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太阳能产业代表预警: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3 01:2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观察者网

当地时间7月1日,特朗普政府“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改革法案靠万斯“决胜一票”,在国会参议院闯关成功,提交给众议院表决。据美国《纽约时报》2日报道,参议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将在2027年底之前逐步取消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

随即,美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产业哀号,若法案表决通过,相关产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一名美国太阳能制造商产业代表表示,近几年,太阳能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开始复苏,但国会最新举动会导致工厂关闭、工人失业。他预警称,参议院此举不亚于“自2027年起,亲手将整个产业拱手让给中国”。

报道称,不仅是太阳能制造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博弈。多名美国汽车业者分析指出,电动化是无可争议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打压电动汽车只会将这种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导权拱手让人。

“2027年起,中国将掌握整个太阳能产业”

《纽约时报》称,在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对进口太阳能板加征关税后,多家企业启动或宣布了在美建厂计划,重振了这个当时已几近消亡的制造业。拜登政府时期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对该产业提供慷慨税收抵免,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复苏。

但如今,随着“大而美”法案在参议院闯关通过,清洁能源税收优惠将在2027年底前逐步取消。美国太阳能制造商担忧:这场初现曙光的复兴可能戛然而止,太阳能板生产主导权将彻底“旁落”中国。

“这会导致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代表15家企业和6100名产业工人的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执行董事迈克·卡尔警告道,“整个产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卡尔指出,此刻取消优惠将瓦解特朗普政府所谓“从中国夺回制造业”的战略。当前,中国不仅主导太阳能板生产,还掌控着电动车锂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命脉。他说,倒退将是一个悲剧。

他说:“我们一直在告诉参议员,从2027年开始,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点击查看大图

7月1日,“大而美”法案在参议院表决通过 视觉中国

报道称,现代太阳能技术虽诞生于1950年代的美国,但产业主导权历经日本、德国最终转移至中国。目前,中国掌控着全球超七成太阳能板及其组件、原材料的产能。

为重振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拜登政府时期推出《通胀削减法案》,提供总计数千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据悉,该法案原设双重激励:所有太阳能项目享受基础税收抵免,且采用一定比例美国制组件的项目可额外获得10%优惠。

如今,制造商们担心参议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将逐步取消对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的税收抵免。该版本法案拟在2027年底终止额外优惠,在法案生效后一年内动工的项目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

总部位于休斯敦太阳能公司Talon PV的CEO亚当·特萨诺维奇表示,该公司计划建造两家工厂,生产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电池。但如果国会最终取消税收优惠,可能会危及这些项目。他说:“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我们的商业计划。”

这一计划在共和党内部同样引起争议。有地方共和党官员敦促国会领导人保留税收优惠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帮助他们的社区吸引了太阳能制造工厂,创造了数千个就业机会。

点击查看大图

员工在佐治亚州的Qcells公司工作

“作为主席,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持我们作为佐治亚州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惠特菲尔德县委员会主席杰文·詹森在致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的信中写道,“韩国韩华Qcells公司在我们县的投资,为辛勤工作的家庭提供了数千个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支持了这些目标。”

詹森要求图恩“支持改进法案,以促进美国能源和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使惠特菲尔德县的制造业延续产业复苏势头”。据介绍,Qcells公司在佐治亚州投资30亿美元建设工厂。

“数十亿美元正在筹备,创新正在扎根,全美数以万计的太阳能工作岗位正在证明这一点,”Qcells企业事务总裁丹尼·奥布莱恩宣称,若政策倒退,“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将只能来自中国,并将危及国家安全、拖累AI竞赛能源供给、阻碍关键经济领域再工业化。”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5_07_02_781572_s.shtml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4 13:02 , Processed in 0.0633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