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溺爱和有条件的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1 18:0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教育孩子的几个认识吧。

溺爱

“取悦型”家长的误区。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快乐,但当我们把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时,这就是“溺爱”的温床。我们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从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孩子不哭”,所以我一直以来对情感是有偏见的,认为开心愉快是好的,难过愤怒是不好的。其实这样的潜意识很容易造就 “取悦型”家长,他们不希望孩子哭,更见不得孩子哭。于是,只要孩子一哭,马上就缴械投降,把之前学到的所有育儿知识都抛在脑后,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让孩子不哭。这个应激反应是很危险的,它只是一直在掩盖问题:孩子得不到玩具哭了,马上买一个;吃饭时想要看电视,一哭马上打开电视机。它没有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与世界有效地互动。长久下来,会给孩子一个错觉:外面的世界是围绕着我的,

而且是围绕着我的哭声建立的,这就是自我中心,这就是溺爱造成的结果。

有条件的爱

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是外婆带的,外婆最习惯说的话就是:“外婆带你很辛苦的,你一定要懂事、成绩好,不然外婆就不喜欢你了”。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有条件的爱”,这让我很小就明白,外婆对我的爱是要基于我乖、我成绩好。我那时的确是很乖,成绩也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是缺少爱的滋养的,我更多的是害怕。另外一种更加极端的就是威胁,比如,“你这样,父母的脸都被你丢光了!”,“你这样要气死我啊!”。要知道,再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爱我们的,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说这样的话,这是用爱在绑架孩子,给孩子深深的愧疚感。有条件的爱,根源其实是界限感模糊,分不清“对事”和“对人”的区别。孩子一定会犯错,但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妈妈仍然爱你,但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全盘否定孩子这个人,更加不应该把爱变成让孩子听话的筹码。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6 10:48 , Processed in 0.0581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