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允炆逃亡时发现朱元璋密旨,痛哭流涕大喊:早拿出来,朱棣必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2 15:5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玲珑蜻小蜓





朱允炆继位后,心急如焚地开始削弱藩王的权力,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了湘王朱柏全家自焚的悲剧。朱元璋,一个从赤贫起步的普通人,凭借非凡的智慧与谋略,最终从街头流浪者登上了帝国的最高宝座。他的成功绝非偶然,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周密的计划是他成功的关键。作为大明帝国的奠基者,朱元璋不仅关心国家的现状,还极度重视江山的传承,希望能够确保大明帝国的基业千秋万代,长盛不衰。


在接班人问题上,朱元璋特别谨慎,他深知后宫与朝廷的纷争可能会影响帝国的稳定。因此,他从各方面细心考量,最终决定将太子之位传给自己的长子朱标。经过20多年的悉心培养,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的计划出现了重大变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朱元璋重新评估了继承人问题,最后选择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推举为太子。尽管朱允炆缺乏治国经验,但他的聪慧与宽容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认为他能够肩负起这个重任。




然而,朱元璋的多疑性格并未消失,他深知仅凭朱允炆一人难以压制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叔们。为了削弱他们的权力,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偏远地区,并发布命令,要求这些藩王在没有皇帝的召令下不得擅自进入京城,甚至在他死后,藩王也不允许进京吊唁。朱元璋这一系列的布局,显示出他深思熟虑的防范心理。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果然没有按照规矩行事,他带领队伍意图进京奔丧,结果被朱允炆的禁令阻止,不得不匆匆返回。然而,朱允炆登基后,面对那些权势滔天的皇叔,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每个藩王都拥有超过万人的军队,而没有一个皇叔对他心服口服,这让朱允炆心中充满了不安,担心他们会对他心生不满,甚至谋反。为此,朱允炆决定加快削藩进程。仅在一年内,他便废除了五位藩王,将他们降为庶民,其中湘王朱柏的家庭因不堪压力选择了自焚。


朱允炆急功近利的削藩政策引发了其他藩王的恐慌。在湘王悲剧的前车之鉴下,燕王朱棣决定不再沉默,他以“征讨奸臣,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在起兵前积极拉拢宁王朱权与辽王朱植,朱允炆预感到了这一点,迅速下令召回朱权和朱植。然而,朱植听话按命来到南京,而朱权则选择抗命,直接加入了朱棣的阵营。


尽管朱允炆的正规军人数远超朱棣,但由于朝廷缺乏有力的将领,曾经的名将几乎在蓝玉案与胡惟庸案中丧命。朱元璋在晚年为除去可能威胁朱允炆的力量,毫不手软地清洗了大量的文臣武将,甚至杀戮超过一万名精英。谁能想到,朱元璋当初为确保大明的基业,为孙子铺下的保障,反而成了他最后的致命伤。


与朱允炆的无兵可用不同,朱棣自幼便习武,身经百战,指挥若定,身边的将领也多为精锐之士。在靖难之役初期,朱棣成功渡过长江,并迅速围困南京,直逼皇城。朱允炆虽派遣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出城求和,但朱棣根本不予理会。当南京陷入危机时,朱允炆只能寄希望于城防的坚固,然而,意外发生了。李景隆和朱橞竟然打开城门迎接敌军,导致南京的二十万守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选择投降。


朱允炆痛心疾首,刚刚逃入宫内,便收到了一个老太监急忙送来的铁盒。朱允炆打开铁盒,里面是朱元璋生前所留下的密旨,要求仅在皇城陷落时才能开启。盒中不仅有一张指引地下密道的图纸,指示朱允炆可通过密道逃往城外,还附有一封信,信中写道:“如若朱棣叛乱,可派人向辽王朱植求援,南北夹击朱棣,一定能将其击败。”


native advertising

朱元璋显然早已预见到朱棣可能叛乱的可能,并为此早早做出了安排。通过将朱植封在接近朱棣的地方,他希望能够牵制朱棣。信中提到的“南北夹击”,正是朱元璋布局的关键。而朱允炆在这时才发现,自己在面对朱棣起兵时,担心朱植与朱棣联合,竟然亲手解除朱植的兵权,错失了这张救命的底牌。


悔恨莫及,朱允炆哭泣不已,他只能匆忙放火焚烧宫殿,带着少数忠心的太监通过密道逃亡。朱棣进入南京后,只看到烧焦的尸体,寻找朱允炆的踪迹,然而并没有找到确凿的消息。有传言称他已经死于大火,也有传言说他选择了出家为僧。


朱允炆因急于削藩,未能掌握节奏和尺度,最终逼迫朱棣反叛,自己也因此断送了帝位。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3 19:03 , Processed in 0.0640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