该作者
挪威这样一个现在才500万人口的小国的人民,对世界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也以自己的文明和个人举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敬重和欣赏。挪威人民不仅有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李 (李群的李)Marius Sophus Lie塞尔伯格Atle Selberg这样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数学家,不仅有阿贝尔奖 Abel Prize。

阿贝尔奖第一届至第五届颁奖时,伟大的挪威数学家塞尔伯格Atle Selberg还健在。但挪威阿贝尔委员会坚守了最高学术标准,把那几届的阿贝尔奖给了成就更高的塞尔(J-P Serre)、阿蒂雅( M. Atiyah)等,只是象征性地给了自己民族的塞尔伯格一个荣誉奖,不算正式奖。这就把阿贝尔将直接提升到了数学界的顶级奖诺贝尔奖的档次。塞尔伯格的成就很高。他是195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菲尔兹奖的两位获奖人之一。一般菲尔兹奖2-4名。那年有两个孔空缺。陈省身时年39岁(没超40岁),在那次数学会上作了一小时报告。


中国的邵逸夫数学数学奖的比阿贝尔将多,但档次没能到数学顶级奖,可惜。第一届数学奖不应该给陈省身,应该给塞尔(J-P Serre)、阿蒂雅( M. Atiyah)等。给了陈,档次就降了,现在数学界没有人认为邵逸夫数学奖是顶级数学奖。应该学挪威的样子,给陈一个荣誉奖,可以给双倍的钱,但不算正式奖



挪威国歌

sung by  Astrid S (Astrid Smeplass )

American Reacts to INCREDIBLE Live Performance of Norway's National Anth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xX2y3jchY




Norway's National Anthem will give you CHILLS | UEFA Women's Euro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lt6uvgXn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The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11

Demetrios Christodoulou &
Richard S Hamilton

迪米特里奥斯·赫里斯托杜卢 &
理查德·S·汉密尔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m_H9Jle4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Richard Hamilton | The Poincare Conjecture | 20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mCXcIt20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The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r0Lo66r4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The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20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OfcpDuDU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日本在国际三大数学奖中的获奖者


原创  张老九  言值无价  2025 年 10 月 9 日


2025 年 10 月,日本科学家中又增加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坂口志文因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发现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北川进则以合成化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摘得诺贝尔化学奖,引起了我们的许多感叹。


因为无知也因为好奇,我也想知道日本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毕竟数理化生是理工科基础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从数学界的三大奖项来看,日本也早已是现代数学的强国。


1、菲尔兹奖


作为 40 岁以下数学家的最高荣誉,日本三位得主均以颠覆性成果改写领域历史。


小平邦彦(1954):亚洲首位菲尔兹奖得主,以复曲面分类理论与小平消灭定理奠基现代复几何,其 “数学是宇宙语言” 的哲思影响深远。


广中平祐(1970):39 岁攻克 “特征零域奇点消解问题”,多步归纳法证明被称为 “数学史上最难超越的成就之一”。


森重文(1990):三维代数簇极小模型证明重构高维双有理几何,2025 年再获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延续学术传奇,而他正是佐藤幹夫的重要学术传承人之一。


2、沃尔夫奖


表彰终身贡献的沃尔夫奖,见证了日本数学的深度积淀,三位得主构建起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拓展的完整谱系。


小平邦彦(1985):罕见的 “双奖得主”,其提出的 “小平维数” 成为复流形分类核心工具,著作《复分析》全球沿用至今。


伊藤清(1987):“伊藤积分” 构建随机分析基础,为金融数学与量子物理提供关键工具,与陈省身同期获奖彰显国际地位。


佐藤幹夫(2003):创立超函数理论,解决偏微分方程奇异性难题;与伯恩斯坦合作发现伯恩斯坦-佐藤多项式;开创 D-模理论,为柏原正树攻克黎曼-希尔伯特对应难题奠定理论基石。


3、阿贝尔奖


2025 年阿贝尔奖授予 78 岁的柏原正树,标志着日本数学完成三大奖全满贯。他依托 D-模理论推广黎曼-希尔伯特对应,发明了晶体基结构,将量子群表示转化为图论模型。


4、中国和日本的差距


在国际数学界,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并称为数学界“三大奖”。日本在这三项大奖中均有斩获,展示了其在国际数学领域的坚实地位。


中国本土尚未产生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阿贝尔奖得主,这是中国从“数学大国”迈向“数学强国”过程中一个亟待突破的标志。


期待年轻一代中国数学家的崛起吧!


