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权强国的真正较量: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11:5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 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 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 步兵师, 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式[url=]强击火炮[/url]。“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 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 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 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 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 激战过程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

就在德军准备于5月上旬发起进攻时,苏方情报部们就获得了情报。于是,苏军统帅部把作战警报和命令传了下去,要求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做好御敌准备。7 月2日,苏军总参谋部终于接到德军转入进攻的最新情报。情报说德军至迟不超过7月6日在库尔斯克方向展开攻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立即电令各部队严加戒 备。7月4日,一小股德军透入苏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战斗中一名德军士兵被俘,他向苏军供认,他们每人分到了一份干粮和伏特加酒,为的是明日拂晓转入突 击。苏军统帅部当即将这一最新情况通报了各前线部队指挥官。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准备。霎时,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各种炸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战争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

本来,苏军是防御性作战战略,但这提前的反准备炮火却使德军前沿阵地的官兵以为是苏军要向他们进攻了。苏军的炮火先行摧毁了德军部分炮兵阵地, 打乱了德军前沿阵地的通讯指挥系统。不过苏军的反准备炮火略嫌早了些,倘若再晚30—40分钟,那么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大多未开始进攻 前的集结。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7月5日清晨6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发起进攻。在北面奥廖尔方向上,莫德尔投入了第9集团军的3个装甲师及4个步兵师,共约500百辆坦克及自行强击 炮,以25英里宽的正面,向苏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左翼进攻。德军坦克梯队大都排成一个楔形,冲在前端是10—15辆装甲最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 行强击炮。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是当时德军装甲最厚的突击炮,88毫米炮可以在1800米的的距离击毁T-34坦克。虽然它靠著厚重的装甲突破了苏军阵地, 但由于在设计上没有配备机关枪,不能摧毁苏军火力点,因而使步兵无法跟进,结果在失去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很快就被苏军击毁。第9集团军整个白天的5次突击 进攻都被击退。只是到了傍晚,莫德尔再次投入兵力,才勉强楔入苏第13集团军的阵地。即使这样,最大纵深也只有6公里,更多的是2—3公里。

同日,南方集团军群从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发起进攻,曼施泰因在不足50公里的正面展开了3个装甲军,由左至右分别是第48装甲军、第2SS党卫装 甲军(属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及第3装甲军(属肯夫兵团),进攻兵力共8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及5个步兵师,坦克共约700百辆。当天,霍特的楔形坦 克队在空军及炮兵的强力支援下,顺利的突破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的阵地。傍晚的一场雨使得攻势暂时停了下来,肯夫的部队也在近卫第7集团军的阵地前受挫。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7月6日清晨,德军再次发起进攻,所有各部队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战。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弃了前进。2天以来,第9 集团军仅仅前进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却付出了死伤25000人、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飞机的代价。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军在损 失了近200辆坦克后,继续向奥博扬方向缓慢逼进。

7月7日,莫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他发起的5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南面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第48装甲军顺利的突破了几个据点,击退了苏军第3机械化集团军。

在前3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群击毁了379辆苏军坦克,南方集团军群则击毁了483辆。这总共862辆的坦克,德国空军即包办了291辆,而德国空军本身只损失了54架飞机而已。

7月8日,莫德尔集结了300辆坦克再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首当其冲的是苏军第3反坦克旅。苏军炮兵直到650—750码的距离才开火,并且大 都能坚守炮位。其中一个营在摧毁17辆坦克后,全营只剩3人存活。第3反坦克旅也几乎全军覆没。在南面,苏第3机械化集团军以40辆T-34对德军第48 装甲军展开反击,结果以大败收场。

战至7月10日,莫德尔已经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渐渐对德第9集团军展开反击,莫 德尔只得转攻为守。在南面,霍特前进到了战略要地奥博扬附近,严重威胁到库尔斯克的南面。其间主力“大德意志”师的豹式坦克频频产生机械故障,但是该师仍 然能够发挥相当的战力。位于攻击正面中央的第2SS党卫装甲军,与第48装甲军联手击退了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及近卫第2、第5坦克军,迫使苏军后退并重整 防线。同时肯夫兵团也打通一条进路,巩固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侧翼。

库尔斯克战场上的苏联战士

到7月11日为止,北面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大约突破了20公里,不过似乎已经无法再前进了。南面南方集团军则前进了30多公里,3个装甲军都突进 到了奥博扬以及交通要地普罗霍罗夫卡的前方。但苏军在炮兵及空军的强力支援下,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挡住了南面德军进一步占领奥博扬的企图,同时也向朱 可夫请求增援。朱可夫于是下令可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向普罗霍罗夫卡增援。德军在11日的攻势里击毁了220辆苏军坦克和70架战机。自“堡垒作战”发动以 来,苏军已经损失了1640辆坦克、1400门火炮以及被俘虏了28000人。

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 遇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 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前,[url=]马克—5型坦[/url]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尽管虎式坦克攻 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 500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 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 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至100辆“虎”式 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 战局,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 重写历史
苏军将领罗科索夫斯基将军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 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 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 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 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 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 期的原 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 约650辆 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7月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 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url=]T-34 坦克[/url] 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 地中 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 向敌 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 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 阵亡。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 7月12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 更不是德军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 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军最终在南线放 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 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 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 战 略要地 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 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 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 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 - 后记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中注定失败 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9-29 19:15 , Processed in 0.0573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