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7 于 2015-4-14 07:47 编辑
中新网/新华网/财新
4月10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城南片区空气出现较重异味,有小孩和老人出现呕吐及昏厥现象,邻近的威远中学学生亦出现晕倒或红班症状。4月13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数千名民众聚集抗议政府不作为事件。14日,威远中学的学生加入抗议学校附近一家焦化企业的行列,并与前来执勤的特警发生冲突。
4月10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城南片区空气出现较重异味,有小孩和老人出现呕吐及昏厥现象,邻近的威远中学学生亦出现晕倒或红班症状。4月13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数千名民众聚集抗议政府不作为事件。14日,威远中学的学生加入抗议学校附近一家焦化企业的行列,并与前来执勤的特警发生冲突。
14日,威远中学的学生加入抗议学校附近一家焦化企业的行列。现场目击者称学生们推倒了校门,企图冲出去。他们在校门口和教学楼举牌及呼喊,并与前来执勤的特警发生冲突。
据威远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4月13日通报,4月10日18时许,威远县城南片区空气出现较重异味,经排查,异味系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煤气冷凝水溢出所致。11日凌晨3时,异味源头已切断,溢出物已取样送检。
13日,威远县委、县政府再次研究作出决定:一是由县环保局、县经信局、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负责,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尽快消除异味,恢复空气正常;二是由县环保局牵头,县公安局、县经信局配合,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和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立案调查,并加大调查取证力度,依法依规严惩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员;三是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立即停产整顿,城南片区所有使用煤气的企业全部暂停使用煤气;四是由县环保局负责,待检测机构出具检测结果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四川内江市威远县民众抗议现场。
图为幼儿园的孩子们戴口罩上课。
图为排放废气的工厂。
威远公安微博 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四川省威远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威远公安”消息,4月14日上午11时许,威远警方在处置威远县城南部分人员聚集事件中,依法对董某(19岁,电工)、张某(31岁,无业)、唐某(31岁,无业)、官某(29岁,无业)、王某(29岁,驾驶员)、陈某(42岁,个体业主)、罗某(25岁、吸毒人员)等7名造谣煽动、打砸公私财物、暴力阻碍执法的违法人员采取强制传唤。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四川威远“化学气体泄漏” 涉事企业及法人代表被立案调查
另据新华网报道:13日晚,四川省威远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通报称,针对煤气冷凝水溢出事件,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和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立案调查,并将依法严惩。 通报称,威远县委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一是由县环保局、县经信局、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负责,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尽快消除异味,恢复空气正常;二是由县环保局牵头,县公安局、县经信局配合,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和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立案调查,加大调查取证力度,依法依规严惩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员;三是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立即停产整顿,城南片区所有使用煤气的企业全部暂停使用煤气;四是由县环保局负责,待检测机构出具检测结果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2015年4月10日18时许,威远县城南片区空气出现较重异味。经排查,异味系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煤气冷凝水溢出所致。11日凌晨3时,异味源头已切断,溢出物已取样送检。
四川威远通报“化学气体泄漏”

当地官员就空气污染事件现场听取民众意见。 钟欣 摄
新华网四川频道4月14日电(蒋燕)据内江市威远县政府新闻办消息,威远县今日继续通报“化学气体泄漏”事件相关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2015年4月10日,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煤气冷凝水溢出,导致城南片区空气异味较重。威远县环保局立即督促企业切断异味源头,并将企业外排水样送至内江市环境监测中心进行苯系物检测。经检测,企业外排水样中未检出苯系物。
同时,县环保局对该公司排污管道内残存废水中挥发酚、总氰化物浓度进行检测,12日监测挥发酚、总氰化物浓度分别为0.004mg/L、0.064 mg/L,比10日晚分别下降50%、56%,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城南片区异味逐渐淡化。13日威远河城南片区污水总排口下游500米、破滩口断面挥发酚和总氰化物均无检出。13日晚,经内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城南总站、城南片区污水总排口、鸿运佳苑、商业广场和威远中学5个监测点环境空气中硫化氢、氨均无检出。
四川威远警方处置一起人员聚集事件 7人被强制传唤
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四川省威远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威远公安”消息,4月14日上午11时许,威远警方在处置威远县城南部分人员聚集事件中,依法对董某(19岁,电工)、张某(31岁,无业)、唐某(31岁,无业)、官某(29岁,无业)、王某(29岁,驾驶员)、陈某(42岁,个体业主)、罗某(25岁、吸毒人员)等7名造谣煽动、打砸公私财物、暴力阻碍执法的违法人员采取强制传唤。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背景报道:四川威远发生化学气体泄露 多名学生皮肤现红斑


4月12日上午,威远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玉文,县政府副县长谭斌主持召开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煤气冷凝水溢出情况通报会。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环保局、县经信局、县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及严陵镇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县环保局通报了相关情况。2015年4月10日18时许,威远县城南片区空气出现较重异味。收到群众反映后,威远县环保局及相关部门立即对城南片区工业企业和沿线天然气管道进行了逐一排查。经排查,异味系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煤气冷凝水溢出所致。11日凌晨3时,异味源头已切断,溢出物已取样送检。目前,县上成立的调查处置领导小组已经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县环保局已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立案调查;城南片区空气已基本恢复正常。
对下一步工作,李玉文要求:一是县环保局要在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加快对该企业的调查取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二是要对全县工业企业和管网,特别是城南片区的工业企业及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消除隐患,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另有媒体称在位于事发工业园区附近的威远中学,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前后,已有多名学生的皮肤出现了红色斑点。
谁是四川威远化学品泄露真凶?
