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lyyj 于 2019-5-7 12:20 编辑
针对中美就经贸问题进行磋商,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今天(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始终认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达成协议的前提和基础,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应此文,货币大放水,制造通胀抢劫人民财富,解决不了专政权力罪恶的问题。
头疼医脸,脚疼也医脸,去不了病根儿,想减轻症状,头疼堵嘴,脚疼也堵嘴,只要不喊出来疼,就算没病。
冷思维
最近一直在读桥水基金达里奥的《债务危机》,其中就债务、货币发行、通胀、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关系的论述,有诸多金玉良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诸多借鉴意义,在此和大家分享: 1、当国家出现突发事件或经济不景气时(例如,存在债务、经济或政治问题),往往会造成资本外流,导致汇率走弱。更糟糕的是,由于本币贬值,对于借入强势外币的债务人而言,债务成本飙升,从而导致本币汇率进一步下降。由于这些原因,最容易受到汇率问题冲击的国家有如下特点:债务问题最严重,存在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对外国资本高度依赖。当萧条出现时,货币疲软成为导致通胀的原因。 2 、对于货币政策的控制和左右,是每一个政府都难以抗拒的冲动,毕竟靠印钞票来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融资是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而“货币的幻觉”又会让通货膨胀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央行的独立性就更加难能可贵。 3、引发一国债务危机的原因与造成家庭、个人财务困难的原因类似:收入下降,信贷紧缩,成本大幅增加(例如,汽油或取暖用油价格上涨),债务负担过重,还款变得困难。以上任何一项都会导致入不敷出,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 在典型的债务周期中,债务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当初造成泡沫的资本流入减少,但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因为受到某种突发事件的冲击(例如,石油生产国的出口油价下跌)。一般来说,债务周期进入顶部后开始逆转向下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1)商品和服务出口收入下降(例如,货币升值致使出口优势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国因商品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
(2)进口成本或借贷成本上升。
(3)资本流入减少(例如,外国投资者减少净贷款或净投资)原因如下:
①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速度自然放慢;
②突发事件加剧了人们对该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担忧;
③ 货币政策紧缩影响该国货币或该国债务的计价货币(在某些情况下,外国的货币政策紧缩会迫使外资撤离)。
(4)本国国民或企业把资金转移到国外或换成外币。
资本流入减少通常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第一个原因。支撑投资和消费的资金减少,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这会影响国内借款人的信誉度,降低外国投资者贷款和投资的意愿。因此,资本流入的减少呈现自我强化的趋势。 4、通胀性萧条演变为恶性通胀的案例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者无法解决国际收支与偿债成本之间的不平衡,并在长时间内通过大量印钞维持对外支出。有时,决策者是被迫为之。例如,德国魏玛共和国曾背负沉重的外债(战争赔款),且基本上不能违约拒付。巨额资金外流使德国无奈面临巨大的通胀(详情请参考案例研究部分)。在其他情况下,决策者选择通过不断印钞解决对外支出,实际上是为了保经济增长而非实现收支平衡。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多年且颇具规模,国家就可能发生恶性通胀,而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的。 如前所述,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在危机期间停止印钞并不容易。在资本流出的关头不再增发货币,会导致流动性极度紧张和经济剧烈收缩。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停止印钞的难度就越大。例如,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实际上现金非常短缺,恶性通胀意味着现存的货币量可购买的物品越来越少。 5、决策者如何让投资者看好该国货币从而保持资本流入?所谓看好该国货币,是指鼓励人们用该国货币储蓄和投资,而不是借入以该国货币计价的债务。最重要的是,需要在适当的利率水平上(利率对于国内经济环境而言不能太高)为投资者提供正回报。虽然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决策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保卫汇率阶段保住汇率,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低汇率具有以下功能:(1)有利于贸易平衡;(2)能产生正回报;(3)维持适合国内经济环境的利率。 如前所述,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让货币大幅快速贬值。虽然这会让那些做多该货币的人利益受损,但也为那些抄底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诱人的获利机会,因为持有该货币很可能获得正回报(即期汇率上升加上利率差异)。在货币急剧贬值的形势下,利率不需要上升到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就能产生吸引人的回报率。总之,要确保投资者在相对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这是疲软的国内经济所需要的)上获得正回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货币贬值的幅度足够大。 6、随着货币的贬值和不断增发,人们开始改变行为,通胀预期慢慢滋生。货币贬值引发更多的资本外逃,因此会出现一个“货币贬值—通胀—印钞”的循环,且不断升级。最终,在前几轮循环中还能够刺激经济增长的联动机制逐步失灵,印钞效果日益减弱。 每一轮印钞之后,大部分增发的货币会被转移到实物资产或外国资产中,而不是被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以提升经济活力。实践一再证明,投资者抛售本国货币以购买实物资产及外国资产,比用于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更赚钱。因此,持有本国货币的人从生产性投资转到实物资产(例如黄金)和外国货币上,以对冲通胀和真实财富的缩水。这时,外国投资者纷纷避开。由于经济疲软,投资者纷纷购买实物资产,股市下跌,推动前几轮消费的财富效应不再显现。最终的结果是,货币贬值无法刺激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