言值无价








作者: 重生888@


三位得主构建起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拓展的完整谱系


跟跑没有前途,创新才是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得主希钦:我可能不擅长奥数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


“我可能不擅长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近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奈杰尔·希钦在香港桂冠论坛 2025 上的坦诚之言,引起现场媒体一片唏嘘。






希钦因对几何学、表示论和理论物理学作出重要贡献,获得 2016 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自己在数学上也曾遇到过障碍,甚至一度因找不到研究方向而考虑放弃数学。


在希钦看来,对个人发展而言,必须接受专长的多样性。对学科发展来说,当前强调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固然重要,但也不应以牺牲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为代价,因为社会的发展依赖多元知识。


《中国科学报》:你是如何爱上数学的?遇到过困难吗?


希钦:我在中学时各科成绩都不错,最初想学工程学,后来发现自己对“为什么”更感兴趣,比如飞机机翼升力的公式是怎么来的。我不想只接受现成的方程,想探究根本原理。这种对深度理解的渴望,让我转向了纯数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路顺利。我在硕士阶段曾一度找不到研究方向,甚至考虑过放弃数学,去工程公司工作。幸运的是,我后来找到了一个适合的研究问题,才坚持下来。


遇到障碍很正常。遇到障碍时,你可以检查是否有错误、查阅文献寻找类似思路,或者干脆放一放,睡一觉再来——有时候灵感就在那时出现。


《中国科学报》:数学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希钦:好奇心很重要。我在第一次学习微分方程后就开始思考:控制有机体生长的方程是什么?学到的知识能否用到某个机械系统中?虽然我不是应用数学家,但这种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冲动,极大推动了我的学习。


另外,解出一道题带来的成就感是真实的;解不出也不代表失败,只是需要更多信息或换个角度。


《中国科学报》:很多人谈到“数学恐惧症”,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希钦:当谈到理解上的障碍时,我在数学的某些领域也经历过。我并非擅长数学的每一个领域。大学里有些科目我不喜欢,但幸运的是,考试可以选考,我刻意避开了一些科目。


就提升数学能力来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和鼓励机制,关键在于激发好奇心,而非制造恐惧。并非每个人都擅长数学,必须接受个人专长的多样性。


《中国科学报》:英国有没有类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或从小选拔“数学天才”的机制?


希钦:英国虽然也有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东欧国家。即便是英国奥赛集训营,也常由匈牙利等国有经验的教练授课。总体而言,英国没有将数学人才集中培养的制度化安排。至于这是好是坏,不好评判——我自己就从未经历过这类训练。


《中国科学报》:你参加过奥赛吗?


希钦:没有,我可能不擅长那种题型。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奥数类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在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领域的崛起?


希钦: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许多曾在欧美受训的中国数学家选择回国建立高水平研究团队,中国数学界与欧美机构的合作网络正在扩大。在研究层面,中国有大量有天赋的数学家,也设立了基础科学奖项,积极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期刊编辑,我审阅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论文,也经常邀请中国的审稿人,这说明中国具备数学专业知识和人才。不过,论文质量存在差异,有些非常优秀,有些则属于“增量式”研究。


《中国科学报》:数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希钦:数学正变得越来越抽象。今天的数学家倾向于用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思想。这带来一个挑战:当我们在咖啡桌旁讨论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日益艰深,有时甚至难以在脑中完整把握它们。


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借助计算机——不仅为验证,更为帮助理解、探索复杂概念。菲尔兹奖得主蒂姆·高尔斯就预测,10 年内这类计算机辅助证明可能会变得非常普遍。当然,这样做的一个缺点是消耗算力。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推动 STEM 教育的趋势?


希钦:我们生活在一个被 STEM 产物包围的世界——手机、互联网等无处不在。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科技产物,更好地分析接收的信息。所以,STEM 教育无疑非常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STEM 固然重要,但不应以牺牲人文、艺术等其他学科为代价,社会的发展依赖多元知识。不过,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亚洲国家,STEM 教育的重要性可能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前者正处于技术崛起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对 STEM 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中国科学报》(2025-11-14 第 2 版 国际)


原创  冯丽妃  中国科学报  2025 年 11 月 23 日  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1-28 15:39 , Processed in 0.05649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