【《财经》记者 高胜科】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4月13日与14日两日,部分民众连续发起抗议行动,甚至与警方发生肢体冲突。冲突起因于4月10日,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化学品泄露,县城南片区空气出现较重异味。威远县环保局排查后表示,异味来自于该企业溢出的煤气冷凝水所致。
12日上午,威远县政府副县长谭斌主持该事故的新闻通报会通报称:11日凌晨3时,异味源头已切断,溢出物已取样送检。县环保局对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立案调查;城南片区空气基本恢复正常。
但异味并未消除。至4月13日晚,从威远城南汽车总站到商业一街、二街处,均能闻到较为强烈的异味。“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臭味,感觉很像是天然气泄露混合着化学品味道。”一位家住城南区的居民告诉《财经》记者。
一边是持续散发的异味,一边是县政府的“污染源已切断、异味已控制、空气恢复正常”的官方回应。于是,厂区周边居民自发聚集,向政府要求进一步的事故原因解释。多位参与抗议的居民向《财经》记者表示,政府的回应无法消除民众的疑虑,首先,泄露的具体物质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其次,发生气体泄露的污染源是否有遗漏?
民众怀疑,真正产生异味的企业可能来自于当地另一家企业——威远建业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煤化工企业,为当地的重点企业,距已被确定的污染源威远县建业鑫茂瓷业有限公司仅有几百米之隔。
一位威远建业集团有限公司内部人士介绍,此前该企业也曾出现过气体泄露事件,“和这次是同样的味道。当时只在厂内的生产区域内出现味道,不像这次味道扩散范围大”。他表示,这次的味道根本不是煤气冷凝水的味道,污染源头应在他们企业的一个车间。几年前该企业曾将这个车间承包给他人。
据这位人士称,事故缘起于4月10日下午,该承包车间进行检修,过程中把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最终导致污染物外泄,产生异味。事发几天内,有关部门始终用高压水枪在清洗该外排污染管道。
多位居民怀疑,此次泄露的污染物是丁烷气体,这也得到这位煤化工企业内部人士的认同。
《财经》记者从当地政府获悉,截至14日上午,事故后检结果是,企业外排水样中未检出苯系物,但发现企业排污管道的残存废水中含有挥发酚、总氰化物两种污染物。
无论是挥发酚、总氰化物,还是居民怀疑的丁烷,都有臭味,且都是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
14日下午16时30分许,威远县环保局执法大队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上述推断并不准确,“根据目前调查,不存在其他污染源。”而对于官方回应中的“污染源被切断”却又连日出现异味,他表示,“这是由于原有的气体仍在残留扩散造成的,不存在新的污染气体。”
“至于两天还有臭味,一种原因是污染源并没有切断、消除;另一种是管道内有残留,残留的化合物挥发时间可能根据扩散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时间可长可短。”一位化工大学教授分析。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威远县系四川工业重镇,数年来有关于环保投诉并不鲜见。今年3月下旬,环保组织自然大学派驻在威远进行调查的志愿者发现,威远中学附近的企业存在废气外排情况,并向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举报了相关排污调查情况,至今未获回应。
在参与调研的环保组织志愿者赵亮看来,“威远县政府错过了两次机会”。一次是环保组织在3月份的举报和跟进调查,向环保部西南督察中心递交举报材料,并向威远县环保部门反馈,并未获得重视。另一次就是4月10日当天发生化学品泄漏事件后,网友多次举报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反馈,地方政府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向公众告知排查处理情况,直到两日后才进行新闻通报,导致贻误了最佳的信息发布时机。
|