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毅著《民宪论》/太長,對不起沒有全部轉載,可以網路下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0:5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宪论》终于出版了,电子版可下载:
http://huanghuagang.org/minxianlun/minxianlun.pdf

《民宪论》
民国宪法释疑、要义与
中国大陆宪政制度展望
丁毅 著

简体中文第一版 2016 年 10 月

内容简介

1946 年制宪国民大会在多党协商而成的“政协宪草”基础上制定 的中华民国宪法,辅以司法院释宪体系和进一步优化的宪政制度细节, 将构成一套适合中国大陆国情与民情的宪政体系。除了有关立法委员人 数的条文必须修订,民国宪法其他条文皆可用于民主转型后的中国大 陆。
本书主张中国大陆重建民国、恢复中华民国国号和宪法,并直接承 袭台湾宪政发展宝贵经验的可用部分。这一进程将依靠大陆人民的力 量,与台湾政界无关。
  本书导论阐释民国宪法和司法院释宪体系在人权保障、政府权限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对中国大陆民主转型的重要意义,正文详细探讨民国宪
法的渊源与要义,并对宪政制度细节作出展望,以论证民国宪政道路的适用性和优越性,这条道路是中国大陆民主转型的最佳选择。

作者简介

丁毅,物理学博士,工程师,现居美国加州。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宪 政十余年,以笔名“司徒一”发表文章多篇。2001 年起为《黄花岗》 杂志社做义工,2014 年 5 月出任副主编。
作者电邮:yiding8@gmail.com

学者推介

《民宪论》充满了新意,毫无教条之论,会成为中华民国宪法研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将是对大陆“民国运动”的一个巨大推动。
——辛灏年,《黄花岗》杂志主编, 著有《谁是新中国:中国现代史辨》

宪法乃国魂,中国大陆失去了民主宪法也就失去了灵魂。然而,民国的精魂在台湾发扬光大,也在大陆民间日益复苏。丁毅博士是我所知
大陆朋友中研究中华民国宪法最有功力的一位(不是“之一”),他的这部《民宪论》即为中国大陆唤醒民族精魂的力作,有志于民主宪政之
国人皆应研读。
——封从德,八九学运领袖,“孙文学校”校长

未来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宪法架构实现民主立国的理想?丁毅先 生这本书专门讨论了恢复 1946 年民国宪法的问题,是近年来大陆回归 民国思潮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它涉及了宪法设计几乎所有的关键问题, 值得关心中国未来制度设计的人仔细阅读。
——王天成,中国民主转型研究所所长,著有《大转型:中国民主化战略研究框架》

作者和我是物理系校友,《民宪论》体现了物理专业长期训练的严谨思维和务实精神,也寄托了令人感动的爱国者对宪政民主的热情与梦
想。作者研读了数百本有关专著,知识深广的程度屈指可数,使他足以和世界级大师伯仲相当的对话。不管现实多么黑暗,中国必将走向民主
化,本书指出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值得推荐。
——周锋锁,八九学运领袖,“人道中国”共同创办人

版权声明

作者版权所有。此书得以在中国大陆出版之前,简体中文电子版可 免费下载、传阅。正体中文版已由香港开放出版社于 2016 年 10 月出 版,港台、国外读者请用下面的链接购买: 开放网(http://www.open.com.hk/book.php) CreateSpace(https://www.createspace.com/6652819)
  两个版本内容、页码完全相同。

谨以此书 纪念
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暨
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七十周年
愿我中国大陆早日重归宪政民主之路
愿我国人说起“民国” 就好像美国人说起“合众国”那样自豪

自序

本书的主要部分基于笔者以笔名“司徒一”发表于《黄花岗》杂志 第 47 期(2014 年 4 月号)的《民国宪法要义与宪政制度展望》一文。 这篇七万多字的长文,是笔者应《黄花岗》杂志主编辛灏年先生之邀, 将研习民国宪法和各国宪政制度十多年的心得综合提炼,历时一个多月 而写成。如果没有辛老师约稿,这些心得也许仍然埋藏在心底。

