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美国媒体唱衰中共三中全会公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5:0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12日闭幕,全会公报对15个方面的改革作出部署,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重点。有分析认为这样的公告凸显了习李改革的决心。而另外一方面,一些西方媒体对这次改革内容感到失望,认为这样的改革并没有触碰关键利益。

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领导人错失创造经济历史机遇》(China’s Leaders Miss Chance to Make Economic History)为题,表示习近平的改革方案虽有少数亮点,但对诸如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关键议题上并没有深入涉及,可能丧失了创造历史的机遇。

文章在回顾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创造的中国经济奇迹之后,对比了习近平这次的改革。文章认为这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产生的影响力有限。在除了少数几个亮点之外,整体的改革方案暗示着中国领导人并不相信其经济体系需要彻底地修复与改变。

公报反复强调“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表明私有经济很少被鼓励。而备受关注的国有体制改革也并没有被提及,很明显,内部运转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将会继续得到政府的保护。而这些正是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除此之外,《时代周刊》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目前已经被破坏,如果不进行更广泛的改革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中国今年的债务已经占据GDP的216%,而2008年这一数字是129%。之前所预测的金融改革没有被提出,而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专业的银行家,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方面的创新,而这些在公报中没有体现出来。

《华尔街日报》则分析了三中全会之后的胜者和输家。文章认为,通过这次三中全会的公报可以看出以李克强为代表的技术型官僚治国模式(Technocratic Template)赢得了这次中共政治聚会的胜利,而此前期待习近平所倡导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来。

文章分析指出,这次改革虽然强调了市场的基础性地位,但同时也提出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私有企业可以“坐在汽车前排,但依旧不能当驾驶员”。同时,虽然在报告中承诺财产透明制度,但分析认为,这只不过是使得政策制定更加直接,没有对公众做出负责任的保证。

加上之前的精简机构等议题,其实这些只是为了使得政策制定更加有效,而非是为了寻求领导者治国角色的转变,这些就是典型的技术官僚治国做法。

相比李克强团队的胜利,此前,习近平在多个政治领域释放出改革的信号,包括反腐败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等等。但通过这次三中全会,我们可以看到党内改革较少的被提出来,而这些才是长远改革的关键。

《华尔街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直指国有企业是这场“政治盛宴”的胜者。

文章表示,在三中全会公报中,人们并有发现政府提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只是首次提到了市场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这样看来,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期望将会变成泡影,而相关专家也表示,对于这样的改革并不意外,因为“你不能期望对国有企业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会通过巨大的影响力抵制这些改革。”

而文章认为,因为这些国有企业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一些人在进入领导阶层之前就已经同这些国企保持着长久的联系,他们对日常的政策决定影响巨大。目前政府似乎也在寻找办法来逐步削弱他们的影响,强化市场地位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而引进国外资本,同意他们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控制领域的竞争也是一个方式。这样,作为回报,欧美市场也将会对国企开放,使得这些国有企业进行自身改革,增强企业实力。而这一措施也与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改革方式相似。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公报例行性地提到了深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政治改革是经济改革的起点,因为真正的经济改革必然触及到党内利益集团。而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的司法改革,报道称只是“点到为止”。

美联社的报道则称,公报未能就改变陈旧的增长方式提出彻底的改革方案,这意味着在约束国有企业、增强市场竞争的政治性难题方面,党内领导达成一致。报道认为,尽管公报承诺加强市场的作用,但同时又确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否会出现重大变革仍不得而知。

公报提出,中共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和执行,而美联社则称,这意味着改革没有时间表,由此暗示很多重大议题还需要党内各集团的博弈才能决定。而对于市场化改革,报道称,公报说明了推动改革的派别已经遇到了来自国企及相关党内政治势力的阻力。

《纽约时报》报道称,习近平和李克强已经表示,他们希望提振消费支出的信心,打破城市社会中把数以百万计的农村移民排除在外的入学、福利和住房壁垒。许多专家已经指出,除非中国政府让农民获得更牢靠、更实惠的土地权益,以方便他们转租土地、利用土地筹集贷款,甚或在决定永久迁入城镇时卖掉自己的租赁权,这些变革是行不通的。而公报只是比较含糊地表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章了凡 柯乐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4 05:54: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农村土地买卖有多大的发展力吗?还没开始就准备打干了,怕中国是不会那么容易“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8 18:45 , Processed in 0.0545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