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开枪,是我!美国航母主动打开定位,生怕引发解放军误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9 02: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搜狐

近期环球网报道了一件颇为引人注目的事情——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在向南沙群岛驶去的途中,意外地启动了AIS定位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这一举动相对罕见,因为通常情况下,军舰在执行任务时,尤其是在敏感区域,很少会选择公开自身位置。有传言称,“尼米兹”号启用AIS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引发中国解放军的误解,防止可能发生的突发冲突。通常情况下,船只一旦开启AIS系统,航行路线和其他相关信息便会被公开,因此美国海军通常会保持这一系统关闭,尤其是在进行战斗部署时。而这次的特殊操作,反映出解放军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使得美国海军意识到,在这一敏感区域行动时,必须采取更加谨慎和理智的方式。

5月下旬,“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在完成了对马来西亚的访问后,便驶向了南海。根据美海军新闻学会网站的报道,这支航母战斗群包括了几艘驱逐舰,如柯蒂斯·威尔伯号(DDG-54)、萨特克利夫·希格比号(DDG-123)以及格里德利号(DDG-101)。与以往相比,这次的编组中少了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除此之外,战斗群的航空兵力也显得更为强大,配备了2支F/A-18E攻击战斗机中队(VFA-137与VFA-146),2支F/A-18F攻击战斗机中队(VFA-22与VFA-94),以及1支EG-18G电子攻击中队(VAQ-139),还有E-2D空中预警机中队(VAW-121)、MH-60S“海鹰”直升机控制中队(HSC-6)和MH-60R“海鹰”直升机攻击中队(HSM-73)等。整个战斗群的配置,明显展示出其强大的作战能力。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6月11日通过官网宣布,此次“尼米兹”号航母访问南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而《新闻周刊》则直言不讳,撰文称“美国航母在中国家门口进行军事演习”,语气颇为傲慢。这也让人不禁认为,“尼米兹”号航母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开启AIS来为自己提供任何掩护,因为无论如何,它的行踪早已被解放军掌握。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一种远程识别船舶身份、动态监控航行状态,并实时传递航行信息的综合性导航设备。它通过在VHF海上通信频段工作,自动向其他船只和岸基站发送船舶的各种信息,包括船舶的识别码、位置信息、航向、长度、宽度、类型、吃水深度,甚至是否携带危险货物等。AIS的普遍应用,使得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可以实时与其他船只或岸基进行信息交换与监控,从而提高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通常情况下,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航母为了保持隐蔽性和突发性,都会选择关闭AIS系统,确保敌方无法轻易掌握其位置和航迹。毕竟,作为美国海军在海外执行军事任务和进行兵力部署的核心平台,航母在进入敏感水域时,通常会保持隐匿状态。然而,这次“尼米兹”号的AIS系统却异常开启,显得非常“通情达理”,仿佛是在用经典台词说:“队长,别开枪,是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IS系统是否开启,对于美国海军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只要“尼米兹”号航母进入南海水域,中国解放军便会通过自身的雷达系统迅速掌握其准确位置。根据美国智库的公开报告,解放军在南沙群岛上已经建立了27座大型雷达设施,这些设施覆盖了空中和海面监控的各种需求。其中,包括位于主要岛礁上的7部大型对空/对海雷达和多功能雷达,以及一些类似于船用导航雷达的水面搜索雷达。这些雷达系统的设计,旨在提高雷达的探测高度,减少地面干扰,同时扩大搜索范围,尤其是对低空飞行目标的探测效果。

此外,解放军还在南海岛礁上部署了7座微波超视距雷达,这些雷达能够探测到450公里范围内的水面舰艇。根据开源情报,这些雷达被巧妙布置在岛礁的两端,以优化三角定位效果,确保监测没有死角。当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在南海活动时,解放军的雷达系统几乎能够实时掌握其行踪。



因此,尽管美国海军可能通过开启AIS试图传达一种“无害通过”的信息,实际上,解放军早已掌握了其动态。对于美国航母来说,开启AIS信号无疑是想向解放军表明自己并无敌意,寻求一种“和平通过”的姿态。

https://news.sohu.com/a/905186378_121628930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01:40 , Processed in 0.0588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