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五种家庭,累死教不出好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03:1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过: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学校影响孩子的知识水平,家庭则影响孩子的人品和情商,孩子在家庭中所感染的情绪塑造了他未来的性格和谈吐。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接受最早、影响最长的一种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为了孩子,下面这5点,千万不要做!


  - 01 -


  夫妻不和,经常吵架


  父母恩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过是左手牵着爸爸,右手拉着妈妈,孩子心里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心中装着彼此。


  父母感情不好,会对孩子造成童年创伤,因为孩子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最爱的人互相伤害。


  即便再不堪,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口不择言地互相怒骂,更不要迫使孩子选择立场,例如不要问年龄过小的孩子“你是跟着爸爸还是跟着妈妈?”、“你觉得是爸爸的错还是妈妈的错?”。


  很多大人都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的感受比大人敏感得多。这些“暴力”行为在孩子眼里都是致命的“毒药”,会在心里刻下一辈子的烙印。


  好的父母会用真实细腻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带着孩子手挽手散步,一起逛街游乐,窝在家耐心地辅导孩子功课,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婚姻需要两个人同舟共济、彼此扶持。只有夫妻两人通力合作,家这条船才能行驶得更稳,孩子才能抵达更幸福的彼岸。


  爸爸妈妈恩爱有加,脸上总挂着幸福知足的笑,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学会宽容和理解,懂得爱和担当。


  - 02 -


  过度打击


  最近听过一句话:很多父母,都被孩子惯坏了,很少有人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喜好,只是一边拼命的灌输,一边恼怒的打击。


  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呈现出一种过度“攀比”的趋势:


  你看看大龙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名,同样都是学习,你是怎么学的;


  隔壁的李奶奶的孙女小兰这次舞蹈比赛拿了一等奖,送你去学舞蹈看看自己扭得啥样;


  别的小孩学啥啥精,你一样也没少学,怎么就不如人呢;


  ……


  父母的这种激励行为,本意只是想给孩子制造一种竞争氛围,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事实上,很多孩子会因此挫败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非但不会发愤图强,更会在心中加固一个想法:我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有一个小孩比我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天使,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点。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节奏,为人父母无须看到别的花早早的怒放,无端端做出“揠苗助长”的昏招。


  花有千百态,花开不同时。聪明的家长会成为孩子的伯乐,而非孩子人生的点评师。


  - 03 -


  不孝敬父母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户人家有三个人,也是三代人。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抛弃于深山算了。”  


  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人掷掉就可以了,何必把这箩筐也丢了呢?”


  父亲生气地说:“你这小子懂什么?连人都不要了,还要这破箩筐干什么?”


  儿子说:“若把这箩筐也掷了,将来我和我的儿子用什么把你抬到这里来呢?”


  父亲闻之大为惊愕,尤如当头棒喝,大梦初醒!于是速速命儿子把老人抬回家中,好好瞻养,再也不敢有不孝之举了。


  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看在眼里,一举一动都会去模仿,没人天生就是登徒浪子,衣冠枭獍从来就不是人类的所作所为。


  年轻时种下的因,老年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尚且做不到孝敬,又怎会让自己的孩子诚服!不尊重父母的人,本事再大,德行也难以服众。


  孝敬长辈既是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也是为自己的晚年留一条退路。


  - 04 -


  缺乏口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孩子的眼里,世界是单纯的,没有勾心斗角,不必戴着面具虚伪地活着。


  孩子不懂什么是圆滑善变,父母茶余饭后的谈资,精于世故的小聪明,孩子尽收眼底,你教给孩子的狡猾刁钻,终将毁灭孩子的天真和真诚。


  在你贬低其他人的时候,其实你也在影响孩子的口德和人格。一个嘴巴不好,说话难听的人,永远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孩子脾气暴躁,言行粗鄙,根源往往在父母。所以,为了孩子,何不知人不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苛尽,留些肚量?


  - 05 -


  过度溺爱孩子


  处处为孩子着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溺爱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这种行为正一步步将孩子推向了悬崖边缘。


  你对孩子无条件的宠爱,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当然,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表面上是一种满足和富养,实则会造成孩子内心的空洞与贫瘠。


  极端一点的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骄纵跋扈、唯我独尊、不尊重他人,甚至成为“妈宝男”、“啃老族”。


  这些在年幼时被惯出来的毛病,往往会让孩子在以后吃到苦果。你宠溺孩子,这个世界不会宠溺他,你不管教孩子,总会人替你好好管教。


  成为孩子的“仆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能捧着他一辈子,舍不得让他吃眼前的苦,以后的人生只会更苦!过度溺爱孩子,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就要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人格独立,毕竟有些苦难还需孩子亲自去品尝。


  记住只有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担当,勇敢地抗击生活的风风雨雨,未来他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更加坦荡、也更加从容。


  - 06 -


  树苗越小越好修,孩子越小越好管。每个人来到世界的途径都是一样的,但后天的修养却是大不相同,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毋庸置疑,父母的品行,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  


  孩子闯祸,别总想着是老师教导不严,父母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你不经意的平常举动,早已深深留在了孩子的脑海里。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而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


  好的家风,不是教科书,也不是课堂,更不是父母手中挥舞的棍棒,它看不见,却渗透得无处不在。


  与其要求别人尽职尽责,百无一漏,还不如先约束好自己的品行,社会是个大染缸,要想不被染色,那就先自己牢牢固色吧。


  每个孩子就像一幅空白的画纸,孩子的一生是否精彩,需要父母的用心描绘。


  愿你谨记以上5点,用心陪伴,用爱浇灌,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没有机会重来。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07:02 , Processed in 0.0589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