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wsTree.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塑新动力 共筑繁荣梦--写在亚投行开业之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6 03: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国、澳大利亚、巴西、芬兰、印度、西班牙……来华参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系列活动的各国代表,在这一天密集抵京。未来三天,来自57个成员国的代表将共同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历经27个月、800多天的紧张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已整装待发,将带着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的梦想,从这里启航远行,驶向深海。

诞生于世界经济低迷之际,亚投行孕育之初便被烙上了新时代的印记。

历史的时针回拨800多天,2013年10月2日,正在印尼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苏西洛总统在雅加达举行会谈。

“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随着习近平真诚而坦率的话语,一个重大的构想首次出现在世人眼中。

从雅加达到吉隆坡,从会见、演讲,到共见记者、出席峰会,七天的访问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宣介亚投行,这一中国倡导的多边开发机构初见端倪。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放眼当下的时代背景,与其说亚投行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是水到渠成。

面对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在思考未来何去何从,也关注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顺应时代潮流,亚投行的设立,成为中国智慧对全球发展事业的又一贡献。

这是中国立足自身发展经验的普惠之举。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过去30多年,中国得到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周边很多国家的支持,今天,中国将为世界做更多贡献。

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是阻碍亚洲经济腾飞的掣肘。

据测算,到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约7300亿美元,但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该领域的年度投资规模仅约为100-200亿美元。亚投行旨在动员更多政府和社会资本,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共谋发展的多赢之举。

作为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是国际发展领域的新成员、新伙伴,它的出现不是颠覆,而是补充增强了全球多边开发性金融的整体力量,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对亚洲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亚投行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经济获得更多输血;对西方大国而言,亚投行将扩大他们对投资品的需求,为疲弱的经济注入动力。

“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提出倡议一年后,2014年10月24日,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在京签署,习近平用这样简洁有力的话阐明了倡建亚投行背后的哲学。

从战略擘画到结出硕果,27个月、800多天,亚投行成立速度之快,参与范围之广,令世界惊叹--

2015年3月12日起,七国集团中的英、德、法、意四国先后提出加入亚投行,随后申请名单上出现韩国、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巴西、埃及、芬兰、俄罗斯……截至4月15日,意向创始成员国总数达到57个。

亚投行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所有筹建工作,能吸纳“意料之外”的重量级“朋友圈”,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顺时应势的“利益”纽带,最大程度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75%的股份由亚洲区域内国家持有,这充分反映了亚投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代表性,因此亚投行能获得域内广泛支持。”中国财政部亚太中心副主任周强武说。

“在亚投行初创阶段加入,为英国与亚洲的共同投资、增长创造了最佳机会。”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道出了西方大国争相加入亚投行的心声。

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亚投行2015年“火遍”全球。众人拾柴,则让这把火烧得更旺。

亚投行的筹建过程,是中国理念不断赢得世界共识的过程。

向域内外国家敞开大门,凡事与各国民主协商……亚投行启动筹建以来,中方秉承“开放、包容”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先后举行五次多边磋商会议和八次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共识在广泛磋商中不断扩大。

G20财长会、博鳌、亚行年会……作为中方牵头亚投行筹建的主管部长,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各个国际场合推动筹建工作,他所主持召开的特别财长会贯穿了亚投行筹建的各个关键节点。

亚投行的筹建过程,是展现中国大国风范、不断赢得国际信任的过程。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提出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投行。要注意按国际惯例办事,充分借鉴现有多边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

不以老大自居,与各国坦诚沟通;广招国际专业人才,行事透着“国际范”……正如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所说,中方公开透明、包容和民主协商的作风,赢得世界越来越多信任的目光。

今天,新兴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却难以拥有与自身规模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迫在眉睫,却进展缓慢。

同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表述出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彰显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决心。

亚投行的成立,搭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平台。

“成立亚投行,意味着中国从过去被动参与国际治理体系,转为主动建设者和引领者,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体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

改革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倡建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出资设立丝路基金……一系列“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

对改革抱有期待的,不单是希望提升话语权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英国等欧洲国家亦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塑造国际金融新秩序。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也愿意为国际发展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将继续支持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也希望通过倡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现有机构更好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演变和成员国需求。”《亚投行协定》签署当天,习近平郑重做出中国的承诺。

钓鱼台国宾馆,兼具古典与现代建筑特色的芳华苑内,一切已准备就绪。16日,57国代表的见证下,亚投行将在这里宣告正式启航。

前方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而生。亚投行一路走来不乏质疑的声音,前行的道路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发挥好机构应有的作用,如何增强自身管理能力……成为摆在亚投行新征程上的一个个现实问题。

尽管曾被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诬指为“中国门罗主义”和“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亚投行却用承诺和行动驳斥了这一言论:中国不刻意追求一股独大,将继续敞开大门纳新,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发展。

新征程上,亚投行身贴“精干、廉洁和绿色”的标签,将以更高标准推进管理和运营。

不设常驻执董会、员工不捧“铁饭碗”、对腐败零容忍……亚投行正用实际行动表明:这个年轻的新机构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更快成长并走向成熟。

“中国愿同各成员国一道,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成专业、高效、廉洁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共同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习近平的讲话描绘出全球共筑繁荣梦的美好蓝图。

梦想,点亮了奋进前行的灯塔,扬起了远行的风帆。亚投行的逐梦之旅已经启程,必将承载全世界同舟共济的梦想和希望,驶向广阔的未来。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消息树

GMT-8, 2025-10-2 10:25 , Processed in 0.0633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