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云当上太上皇 阿里的下一站在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04: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月10日,淘宝迎来它的十周岁生日,也就是同一天,48岁的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马云,这个中国看似最故弄玄虚的家伙,在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庞大的电商王国后,又在近期联姻新浪微博,并在年初试水媒体领域。作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型平台电商,阿里巴巴掌握着融合客户信用的交易数据,构建了自己的金融帝国后,正形成一个全面的社会体系,即涵盖金融、社交以及媒体的阿里王国。

进军社交网络

4月29日,阿里巴巴出资5.86亿美元,购买新浪18%的股份,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迄今数额最高的一次股权交易,俗称“阿里浪”。就在合作敲定后不到一周,堪称“这次有点不一样”的“阿里浪”合作后变身的手机淘宝终端“微淘”悄然上线。微淘号称“我们重新定义了手机淘宝”,手机移动购物包括了“导购资讯、互动营销、消费文化、生活服务、经验沉淀、组群讨论”在内,“社交化购物平台”呼之欲出。

一旦做到用户账户互通,意味着新浪数以亿计的用户,将成为阿里巴巴的潜在用户,在上微博的时候可以直接网购,而支付宝用户也可以在网购的同时,直接刷新自己的新浪。在掌握了大量新浪用户数据资料之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甚至可以根据顾客搜索的习惯,了解其购物需求。

可以设想,当用户在微博上参与关于苹果iPad的讨论,他微博网页的右侧就会出现淘宝和天猫上信用度最高的iPad购买链接。当用户微博频频表达对健身运动的兴趣后,他的手机微博客户端中会出现耐克运动鞋的推广微博。用户在查看商品时,还可以看到自己微博好友的购买与评价,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广告更加精准,更加符合用户所需,更加具有社交互动,这只有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才能实现。

马云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尽管2012年11月11日,淘宝创造了一天内19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商巨头,但是在手机移动支付这方面,阿里巴巴发展一直不理想。统计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8.1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总数达到7.88亿户。

其实,近几年,阿里巴巴在社交领域尝试颇多,从淘江湖到移动社交湖畔,但这些项目最终都没能成为能够支撑阿里业务的产品。但是现在如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服务,正在慢慢成为淘宝和天猫的入口,这对阿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所以阿里必须在社交领域有所布局。在传统互联网上,中国的社交网络几乎被腾讯一统天下,所以阿里更多地把希望放在了移动端。陌陌和新浪微博都有很强的移动属性,天猫成为阿里投资的目标也理所当然。

扩张的不仅是阿里巴巴,中国另外两家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的脚步也紧随其后。腾讯设立了多个投资基金,成立了投资并购部门。而百度也在不久前完成了一笔近年来最大的投资,花费3亿多美元收购视频公司PPS。

亚马逊或eBay错过了投资Twitter的最好时机,如今的Twitter已经羽翼渐丰。阿里巴巴无疑是精明的,在新浪微博已具备巨大影响力却又刚迈上商业化道路之际,得到了战略投资的机会。这一交易,或将为阿里电商未来十年的发展奠定基调。而新浪微博不仅得到了资金,还获得了未来商业化运营的巨大增长空间。

2002年,新浪凭借世界杯足球赛一举成名,成为新闻的首选门户,并且一举奠定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自此在互联网江湖上称雄多年。可惜,时代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浪的老大地位渐有不保之虞。网易凭借游戏打了个盈利的翻身仗,股价也从不到1美元升到40多美元;搜狐暗度陈仓,悄悄地分拆游戏上市了。而从盈利和影响看,百度、腾讯、阿里早就构成了新时代的互联网三巨头,营收和市值远超新浪。

这其中的逻辑是,网站的媒体属性逐渐淡化,而娱乐属性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越来越重要。同时,自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得互动性的社交属性成为新时代互联网的必杀技,新三巨头的社交性更强,更直接。此外,互联网靠眼球吸引投资人的“讲故事”的招数也越来越不好使了,实实在在的盈利,而不是“讲故事”般所谓“盈利模式”更能被资本和用户认可。

打造金融帝国

早在2008年,马云就曾经放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服务型平台电商,掌握着融合客户信用的交易数据,阿里巴巴现在当然可以底气十足地叫板银行,并推行“平台、金融、数据”的战略。马云在2012年网商大会上曾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会分成三块主要的业务:平台、金融和数据。公司发展第二步是金融,阿里准备向金融全面挺进。随着公司IPO后,马云准备进一步打造其金融帝国。

马云2002年推出诚信通,算得上是阿里金融的最初萌芽。早期的阿里巴巴网站只是一个给商家提供网上展示商品的平台,用户只要注册登录,即可免费获得展示产品的服务。但用户鱼龙混杂,甲方希望乙方先付款,而乙方又希望甲方先发货。阿里巴巴为此推出了一种叫“诚信通”的服务,要求企业在交易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并展示给买家。

之后,阿里巴巴网站进一步衍生出“诚信通指数”,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估。通过这套系统,阿里巴巴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年限、交易状况、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等,统统纳入了“诚信通指数”统计系统。

如果说“诚信通”的信用评估及其衍生出来的服务还处在金融中介层次上,那么阿里巴巴另一款产品“支付宝”就具有较强的“准银行”色彩了。

2003年年初,在阿里巴巴B2B核心业务赢利稳定后,马云为寻找新增长点开始日本之行。马云发现,雅虎日本凭借本土化策略在日本C2C市场大胜eBay日本,这坚定了他推出C2C业务的决心。同年5月淘宝成功上线,当年10月推出了日后影响着金融支付变革的支付宝。