至于辛老师为何约稿,这与“民国派”内部的一场讨论有关。多年来,民国宪法遭到两方面的误解:一些自由派人士受到中共的误导,以为民国宪法是国民党包办的“党主宪法”,这一误解很容易从制宪史实和宪法内容两方面来澄清(详见本书导论);但是,一些认同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理念的民国派人士以为民国宪法在政协会议上被共产党掺了沙子、背离了“建国大纲”,因而认为民国宪法至多成为过渡阶段的临时宪法、将来还要做根本性的大修。后一种观点在民国派的讨论中为笔者所反对,因为笔者认为孙中山先生晚年的主张有不妥之处,制宪过程中共产党为了维持地方割据、削弱中央政府而几乎全盘支持小党成员张君劢先生所力主的议会民主制,两方力量的牵拉使得民国宪法恰好近乎最为合理的中道。辛灏年老师获悉这场讨论后对笔者的观点很感兴趣,故而约稿。这篇长文(及本书)的第二、三章即详细阐述了笔者对孙中山先生之主张的分析和修正,连带着指出了国民党主流诠释的谬误。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崇高地位和国民党主流的巨大影响,笔者的观点在一些朋友看来也许有“离经叛道”之嫌。后续章节对民国宪法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探讨,亦多有“非主流”之处。令人欣喜的是,辛灏年老师审阅稿件后表示在绝大多数议题上意见一致,并对一些细节予以指正。

封从德先生读过笔者的长文后指出以文章体例探讨如此重要的问题尚且不够,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充实,写出学术专著。辛灏年
老师深表赞同。在辛老师的鼓励下,笔者潜心学习、思考,尽力保持自我审视的心态,反复推敲原文中几乎每一个论点,加以润色、补充或修 正,并依照学术论文体例添加注解,历时逾两年方成此书——封先生提 出建议时曾估计需时两年,果然言中!

在笔者撰写文章并整理成书的过程中,还有程干远老师、谢幼田老 师、阮大仁老师、赖可正先生、王天成先生、邬萍晖先生、袁铁明先 生、綦彦臣先生、钟孝义先生、张拓木先生、任松林先生、方政先生、 肖国珍女士、李江琳女士、丁鸿富先生、夏晨曦先生、赵京先生等多位 师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本书导论所回答的质疑约有一半来自一位网名“修宪”的国内网友,在此一并致谢。尤其令人感动的是, 封从德先生提出修正意见和评语七十五条之多。

笔者近年来为研究宪政参阅了五百余本参考书、上千篇论文,其中 大部分英文资料和一部分中文资料得自圣荷西州立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和 圣荷西市公共图书馆的馆际借书服务,过半中文资料得自斯坦福大学图 书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还有王中义先生馈赠从台湾购置的 近二十本已绝版而且无法在美国借阅的参考书、Connie 女士和 Tania 女 士代购参考书,特此致谢。没有上述图书馆的资源和朋友的帮助,仅凭 网路购买和下载的资料,笔者的研究势必难以达到现在的深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的宪政研究受益于理科背景和工程师职业。 物理专业求学历程有助于培养分析能力和踏实做学问的态度;硬件制造 业十多年的工程项目经验则时时提醒笔者注意兼顾全局和细节、客观评 估各种风险,以开放的心态对不同方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以求优化, 并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寻求效率与效果的平衡,这些工程领域的要领与 宪法学界之所谓“宪政工程学”(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相通。

最后,还需要特别感谢笔者的夫人。笔者在 2016 年上半年和定稿 前“最后冲刺”的几个星期把几乎全部业余时间投入本书的写作和润 色,没有夫人持家育儿,本书不可能在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五十周年暨 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七十周年之际问世。

丁毅 于美国加州圣荷西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4 14:27 , Processed in 0.0644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