支付宝发展也历经困难。据支付宝CEO彭蕾介绍,9年前支付宝推出时,商家认为使用支付宝收款相当于和买家之间又多了一个环节,因此不愿使用。但淘宝最终作出了让商家全面使用支付宝的决定,很快商家就发现了采用支付宝收款的好处,支付宝也越来越得到买家的认可。9年后的今天,支付宝已经不再是淘宝棋局里的一颗棋子,非淘宝业务已经超过一半。2008年,支付宝已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占了半壁江山。

一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总裁表示,马云的野心是把支付宝作为支点,进军整个电子商务金融,包括支付结算、信贷、银行卡、供应链融资,当然也包括银行。

尽管有了支付宝,但离马云当年帮助小企业成长的梦想还有距离,此时的马云采取一系列调整和变革措施,通过商家信用数据库和支付宝,开始逐步构筑阿里金融体系。

于是,2005年至2007年,马云围绕B2B商业模式的各种优势和短板,四面出击。收购雅虎中国,收购口碑网,推出阿里软件,推出阿里妈妈,并与建行、工行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贷款,试水金融领域。从2007年5月起,阿里巴巴联合建行、工行,向会员用户推出了4种贷款产品。会员可通过阿里巴巴向银行申请贷款,阿里巴巴在接到申请之后,连同企业的信用记录,一并递交给银行,由银行审核贷款与否。

2007-2010年试水期间,阿里建立起一整套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数据库,以及一系列应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并开始以自身的交易平台优势帮助建行对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甚至包括针对网络特性制定的坏账客户“互联网全网通缉”,公布用户的不良信用记录。

此时的马云,已初步构建起阿里的信贷体系,离自己最初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的梦想也进了一步。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马云就发表过一次激昂的演讲,并喊出“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改变银行”的口号。马云当时坚信,“这个国家3年以后将会有更加完善的银行贷款体系给中小企业”。

2010年6月,在阿里巴巴、复星、万向、银泰等股东的推动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悄然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是中国首家完全面向电子商务领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并获得中国国内首张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营业执照。小贷公司的成立,是马云打造阿里金融帝国的重要一步。

阿里小贷公司的优势很明显,中国上千万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进行买卖,而阿里巴巴手握支付宝多年来沉淀的庞大后台数据,想了解这些会员企业的情况可以说易如反掌。

截至2012年上半年,阿里金融的小额贷款业务投放贷款130亿元,从2010年自营小贷业务以来累计投放280亿元,为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阿里金融一度创造过日均完成贷款接近1万笔的纪录,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当下,阿里信贷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阿里多次澄清不会成立银行,但阿里金融的壮大带给商业银行的巨大冲击不言而喻。阿里信贷之所以能冲击传统银行业,是因为传统银行无法控制贷款风险,所以一般不给小微企业融资,但是阿里恰恰靠自己掌握的数据来规避风险,贷给中小企业,这最终都要归结到大数据上面。

可以说,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关于数据,马云用了一个很巧妙地比喻:“基于数据,就像为每个小企业装上一个GPS,为每个船上装上一个雷达,我相信你出海的时候,你更有把握,死亡率会大大降低,数据将会影响着世界。” 在阿里内部,“将阿里集团变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公司”已是战略共识,如何挖掘、分析和运用阿里全系产品的数据,并和全社会分享,则是这个战略的核心所在。

试想一下,当巨量的用户需求以数据形式被捕捉,快速反映在生产、供应链、库存、物流等环节,彼时,电子商务将不仅仅是网上购物的代名词,它甚至会替代传统商务,成为主流的交易模式。届时,阿里巴巴控制的,将可能是整个商业社会相当大比例的数据和脉搏。

互联网企业正一步步朝着金融领域渗透,所有的电商都可以做,有的已经在做了。从阿里的小微信贷,到腾讯被传进军金融证券,再到平安、阿里、腾讯“三马”合卖保险,无不预示着大变革的到来。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刻,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了新时代。

试水传统媒体领域

现在,马云已经将最难啃的骨头——金融领域拿下,社交领域也已经找到了最佳“伴侣”。未来,阿里有没有可能进军媒体呢?有分析人士曾在接受时表示,对于马云来说,这并不难。事实上,在今年年初,阿里就已经试水媒体领域了。

2013年4月9日,阿里巴巴正式携手《商业评论》杂志,这个互联网与传媒业的合作被看作是是阿里巴巴加速推进商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标志,也被认为是阿里已经加入到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变革的序列之中。

《商业评论》杂志创刊于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主办。2002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间,该杂志海外内容主要由美国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业评论)提供,由其独家内容授权合作。后因双方对杂志发展方向产生分歧,《商业评论》从2012年7月1日开始终止与其独家版权合作关系,在海外内容方面转向与欧洲、美国等多家管理杂志的多方版权合作。据了解,此次与阿里巴巴合作,《商业评论》保留了创刊骨干团队,力争挖掘更多中国本土优秀管理实践,内容更接“地气”。

阿里集团创立初期的使命是让“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随着中国商业环境的变化和阿里集团的发展,公司使命重新定义为:促进“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而《商业评论》亦因观察到重塑和推进商业文明的重要性,重新定义使命为 “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推进中国商业文明”,获得了阿里集团的共识。

“阿里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加入推动传统媒体变革的序列之中,只是这次迈开步子直接干。”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表示,阿里巴巴似乎缺少媒体基因,雅虎衰落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互联网企业,从交易角度看阿里巴巴做的是电子商务,但如果就电商交易的实质看,阿里巴巴做的实际上是信息和数据服务。而传统媒体《商业评论》依靠多年积累的管理内容、强大的思想领袖库和在读者中深远的影响力,一直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阿里巴巴的数据积累将会给《商业评论》带来什么改变?《商业评论》会给阿里新战略带来哪些增值?媒体和大数据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汪昱 撰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16 05:21 , Processed in 0.0705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